コンテンツにスキップ

論語集説/子罕第九

提供:Wikisource

page 18 美乎黻冕。孔安國曰。損其常服。以盛祭服。伝。黻是蔽膝也。祭服謂之黻。其也謂之韠。倶以韋爲之。制同而色異。韠各從裳色。黻其色皆赤。尊卑以深淺異。天子純朱。諸侯黄朱。大夫赤而已。江永伝。黻者裳之一章。舉後以該前。若蔽膝之韍。從韋。覲左傳袞冕韍珽與火龍黼黻二字見。卑ウシテ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包咸曰。方里爲井。井間有溝。溝廣深四尺。十里爲成。成間有洫。洫廣深八尺。

刑昰伝。考工記匠人爲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爲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甽。田首倍之。 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爲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爲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爲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間然スルコト矣。

間罅隙也。謂其罅隙而非議之也。菲薄也。致孝鬼神。謂享祀豊潔。衣服常服。黻蔽膝也。以韋爲之。冕冠也。皆祭服也。溝洫田間水道。以正彊界。備旱潦者也。或豊或倹。各適其宜。所以無罅隙之可議也。故再言以深美之。○楊氏曰。薄於自奉。而所勤者民之事。所飾者。宗廟朝廷之禮。所謂有天下而不與也。夫何日間然之有。

子罕第九

刑昰伝。此篇皆論孔子之徳行也。故以次泰伯堯禹之至徳

何晏曰。罕者希也。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

段玉裁伝。此當是用董子命者天之令也。

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一レ之。故希言之。

page 19

倶。焦循云古所謂利。皆以物言。至春秋時。人第知己。其能及物。遂謂之義。故孔子贊易。以義釋利。謂古所謂利。今所謂義也。孔子言義不多言一レ利。故云。子罕言利。若言利。則必與命並言之。與仁並言之。利與命並言。與仁並言。則利即是義。子罕言三字。呼應兩與字。味其詞意甚明。
物焦二家之説。不謀而合。深得此章之意矣。求之論語。富而可求之章。與命並言者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仁並言者也。
朱注罕少也。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達巷黨人曰。大ナル哉孔子。博ビテ而無

集解鄭玄曰。達巷者黨名也。五百家爲黨。此黨之人。美孔子博學道藝一名而已
集疏翟灝云。禮曾子問篇。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注謂。巷黨黨名。此所謂達巷黨。或即一地。不然。即云巷。又云黨。不詞複乎。史遷謂。黨人即項槖。七歳。而爲孔子師。故意加童子二字。然不正典。不信。焦循云。無名。即民無能名。孔子以民無能名。贊堯之則一レ天。故門人援達巷黨人之言。以明孔子與堯舜。大哉孔子。即大哉堯之爲君。博學無名。即蕩蕩乎民無能名。孔子之學。即堯舜之學也。

子聞ヒテ門弟子。曰吾何ヲカラン。執ラン乎。執ラン乎。吾ラン矣。


集解鄭玄曰。聞人美一レ之。承之以謙。吾執御。欲六藝之卑也。
一道上レ名者。古今唯堯與孔子。故皆以大哉之。其餘則學成性所一レ得。以輔世濟民。如舜五臣。孔門四科之屬皆是也。後世儒者。高自標置。必欲聖人。其志可尚矣。而終不一道以供天下國家之用。抑亦不自知之過也。
朱注達巷黨名。其人姓名不傳。博學無名。蓋美其學之博。而惜其不一藝之名也。」


page 20

執専執也。射御皆一藝。而御爲人僕。所執尤卑。言欲使我何所執以成一レ名乎。然則吾將御矣。聞人譽一レ己,承之以謙也。○尹氏曰。聖人道全而德備。不偏長一レ之也。達巷黨人。見孔子之大。意其所學者博。而惜其不一善名於世。蓋慕聖人而不知者也。故孔子曰。欲使我何所執而得一レ名乎。然則吾將御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衆。 (集解)孔安國曰。冕緇布冠也。古者績麻三十升布以為之。純絲也。絲易成。故從儉。
(集疏)皇侃云。禮謂周禮也。周禮有六冕平板主。而以三十升麻布板。上玄下纁。故云。麻冤禮也。今謂周末孔子時也。陸徳明云。純順倫反。鄭作緇。側基反。黑繒也。邢昺云。鄭注喪服云。布八十縷爲升翟灝云。禮記玉藻。大夫純組綬。鄭注云。純當緇。古文緇字。或糸旁才。正義曰。鄭讀純爲緇。其例有異。若經文絲帛分別。而色不見者。以黑色之。即讀爲緇。如論語云。麻冕禮也。今也純儉。稱古用麻。今用一レ純。則絲可知也。以色不一レ見。故讀純爲緇。若色見而絲不見。則不純字。以義爲一レ絲。昏禮女次純衣。注云。純衣絲衣。如此之類是也。

スルハ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衆。吾從下。
(集解)王肅曰。臣之與君行禯者。下拜。然後升成禮。時臣驕泰。故於上拜也。今從下。禮之恭也。 (集疏)邢昺云。案燕禮。君燕鄕大夫之禮也。其禮云。公坐。取大夫所媵觶。興以酬賓。賓降。西階下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辭。賓升成拜。鄭注升成拜。復再拜稽首也。先時君辭之。於禮若成然。

