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總要/前集/卷二十二

提供:Wikisource
 卷二十一 武經總要
卷二十二
後集序 

北蕃地理[編集]

契丹,其先與奚異種同類,俱為慕容氏所破,竄於松漠之地,後居黃龍之北遼澤間。遼澤去榆關一千一百里,榆關去幽州七百里,其地南接海,東際遼河,西包泠陘,北界松陘,山川東西三千里。唐置契丹王兼松漠府都督。光啟中,中原多故,北邊無備,其王欽德稍蠶食,達靼、奚、室韋之屬鹹被驅役,族帳寢盛。天末,遂<冗辱>號。欽德政衰,別部酋長阿保機強大,乃攻渤海扶餘城下之,徙其人而盡有其他,又陷中國平、營二州。石晉有國,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賂之。周世宗復收瀛、莫,宋陷易州,後契丹盡有奚、達靼、室韋、渤海扶餘及中國十八州之地。其振武豐州,舊在胡中,而中國置吏領之,尋亦陷。其國東南界新羅熟女真,東際生女真,東北控黑水,西抵夏國,西南距河東岢嵐、火山、寧化軍、代忻并州,南濱真定州西山界,泊保雄氵食州東南泛海至京東登、萊州。

燕京州軍十二[編集]

中原舊地,幽州,古冀北之地,舜置幽州,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樓煩白檀,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州。唐置范陽節度,臨制奚、契丹,理幽州。自石晉割賂戎主,建為南京,又改燕京,東至符家口三百九十里,正東微北至松亭關四百五十里,西至牛山口百里,正西微北至居庸關一百二十里,東北至中京,出北門,過古長城,至望京,四十里。又過溫餘河大夏坡五十里至順州。東北過白嶼河七十里至檀州,自此漸入山,五十里至金溝澱。入山詰曲,無復裏堠。過朝鮮河九十里,至古北河口,兩旁峻崖,有路,僅容車軌。八十里至新館,過雕窠嶺四十里至臥如來館,又七十里至柳館,過松亭嶺七十里至丁造部落。又東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館,八十里至鹿兒峽館,又九十里至鐵漿館。自北塹山七十里至富谷館,又八十里至通天館,又二十里至中京。南至雄州,出南門渡盧孤河六十里至良鄉縣,又過劉李河、範水、涿水至涿州六十里,又七十里至新城縣,又四十里至白溝河,渡河至雄州。

關口[編集]

幽川,四面平川,無險阻可恃,惟古北口以來據其要害,可設兵屯置堡寨。唐范陽節度之地,古北口、松亭關、野孤門等路並立保障,至今古壘基堞尚存。有入番之路十數。

大林口,幽州正南,東至鹽泊,北至灤州石城縣,西北至苻家口山路。

待家口,幽州正東三百四十里,正東至灤河,即灤州,北至平州山。口之西屬幽州,東屬平州。

松亭關,關東北五里至灤河關城,自幽州東趨營平路,甚平坦,自古匈奴犯邊,多由此路。幽州東北四百八十里,北趨澤州路,至中京四百五十里,西至平川薊州,有櫃安、燕氐二山口,通車馬。

古北口,幽州正東二百七十里,在今密雲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兩旁陡峻,中路僅容一車,下有澗,巨石磊鬼,凡四十五里。本范陽防扼奚契丹之所,最為隘束。

得勝口,山口在幽州正北,山口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南至檀州,北至北安州。

宋王口,幽州北一百二十里,居宋王山,口之地屬山後。

曹王口,幽州微北一百二十里,居曹王山之北,屬山後。

居庸關,幽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在今順天府北,兩山夾峙,一水旁流,關跨南北四十里,懸崖峭壁,最為要險,一路西至媯州,一路北至儒州。

牛山口,在幽州西。

紫荊嶺口,幽州西南二百里,嶺口之南屬易州,北即山後蔚州界。

幽州四面州軍[編集]

涿州,古涿鹿之野,軒轅皇帝戰蚩尤之地。漢高祖置涿郡,隋煬帝伐遼,開永濟渠二千里,泛龍舟,通涿郡,是也。新城即古督尤亭之地。州之北有涿水、範水、劉李河入幽州界,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水一百二十里。

○關一:

祁溝關,東北至涿州四十里,西北至易州六十里。

薊州漁陽郡,隋置總管府,唐開元中分漁陽玉田縣置州。東至平州三百里,西至幽州二百一十里,南至海口百八十里,北至廢長城塞二百二十里,東南至平州一百八十里,東北至盧龍戍一百里,西北至檀州二百七十里。

檀州,治密雲縣,漢李廣弭節白檀是也。隋置州,為燕之邊陲障塞。唐置威武軍。東至薊州二百一十里,西至幽州界,北長城四十五里,南至幽州五十五里,東北至長城障塞百里,西北至媯州二百五十里。

順州,治懷柔縣,唐開元中置。東至薊州百三十里,南至幽州九十里,東北至檀州八十里。

平塞軍,在涿州西南,北至易州四十里,南至廣信軍四十里。

易州,漢涿郡固安縣地,隋為上谷郡,唐武德中平竇建德,改為易州。石晉割賂北虜,尋為定武軍節度孫行友襲取之,雍熙中再陷。有駁牛山、五回嶺、易水、徐水,東牛欄二寨,南至莫州百八十里,廣信軍七十里;東北至幽州三百一十里;西北至紫荊嶺一百里,趨飛狐口,至蔚州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定州百四十七裏。

灤州,治義豐縣。唐末,劉守光據州叛。暴虐尤甚,營平之地於中國南為海隔,其民不得已歸於北虜。會石晉割賂燕薊易,定師三都,盡驅其民入契丹,因以烏灤河為名以居之,縣邑猶不改望都、安喜之名,東北灤河(按賈耽所說,自薊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至鹽城守地,又西北渡灤河至盧龍鎮),西至石城九十里,南至海二百一十里,北至平州四十里。

遼州,古遼西北之地,臨渝關在州東北五里。先是平渤海,遷其民置州以居之,仍名其邑曰遷民。東至來州七十里,西至閏州四十里,南至海州三十里,北至利州四百五十里。

潤州,盧龍塞,東北接遼東澤,唐光啟中,契丹有營平之地,因渤海之叛,既討平,遷其部落,置州以居之,取潤水為名。東至遼州四十里,西至渝關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北至中京五百五十里。

平川盧龍郡,漢屬遼西郡,《三國誌》曹公北伐烏丸,田疇從盧龍道引軍,塹山堙谷五百里,登白狼山,即此路。隋置北平郡,有長城、臨渝宮、碣石,有玄水、盧水、沮水、潤水、龍鮮水、灤河,又有黃洛水,今有羊洛城。西至冀州三百里,南至海二百里,北至上谷口八十里,東北至渝關守捉百九十里,西北至盧龍塞二百里。

北安州,後魏置安州,築城在幽州之北,正當松漠之地。契丹建為北安州,墨鬥嶺、牛山、會