此章載孔子制作之微意也。使孔子得位以行一レ道。禮樂制度。模範於後世。必有佰於今所一レ傅者。可勝惜哉。然就此章而言之敎儉制驕。亦聖人御世之一班也。讀者其可心乎哉。邢本脫注升字。今從皇本
(朱注)麻冕緇布冠也。純絲也。儉謂省約。緇布冠。以三十升布之。升八十艛。則其經二千四百縷矣。細密難成。不絲之省約。臣與君行禮。當拜於堂下。君辭之。乃升成拜。泰驕


page 21 慢也。〇程子曰。君子處世。事之無於義者。從俗可也。害於義。則不從也。子絕四。毋意。集解 何晏曰。以道爲度。故不意。集疏 陸德明云。意如字。或於力反。非也。朱熹云。毋史記作無。是也。翟灝云。儀禮士昏禮。鄕射禮。旣夕禮。三疏引文皆作無。毋必。集解何晏曰。用之則行。舎之則藏。故無専必。 集疏 朱熹云。必期必也。毋固。集解何晏曰。無可。無不可。故無固行。集疏 朱熹云。固執滞也。毋我。集解 何晏曰。述古而不自作。處羣萃。而不自異唯道是從。故不其身集疏伊藤源佐云。無我者。善興人同。舎己從人。案意如禮運非之也之意。心所思慮。而妄意其信僞成敗也。必朱子訓期必。是也。孔子無可。無不可。故無必也。固執一不通也。孔子曰。非敢爲一レ佞也。惡固也。我己稱也。仁齊謂。舎己從人。是也。必固我三者相似。但毋必以爲而言。毋固以守而言。毋我以人相接者而言。是其異也。今本史記作意。興此文同。蓋後人依論語之耳。朱注絕無之盡者。毋史記作無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執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爲終始。起於意。逐於必。留於固。而成於我也。蓋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後。至於我又生。則物欲牽引。循環不窮矣。〇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辭。聖人絕此四者。何用禁止。張子曰。四者有一焉。則興天地相似楊氏曰。非一下知足以知聖人。詳視而默識一レ之。不以記一レ此。子畏於匡。集解 包咸曰。匡人誤圍夫子。以爲陽虎。陽虎嘗暴於匡。夫子弟子顏刻。時又興虎俱往。後刻爲夫子御於匡。匡人相興共識刻。又夫子容貌興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圍之。集疏邢昺云。子畏於匡者。謂匡人以兵圍孔子。記者以衆情之。故云。子畏於匡。其實孔子無畏也。史記世家。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㿽急。弟子懼。孔子曰以下。文興此正同。陸德明云。嘗暴本或作會。顏刻諸書或作顏亥。曰。文王旣沒。不兹乎。集解 孔安國曰。兹此也。言文王

page 22


雖太字文已沒。其文見在此。此自此其身也。 天之將ボサント斯文。後死者不アヅカルヲ斯文也。


 集解  孔安國曰。文王既沒。故孔子自謂後死。言天將此文者。本不 使我知一レ之。今使我知一レ之未喪也。


天之未斯文。匡人其如予何。


 集解  馬融曰。其如予何者。猶我何。天之未此文。則我當之。匡人欲我何。言其不天以害一レ己也。    集疏  太字文衞瓘云。若孔子自明陽虎。必謂之許。晏然而言若是知陽虎。而懼賢所以免也。

   此孔子知天命之言也。衞以常情之淺乎其言之也。然常人遇無妄之禍。此意亦不知焉。邢本嘗作會作行。沒作死。自之作自此作自謂。身下無也字。今皆従皇本。注將此文皇本作斯文。下注仍作此文。 案注作此文者。以訓詁字之也。皇本誤。今従邢本

 朱注  畏者有戒心之謂匡地名。史記云。陽虎會暴於匡。夫子貌似陽虎。  故匡人圍之。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楽制度之謂。不道而曰文。  亦謙辭也。茲此也。孔子自謂。馬氏曰。文王既沒。故孔子自謂後死者。言天若欲此文。則必不使我得一レ於此文。今我既得於 此文。則是天未此文也。天既未此文。則匡人其奈我何。言必不違天害一レ己也。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多能ナル也。


 集解  孔安國曰。大宰大夫官名。或呉宋。未分也。疑孔子多能於小藝。  集疏  欒肇云。禮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明聖人兼才備藝過人也。是以太宰見其多能。 固疑夫子之聖也。邢昞云。鄭云。是呉大宰噽也。以左貊傅哀十二年。公會呉于槖皐一  。呉子使大宰噽請一レ盟公不欲。使子貢對。又子貢嘗適一レ呉。故鄭以為是呉太宰噽也。方觀旭云。史記記孔子世家。呉客聞夫子防風氏骨節専 車。及種憔凝僥氏三尺之語。於是曰。善哉聖人。是前此固有夫子之多能聖者亦呉人也。此可語氣之同。悟大宰之呉大宰也。


子貢曰。固ヨリ天縦ルシ之將シテナラント。又多能也。


 集解  孔安國曰。言天固縦他大聖之徳一。又使多能

page 23

也。集疏皇侃云。固故也。將大也。朱熹云。縱猶肆也。言不限量也。將殆也。謙若敢知之辭
聖無通。多能乃其餘事。故言又以兼之。翟灝云。說苑善說篇。子貢見大宰。大宰嚭問。
曰孔子何如。對曰。臣不以知之。集注謙若敢知之辭。似說苑而云。此將字只合訓大爾雅云。將大也。孔氏注云。天縱大聖之徳是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ワカクシテ也賤。故ナリ鄙事。君子ナラン乎哉。不ナラ也。

集解包或曰。我少小貪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爲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多能
集疏欒肇云。不多能君子也。謂君子不多能也。明兼材者自然多能。多能者非學。所以先道徳伎藝耳。非多能必不聖也。
孔謂。大宰以孔子多能。疑其非聖。與子貢答語相應。欒駁之是也。大宰鄭以爲呉。而邢引左傳之。又有説苑可參考定爲大宰嚭。縱如縱觀之縱。不禦之之辭。才有限。如禦之然。故曰。天縱。將有漸之辭。子貢不敢自断爲既聖矣。期之將來。故曰將聖。答師之辭。固宜然也。
注孔氏曰。大宰官名。或呉或宋。未知也。與者疑辭。大宰蓋以多能聖也。縱猶肆也。言不限量也。將殆也。謙若敢知之辭。聖無通。多能乃其餘事。故言又以兼之。言由少賤故多能。而所能者鄙事爾。非聖而無通也。且多能。非以率人。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暁之。


牢曰。子云。吾不。試ラレ。故藝アリ

集解鄭玄曰。牢弟子子牢。試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用。故多技藝
集疏邢昞云。家語弟子篇云。琴牢衛人也。字子開・一字子張。呉棫云弟子記夫子此言之時。子牢因言昔之所聞有此者。其意相近。故幷記之。
鄭云。牢弟子牢也。凡篇輯者記門人。自罪於孔子。必字而不名。故鄭據莊子則


page 24

page 25

戴記樂記曰。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謂此問而彼應。是叩有問義。端首也。兩端猶異端多端。謂端緒。焦解兩端。爲孔子反問鄙夫所疑。即孔注之義也。此章之義。時人以孔子知。故孔子謙以承之。言己無知。但嘗有鄙夫來問。其意甚誠。我憫其愚誠。反問其所爲爲甲爲乙之意。然後 竭盡其是非成敗之理以告之。人或以此謂我無知也。然我所爲告者特鄙夫耳。非能有賢者發明也。徂徠云。門弟子或以爲隠。故孔子又有此言。其言似是而非。足以惑一レ人。故擧而正之。


朱注
孔子謙言己無知識。但其告人。雖於至愚。不敢不一レ盡耳。叩發動也。兩端猶兩頭。言終始本末。上下精粗。無盡。程子曰。聖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猶恐衆-人以爲高遠而不上レ親也。聖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此則人不親。賢人之言。則引而自高。不此則道不尊。觀於孔子孟子。則可見矣。尹氏曰。聖人之言。上下兼盡。即其近。衆人皆可知。極其至。則雖聖人亦無以加焉。是之謂兩端。如樊遅之問仁知。兩端竭盡。無餘蘊矣。若夫語上而遣下。語理而遣一レ物。則豈聖人之言哉。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圖。吾己矣夫。

集解
孔安國曰。聖人受命。則鳳鳥至。河出圖今天無此瑞。吾己矣夫者。傷見也。河圖八卦是也。

集疏
邢昺云。此章言。孔子傷時無明君也。


孔子賢於堯舜。若得位以行其道。巍煥之功。必有於堯舜矣。而終身栖栖。老於羈旅。故此篇載孔子盛徳之事。以次前篇堯舜禹文之後。而置此章及欲九夷章。在川上章於篇中。編輯者慨歎悼惜之意。千載之下。猶可以想見矣。

朱注
鳳靈鳥。舜時來儀。文王時鳴於岐山。河圖河中龍馬負圖。伏羲時出。皆聖王之瑞也。己止也。張子曰。鳳至圖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己矣。


子見齋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

集解
包咸曰。冕者冠也。大夫之服。瞽者盲者也。

集疏
皇侃云。言與者。盲者卑。故加


page 26

似別之也。陸德明云。冕鄭本作弁。魯讀弁爲絻。今從古。鄕薰篇亦然。物茂鄕云。子見齊衰句。冕衣裳者與瞽者之句。有喪者多不來見一レ人。故以諸他處辭。不斬衰者。以輕包重也。

レバ之。雖必作タツ。過之必趨

集解 包咸曰。作起也。趨疾行也。此夫子哀喪。尊位。恤不成人

集疏 翟灝云。問辨録曰。雖夜必興。不寢。而寢可知也。變色而作。不坐。而坐可知也。今既謂之作。則坐何待言。還是雖少必作。于理爲得。

鄕薰篇見齊衰者。與冕者與瞽者。分別言之。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同式之。而亦別言之。古人吉凶不日。蓋其於文辭亦然。故分別言之耳。且如舊注。見字重複。殊覺理。徂徠見齊衰者句。是也。皇本少下有者字非。史記作童子。以訓詁字之也。

朱注 齊衰喪服。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貴者之盛服也。瞽無目者。作起也。趨疾行也。或曰。少當坐。○范氏曰。聖人之心。哀喪。尊爵。矜不成人。其作與趨。蓋有然而然者。尹氏曰。此聖人之誠心。内外一者也。

顏淵喟然トシテ歎曰。

集解 何晏曰。喟歎聲。

ゲバ之彌イヨイヨ。鑽レバ之彌イヨイヨ

集解 何晏曰。言不窮盡

集疏 孫綽云。有限之高。雖嵩岱稜。有形之堅。雖金石鑽。若乃彌高彌堅。非鑽仰所一レ逮。故知絕域之高堅。未力至也。邢昺曰。彌益也。

ミレバ之在前。忽焉トシテヘニ

集解 何晏曰。言忽怳不形象也。

集疏 陸德明云。忽怳。本今作恍惚

夫子循循然トシテ善誘人。

集解 何晏曰。循循次序貌。誘進也。言夫子正以此道進人。有次序

集疏 翟灝云。三國志歩隲傳。孟子明堂章章指。後漢書趙壹傳。李膺傳引語。倶作恂恂。景祏集韻曰。恂亦音旬。恂恂善誘也。阮元云。趙壹傳注。恂恂恭順貌。疑鄭注。蓋作循者古論。作恂者魯論。鄭從魯論。故字作恂。

ムルニテシ。約スルニテス禮。欲レドモメントシテ

page 27

能。既竭セリ吾才。如立卓爾タルガ。雖之。末ナキ也已。

集解孔安國日。言夫子既以文章博我。又以禮節約我。使我欲罷而不一レ能。已竭我才矣。其有立。則又卓然不及。言已雖夫子之善誘。猶不夫子之所一レ立也。
集疏皇侃云。卓高遠貌。末無也。朱熹云。卓立貌。
上事而歎。所歎在下也。非深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贊孔子之徳也。徳高而在中。故日。仰之鑽之。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贊孔子之言行也。孔子所言行。顏子瞻以為當在前。乃忽焉在後。言凡事出於顏子意料之外也。夫子善誘不倦。既竭吾才。則非復前日不方向之比。於是如夫子有立處。而卓然高絶之状。因雖之。而終無之也。歎其竟不一レ及也。忽焉邢本作忽然。足利古本。皇本。唐石經及諸書引此語。並作忽焉。今従之恂恂訓恭順乃不倦之意。此二字在善誘上。比循循訓次序長。但古本皇本以下。倶作循。姑従之。注忽怳。邢本作恍惚。勸進人次序。作勸人上一有所序。今並従皇本
朱注喟歎聲。仰彌高不及。鑽彌堅不入。在前在後。恍惚不象。此顏淵深知夫子之道。無窮盡。無方體。而歎之也。循循有次序貌。誘引進也。博文約體。敎之序也。言夫子道雖高妙。而敎人有序也。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約我以禮。克己復禮也。程子曰。此顏子稱聖人最切當處。聖人敎人。唯此二事而已。卓立貌。末無也。此顏子自言其學之所一レ至也。蓋悦之深。而力之盡。所見益親。而又無其力。也。呉氏曰。所謂卓爾。亦在乎曰用行事之間。非謂窈冥昏黙者。程子日。到此地位。功夫尤難。直是峻絶。又大叚著力不得。楊氏曰。自欲之謂一レ善。充而至於大。力行之積也。大而化之。則非力行所一レ及矣。此顏子所以未達一間也。程子曰。此顏子所以為深知孔子而善學上レ之者也。胡子曰。無上事而喟然歎。此顏子學既有得。故述其先難此故。後得之由。而歸功於聖人也。高堅前後。語道體也。仰鐕瞻忽。未其要也。惟夫子循循善誘。先博我以文。使我知古今中」事變。然後約


page 28

禮使我尊聞。行レ所知。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一レ飽。是以欲罷而不能。盡心力。不少休廃。然後見夫子所立之卓然。雖之。末由也已。是蓋不從。必求乎卓立之地也。抑斯歎也。其在請事斯語之後。三月不違之時乎。。

子疾ミテ。。

 集解包咸曰。疾甚曰病。。

子路使門人為一レ臣。。

 集解鄭玄曰。孔子嘗為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臣之禮

病間ニ曰。久矣哉。由之行也。無クシテ臣。而為リト臣。吾誰ヲカカン。欺カン乎。。

 集解孔安國曰。病少差曰間。言子路久有是心。非唯今日也。。
 集疏皇侃云。謂少差間者。若病不差。則病病相續無間斷也。若少差。則病勢断絶。有間隙也。當孔子病困時。不子路為立一レ臣。至於少差及覚。而歎子路行一レ詐也。言子路有此行詐之心復一日。故曰。久矣也。我實無臣。今汝詐立之。持此詐誰乎。天下之人。皆知我無一レ臣。則人不欺。此正是遠欲天。故云欺天乎。。

且予與リハナン於臣之手也。無寧死ナン於二三子之手乎。。

 集解馬融曰。無寧寧也。二三子門人也。就使我有臣而死其手。我寧死於弟子之手乎。。
 集疏皇侃云。臣禮就養有方。有方。則隔。弟子無方。無方則親。

且予縦ルモ得二大葬。。

 集解孔安国曰。君臣禮葬。。

ナン於道路乎。。

 集解馬融曰。就使我不一レ君臣禮。有二三子在。我寧當於道路乎。。
 案男子不於婦人之手。凡有臣者。死於臣之手。禮也。孔子而有臣。必不於其手。而云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者。此臣謂子路所爲立。實非臣也。二三子門人不臣者也。皇侃謂。門人親於臣。故欲於其手。夫死生之際。古人尤慎之。春秋僖三十三年。公薨于小寝。傳釋之曰。就安也。況以孔子之聖。豈敢違禮而爲安求便之事哉。然馬融既云。就

page 29

使我有臣而死其手。則其謬不專剏於皇侃也。經文寧願辭。注我寧當何。
朱注夫子時已去位。無家臣。子路欲家臣其喪。其意實尊聖人。而未以尊也。」病間少差也。病時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家臣。人皆知之。不欺也。而爲臣。則是欺天而已。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歸。其責子路深矣。」無寧寧也。大葬謂君臣禮葬。死於道路。謂棄而不一レ葬。又暁之以必然之故。〇范氏曰。曾子將死。起而易簀。曰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子路欲夫子。而不臣之不一レ臣。是以陷於行一レ詐。罪至天。君子之於言動。雖微不謹。夫子深懲子路。所以警學者也。楊氏曰。非知至而意誠。則用智自私。不其所一レ事。往往自陷於行一レ天。而莫之知也。其子路之謂乎。

子貢曰。有ラバ玉於斯。韞ツツミテ而藏セン商賈而沽ラン

集解馬融曰。韞藏也。匵匱也。謂諸匱中。沽賣也。得善賈。寧肯賣之邪。
集疏皇侃云。子貢欲孔子聖德藏用何如。故託事以諮衰否也。韞裹之也。善賈貴賈也。陸德明云。匵本又作櫝。賈音嫁。一音古。

子曰。沽ラン哉。沽之哉。我賈者也。

集解包咸曰。沽之哉。不衒賈之辭。我居而待賈。
集疏王弼云。重言沽之哉。賈之不疑也。故孔子乃聘諸候。以其道也。
物徂徠云。善賈者賈人之善者也。音古。案。釋文音古。疑鄭讀也。但古人引此文者。賈多作價。則皆從音嫁之説矣。音嫁。則善賈爲貴爵重祿。音古。則爲明君知聖德。此語本譬喩。非正意所一レ在。然求之道。音古。似聖人之意。沽之哉。王説得之。皇疏諮衰否。衰疑是字誤。
朱注韞藏也。匵匱也。沽賣也。子貢以孔子有道不一レ仕。故設此二端以問也。孔子言。固當之。但當賣。而不之耳。〇范氏曰。君子未嘗不一レ仕也。又惡其道。士之待禮。猶玉之待一レ賈也。若伊尹之耕於野。伯夷太公之居於海濱。世無成湯文王。則終焉而已。必不

page 30 枉レ道以従レ人。衒玉而求一售也。

子欲九夷ニ。

集解馬融曰。九夷東方之夷。有九種
集疏皇侃云。東有九夷。一玄莵。二楽浪。三高麗。四満飾。五鳧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邢昞云。案東夷傳云。夷有二九種一。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物茂卿云。竊疑九夷必是一夷。猶三大湖名二五湖一。不レ爾。欲レ居二九夷一。何其言之慢也。且此必孔子経二過其地一。因欲レ居レ之。不レ爾。当レ欲適二九夷一。而曰欲レ居二九夷一。其非二遙望一者審矣。翟灝云。設文解字。孔子曰。道不レ行。欲レ之二九夷一。

或曰。陋ナリ如レ之ヲ何。子曰。君子居レラバ之。何ノ陋カ之レ有ラン。

集解馬融曰。君子所レ居則化。
集疏翟灝云。聖人旨在二託レ意激一レ世。或遂謂将二実居一。其人未レ可二與荘論一也。故不三復遠申二己意一。而但即二東夷一戯二言之一。山海経云。海外東方。有二君子国一。其人皆衣冠帯レ剣。好レ譲不争。子乃謂。東方所レ居。能有二如レ是之国一。何可三概謂二其陋一。此亦如二桴材匏瓜之答一。不三必以二化レ夷為レ夏泥言一。
案伊藤仁斎謂。九夷之国。嘗有二君子一而居。読二居字一與レ翟同。但翟以為二戯言一。仁斎以為二実話一。翟説為レ長。然此章兩居字相呼為レ文。当下以二馬注一為上一正。説文句首。増二孔子曰道不レ行六字一。居作レ之。文不二相承一。蓋欲レ見下此章與二浮海之歎一同上。非レ有二異文一也。徂徠據二居字一。以二九夷一為二地名一。不知居必適レ之。適必居レ之。居之與レ適。争二些前後一耳。故言レ居猶レ言レ適。且過二其地一。而欲レ居レ之。而或謂二之陋一。孔子豈愛二其幽僻一邪。此亦與二斯道一何所二関係一。而編輯者録レ之也。粗笨可レ笑。
朱注東方之夷有二九種一。欲レ居レ之者。亦乗レ桴浮レ海之意。君子所レ居則化。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レヨリ衛反レカヘリ魯ニ。然後楽正シク。雅頌各得二タリ其所一ヲ。

集解鄭玄曰。反レ魯。哀公十一年冬。是時道衰楽楽廃。孔子来還。乃正レ之。故雅頌各得二其所一。
集疏皇侃云。孔子以二魯哀公十一年一。従レ衛還レ魯。而刪二詩書一。定二禮楽一。故楽音得レ正。所三以雅頌之詩。各得二其本所一也。雅頌是詩義之美者。美者即正。則餘者正亦可レ知也。

page 31  此章論樂之事。故止言雅頌各得其所。 二南亦播之樂。而此不言者。用之郷黨。用之燕樂。 人皆肆之。未失二其所一也。雅頌唯天子用之。諸侯雖亦用一レ雅。 然必祭祀賓客之事。而始奏之。又不盡用一レ之。 世亂道衰。肆之者益少。所以失其所也。皇侃兼而説之。 故云。雅頌既正。則餘者正亦可知。蓋未此義也。

朱注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衛反魯。是時周禮在魯。 然詩樂亦頗殘缼失次。孔子周流四方。 参互考訂。以知其説。晩知道終不一レ行。故歸而正之。

子曰。出テハ則事へ公卿二。入テハ則事へ父兄二。喪事ハ不ズ敢不ンバ一レ勉メ。 酒ノ困ヲ。何ゾ有ラン於我二哉。

集疏邢昺云。未三嘗爲酒亂其性也。

言我止能行此四事而已。餘無稱也。若謂一四事亦不一レ行。 則聖人之言。恐近於不情。不然矣。何有於我哉。詳見於述而篇

朱注説見二第七篇一。然此則其事愈卑而意愈切矣。

 此章論樂之事。故止言雅頌各得其所。 二南亦播之樂。而此不言者。用之郷黨。用之燕樂。 人皆肆之。未失二其所一也。雅頌唯天子用之。諸侯雖亦用一レ雅。 然必祭祀賓客之事。而始奏之。又不盡用一レ之。 世亂道衰。肆之者益少。所以失其所也。皇侃兼而説之。 故云。雅頌既正。則餘者正亦可知。蓋未此義也。 朱注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衛反魯。是時周禮在魯。 然詩樂亦頗殘缼失次。孔子周流四方。 参互考訂。以知其説。晩知道終不一レ行。故歸而正之。

子曰。出テハ則事へ公卿二。入テハ則事へ父兄二。喪事ハ不ズ敢不ンバ一レ勉メ。 酒ノ困ヲ。何ゾ有ラン於我二哉。

集疏邢昺云。未三嘗爲酒亂其性也。

言我止能行此四事而已。餘無稱也。若謂一四事亦不一レ行。 則聖人之言。恐近於不情。不然矣。何有於我哉。詳見於述而篇

朱注説見二第七篇一。然此則其事愈卑而意愈切矣。

子在川上。曰逝ク者ハ如キレ斯ノ夫。不畫夜ヲ

集解包咸曰。逝往也。言凡往也者如川之流

集疏孫綽云。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時已晏矣。而道猶不興。所以憂歎也。

春秋之末。天下大亂。人不其生。孔子欲明君以拯上レ之。 而世主不用。歳月如流。孔子亦已老矣。偶見川流之去不反。於是乎喟然以欺。而發此言也。此篇所載。大抵孔子晩年之言。而於其不一レ位以行二帝三皇之政。數致意焉。如鳳鳥章。美玉章。九夷章及此章皆是也。或曰。除子問四仲尼所以取於水。孟子答曰。源泉混混。不畫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宋儒取以解此章。於是乎道禮之説起矣。今子不之何也。答曰。逝者如欺夫。自是歎一去不反之辞。若以川流相續不一レ斷。必寓二來者續於逝者 子在川上。曰逝ク者ハ如キレ斯ノ夫。不畫夜ヲ

集解包咸曰。逝往也。言凡往也者如川之流

集疏孫綽云。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時已晏矣。而道猶不興。所以憂歎也。

春秋之末。天下大亂。人不其生。孔子欲明君以拯上レ之。 而世主不用。歳月如流。孔子亦已老矣。偶見川流之去不反。於是乎喟然以欺。而發此言也。此篇所載。大抵孔子晩年之言。而於其不一レ位以行二帝三皇之政。數致意焉。如鳳鳥章。美玉章。九夷章及此章皆是也。或曰。除子問四仲尼所以取於水。孟子答曰。源泉混混。不畫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宋儒取以解此章。於是乎道禮之説起矣。今子不之何也。答曰。逝者如欺夫。自是歎一去不反之辞。若以川流相續不一レ斷。必寓二來者續於逝者


page 32 中是上可以兼一レ東可以包一レ西聖語之艱險亦甚孟子除子章云水哉水哉是美水之言此章歎逝之義始不相渉故孟子推其意學當本序進之義謂本者之學問根本多識前言行以蓄其徳是也必以彼此俱有不レ舎晝夜之語而牽合之且古無道體之説唯其近似者易天行健及詩惟天之命於穆不其此而已然此皆謂四時推遷以生成萬物乃天之徳非道之體故中庸以文王之徳之純而結之曰純亦不言能純則亦不已也學者思   朱注 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川流故於此發以示欲三學者時時省察而無亳髪之問斷○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物生而不皆與道爲乎晝夜嘗已是以君子法自強不其至純亦不已焉又曰漢以來儒者皆不此義此見聖人之心純亦不一レ已也純亦不乃天徳也天徳便可王道其要只在愚按此至終篇皆勉人進レ學不一レ已之辭

子曰吾未見二好ムコト徳如クナルムガ色者一也 集解 何晏曰時人薄二於徳一而厚中於色故發此言 集疏 朱熹云史記孔子居靈公與夫人使孔子爲次乗揺市故有此言物茂卿云徳者徳之人 朱注 謝氏曰好色惡臭誠也徳如斯誠好徳矣然民鮮○史記孔子居靈公與夫人使孔子爲次乗揺市孔子醜之故有是言

子曰ヘバツクルガシテ一簣ムハ 集解 包咸曰簣土籠也此勸人進於道徳山其功雖已多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其前功多而善其志不一レ故不與也 集疏 皇侃云言人作足而止則善事不山垂唯少一籠土而止則山不此是建功不作無則吾亦不其前功多上レ如爲善不其前功多故云吾止也朱熹

page 33 云。言山成。而但少一簣。其止者。吾自止耳。
譬如ニスルガ。雖一簣。進ムハ也。
集解馬融曰。平地者。将進加功。雖始覆一簣。我不其功少而薄之。據其欲進而與之。 集疏皇侃云。譬於平地山。山乃須多土。而始覆一籠。一籠雖少交。是其有進之可嘉。如人始爲善。善乃未多交。求進之志可重。吾下其功少而不之。善之有於垂成而止者。故云。吾往也。朱熹云。平地而方覆一簣。其進者吾自往耳。翟灝云。荀子坐宥篇。孔子曰。如垤而進。吾興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荀子之言。正述此章之意。注疏止字進字句。是也。人動物也。不進必退。未一簣止。是其意既倦。其山必終崩壊。覆一簣少也。然其意則進。進而不止。其地必盡平。此孔子所以決去就也。平地興山對。謂地有凸凹而平之。覆一簣。之凹處也。義疏云於平地山。是加作山二字。其義始通。非也。集注止進二字。下屬為句。語意反晦。 朱注簣士籠也。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夫子之言。蓋出於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簣。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簣。其進者吾自往耳。蓋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人也。
子曰。語リテ。而不者。其囘也興
集解何妟曰。顔淵解。故語之而不惰。餘人不解。故有語之時顔子不惰。即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之矣。餘人不解。亦必究問之。或質之朋友。不徒止也。但信道或未篤。是以有語之時耳。 朱注惰懈怠也。范氏曰。顔子聞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顚沛。未嘗違之。如萬物得時雨之潤。發榮滋長。何有於惰。此羣弟子所及也。
子謂顔淵。曰惜乎カナ。吾見其進ムヲ也。未其止ムヲ也。
集疏皇侃云。顔淵死後孔子有此歎也。云見進未止。惜其神識猶不長也。


page 34 案孔子是時。蓋七十一。刑定詩書豊楽。無復仕進之意。斬道之任。専在顔子今又死埃。 則天下之離。未其所止。所以痛惜也。皇本包或作馬融。 進止二字。説見上章。顔子既死。孔子惜之。言其方進未巳也。 子曰。苗不秀者有埃夫。秀不実者有埃夫。 孔安国産曰。言萬物有生不育成。喩人亦然。皇又為欺顔淵為也。萬物草木。有苗稼宙茂不秀穂。遭風霜死者又亦有能秀穂。値珍煌気。不粒実。故並云有夫也。爾雅澤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栄実者。謂之秀。栄不実者。謂之英。風出其東門。有女如茶。箋茶茅至七八月問穂。長七八寸。潔白如雪。謂之茅秀。吐穂未実。興之相似。故亦謂之秀。皇刑二流及漢以下引此文者。皆以為悼顔淵。然顔子則秀実。故朱子易之。為学之言似。但似苗秀実。喩於学問深浅。未其之長短之感慨深也。故此章之義。唯孔注蓋之。孔子嘗曰。才難。世之有才者。又未必。故此難也。其意興前章相近。故編者以類相次。又以後生可卑章之耳。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穀曰実。蓋学不於成此者。是以君子貴自勉也。 子曰。後生可偎。奚知来者之不今也。 何安曰。後生謂年少。言年少之人。足以積学成徳。誠可偎也。安知将来者之道徳不我今日也。 四十五十。無聞焉。斬亦不偎也巳埃。 物茂卿云。四十曰。仕。五十爵。故四〇五〇。徳立名彰之時也。体載曽子立事篇。三十四十之問。無藝。五十不善聞。則不聞。皇疎分後生興来者二。如此。則可偎専属後生。不如今専属来者。文義支離不相貫


page 35

page 36 子日。主トセヨ忠信。毌トスルシカ。過テバ則勿ムルニ
集解 何晏日。愼其所主所一レ友。有過務改。 皆所以爲一レ益者也。

集疏 皇侃云。此事再出也。所以然者。范甯云。 聖人応於物教。一事時戓再言。弟子重師之訓。 故又書而存焉。邢晑云。主猶親也。

案不己者。容而誨之。不慕尚以爲一レ友。 詳見於學而篇

朱注 重出而逸其半

子日。三軍也。 夫也。

集解 孔安国日。三軍雖衆。人心不一。則其将師可奪而取一レ之。 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得而奪也。

集琉 皇侃云。此明人能守志。雖獨夫亦不奪。 若其心不堅。雖衆必傾。故三軍可奪。匹夫無囘也。 謂爲匹夫者。言其賤。但夫婦相匹而己也。又云。古人質。衣服短狹。 二人衣裳。唯共用一匹故日。匹夫匹婦也。物茂卿云。 此爲人君而言之。欲其不一レ匹夫匹婦焉。

案 匹夫義疏前説是也。志士不溝壑。爲人君者。 不其志。随器而用之。天下之士。 可得而網羅矣。是此章之義也。

朱注 侯氏日。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師可奪。 而志不奪。如可奪。則亦不之志矣。

子日。衣ヤブレタル縕袍。 與狐貉チテ 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集解 孔安国日。縕枲著。

集疏 陸徳明云。弊本今作敝。貉依字。當貈皇侃云。枲麻也。 以裘也。碎麻日縕。故𥿃亦日縕。玉藻日。縕爲袍是也。 李惇云。玉藻纊爲繭。縕爲袍。鄶注云。衣有筆之稱。纊今之新綿。縕及舊絮。 案。爾雅襺袍也。蓋有表有裏。又有著之衣。若今人綿袍也。但

page 37 古無木棉。著皆以絮爲之。絮絲餘也。蓋絲之亂者如今之絲綿是也。 謂纊爲今之新綿。縕爲今之纊及擡絮者。指漢末而言。古以新綿纊。擡絮爲縕。漢則以精者綿。而粗者爲纊。古今語異也。集注以縕爲枲。蓋本漢蒯通賈束縕請火之説。然以枲爲著。恐其大寒。不仍從二許鄭諸之說以爲中舊絮也。

ソコナハ。何モツテランヨカラ

集解 馬融日。忮害也。臧善也。言不忮害。不貪求。何用爲不善。疾貪惡忮害之詩。 

集疏 陸徳明云。忮之豉反。韋昭漢書音義音洎。皇侃云。孔子更引貪惡忮之詩。證子路徳美也。言子路之爲人。身不物。不貪求。徳行如此。何用不之爲一レ善乎。言其善也。

子路終身誦。子曰。是道也。何ランヨシトスルニ

集解 馬融曰。臧善也。尚復有於是。何足以爲一レ善。

集疏 顔延之云。懼其伐一レ善也。物茂卿云。不求。當別爲一章。子路誦此詩。而孔子抑之也。孔子之於子路。或稱或抑。所以成一レ材也。故聯而記之。比俾學者知孔子教育英材之意

 集注枲著。襲孔注耳。古人有枲爲著者。經云。敞縕袍。則其著必又粗惡。故孔以爲枲著。而朱子從之。非縕爲舊絮也。徂徠以忮以下別章。是也。詳玩馬注。未孔子引詩稱子路之意。亦以爲別章也。其合爲一章。蓋自皇侃始矣。○頃偶讀孔廣森經學巵言。亦以忮以下別章。而其言更詳。因錄之。以備後人参考。曰不忮不求。當別爲一章。言子路終身誦忮不求。何用不臧二言。亦猶南容三復白圭之玷。子以其所於詩者小。故語之曰。不忮不求。是或一道也。然止於是而已。則亦何足以臧哉。尋省舊注。絕不上衣敝縕袍相蒙。作疏者始以詩。爲子路。又以終身誦一レ之。爲譽自足。朱子亦承其誤。既重負賢者。且夫子先旣取詩辭何用不一レ臧而後頓抑之。謂何足以臧。是自異其言。枘鏧不通也。集注本三十章。注疏本唐棣之華。合於未一レ與權。而牢曰自爲一章。故亦三十章。唯釋文則云。三十一章。竊疑陸所見古本。多一章者。正分忮不求以下矣。

page 38

朱注敝壞也。縕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蓋衣之賤者。狐貉以狐貉之皮裘。衣之貴者。子路之志如此。則能不貪富其心。而可以進於道矣。故夫子稱之。」忮害也。求貪也。臧善也。言能不忮不求。則何爲不善乎。此衞風雄雉之詩。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呂氏曰。貪與富交。強者必忮。弱者必求。」終身誦之。則自喜其能。而不二復求一於道矣。故父子復言此以警之。○謝氏曰。恥惡衣惡食。學者之大病。善心不存。蓋由於此。子路之志如此。其過人遠矣。然以衆人而能此。則可以爲一レ善矣。子路之賢。宜此。而終身誦之。則非以進於日新也。故激而進之。

子曰。歳寒クシテ。然後松柏之後ムヲ也。

集解何晏曰。大寒之歳。衆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歳。則衆木亦有死者。故須歳寒而後別之。喩凡人處治世。亦能自脩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荀容
集疏陸徳明云。後彫。依字當凋。
邢本作彫。今從皇本
朱注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異。淮臨利害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謝子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欲学者必周於徳

子曰。智者

集解包咸曰。不惑亂
集疏孫綽云。智能辨物。故不惑也。

仁者

集解孔安國曰。不憂患也。
集疏皇侃云。内省不疚。故無憂患也。邢景云。内省不疚。故無憂患

勇者

集疏繆協云。見義而爲。不強禦。故不懼也。物茂卿云。此孔子稱成徳之人。與中庸三達徳同。達徳物謂徳之通衆人皆有之者。非知者仁者勇者也。
智仁勇三者。論其至極。則仁爲大徳。而智次之。勇又次之。然云不惑不憂不懼。則就中人以上有三徳而言之。辨析事理者。其功及物。不憂不懼者。事止一己。所以智者處仁者上也。且智仁賢聖之屬。古人之恆言。不始因言之先後以定等級也。後儒専貴議論



page 39 其言益密。而其道益荒。乃如此章。集注以爲學之序一。然仲尼言智者仁者勇者。是論其質一不學當一レ三德也。邢本智作知。今從皇本

(朱注)明足以燭一レ理。故不惑。理足以勝一レ私。故不憂。氣足三以配道義。故不懼。此學之序也。 子曰。可與共學。未與適一レ道。 (集解)何晏曰。適之也。雖學或得異端。未必能之道。

(集疏)朱熹云。可與者。言其可與共爲此事也。

與適道。未與立

(集解) 何晏曰。雖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

(集疏)皇侃云。立謂謀議之立事也。

可與立。未與權

(集解) 雖能有所立。未必能權量其輕重之極也。 (集疏)王弼云。權者道之變。變無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豫說。尤至難者也。程頣云。可與權。謂能權輕重使合義也。伊藤源佐云。漢儒以經對權。謂反經合道爲權也。非也權字當以禮字對。不可以經字對。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蓋禮有一定之則。而權制其宜者也。毛奇齢云。公羊傳曰。權者何。權者反乎經者也。反乎經。然後有善也。反經之語。實始于此。其後相習成說。著𤔡師傅。惟唐陸贄論替換李楚琳狀云。權之爲義類權衡。衡者秤也。權者錘也。故權在于衡。則物之多少可準。權施于事。則義之輕重不差。若以道爲權。以數爲智。歴代之所以多喪亂而長姦邪。由此誤也。不一時1人有爲之言。據贄本論。以權衡立義。亦正是相將之物。淮南子曰。溺則捽父名祝則名君。勢不然也。此之所設也。故孔子曰。未與立。未與權。夫惟以父名君爲非常之事。故惟于溺與祝。一偶施之。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集解)何晏曰。逸詩也。唐棣栘也。華反而而後合。賦此詩者。以言權道反而後至於大順。思其人而不自見者。其室遠也。以言權而不見者。其道遠也。 (集疏)邢昺云。唐棣栘也。釋木文也。舍人曰。唐棣一名栘。詩召南云。唐棣之華。陸璣云。奥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所 在山皆有。其  

page 40

華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朱熹云。唐棣郁李也。偏晉書作翩。然則反亦當翻同。言華之動揺也。伊藤源佐伝。按角弓之詩。又有翩其反矣之句。則從晉書是。翟灝云。春秋繁路竹林大三篇。引此章文。唐作棠上有詩云二字。文選廣絶交論注。引論語棠棣之華。宋祁筆記曰。詩有常棣唐棣


子曰。未。何キカラン

【集解】何晏曰。夫思物當其反。反是不思。所以爲一レ遠。能思其反。何遠之有。言權可知。唯不耳。思之有次序。斯可知矣。
【集疏】張憑云。此言學者漸進階級之次耳。始志於學。求其蒙。而未適也。既向方矣。而信道未篤。則所立未固也。又既固。又未變通之權也。明知反而合一レ道者。則日勸之業。亹亹之功。其幾乎此矣。陸德名云。未或作末者非。夫何遠。一讀以夫字上句。朱熹云。唐棣以下。別爲一章。不上文。范氏蘇氏。已如此説。但以爲賢之詩。則未必然。武億云。釋文云。一讀以夫字上句。據此始覺聖人釋詩。有咏歎淫液之趣。古人釋詩之詞。多以夫字句末一。左傅僖二十四年。詩曰。彼己之子。不其服。子臧之服不稱也夫。宣十四年。詩曰。亂離瘼矣。爰其適歸。歸于怙亂者也夫。成八年。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人。求善也夫。襄二十四年。詩曰。樂只君子。邦家之其。有德也夫。上帝臨女。無爾心。有令名也夫。
【案】學者共師同窻。有問難切磋之義。故獨言與共。可與共學者。有志者也。可與適一レ道者。信道篤者也。是二者謂學。何晏訓立爲能有一レ立。蓋謂事業。果如其説。加事業二字。其義始通。故程子易之。爲志固執而不一レ變。然篤志固執在己。不人共。則其説亦未一レ是竊謂立立於朝也。古者立位義通。學然後入官。故此以下謂仕。可與立者也。國爾忘家者也。鄙夫不與事一レ君。故亦擇與立也。權之名起於稱錘。物有輕重。權之。然後輕重定。而輕重前定者不與焉。故公羊訓乎輕然後有上レ善。輕常也。聖人依常道以制禮。人由以行。故又謂之道。然事有於非常。若亦固執常禮以應之。是嫂溺泥男女不授受之禮。而立

page 41

其死也。故犯男女不授受之過輕。立視嫂死之罪重。權其輕重。援之以手。所謂反經合道也。故權不預設。而亦不廢。唯能通。然後可變以制一レ權。乃學問之極功也。故載之篇末。以終孔子盛德之事焉。自世有權變權數之目。學者諱權。遂謂權即是經。或至聖人權不上レ行者。然事有大小。權亦從之。若常人不權。是嫂溺而立視其死也。而可乎。要當孔孟所謂權非權變權數之權耳。朱子從范蘇二氏。分唐棣以下別章。是也。此詩興也。偏翩之假借。反猶背也。翩以反而。喩彼此各居一方。相反背不 上レ就見也。言久反背不相見者。非女也。特以室遠。不親相就耳。夫字屬爲句是也。孔子論此詩。爲巧辭文過者所上レ作。因遂刪之。無深意也。而置此章於此篇之終者。孔子至於是邦。必聞其政。是當時之君非之。而終不之。與此章之意實相類。故次之上章。以明孔子不二帝三王之澤者。因世主無深思而用之者。以終此篇。與鄕黨篇末載山梁雌雉章同。乃編輯者之微意也。

朱注 可與者。言其可與共爲此事也。程子曰。可與共學。知以求一レ之也。可與適一レ道。知往也。可與立者。篤志固執而不變也。權稱錘也。所以稱物而知輕重者也。可與權。謂能權輕重使上レ義也。○楊氏曰。知己。則可與共學矣。學足以明一レ善。然後可與適一レ道。信道篤。然後可與立。知時措之宜。然後可與權。洪氏曰。易九卦。終於巽以行一レ權。權者聖人之大用。未立而言權。猶人未立而欲一レ行。鮮仆矣。程子曰。漢儒以經合一レ道爲權。故有權變權術之論。皆非也。權只是經也。自漢以下。無人識權字。愚按。先儒誤以此章下文偏其反而一章。故有經合道之説。程子非之是矣。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義之。則權與經亦當有辨。」唐棣郁李也。偏晉書作翩。然則反亦當與翻同。言華之搖動也。而語助也。此逸詩也。於六義興。上兩句無意義。但以起 下兩句之辭耳。其所謂爾亦不其何所一レ指也。夫子借其言而反之。蓋前篇仁遠乎哉之意。○程子曰。聖人未嘗言レ易以驕人之志。亦未嘗言難以阻人之進。但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此言極有涵蓄。意思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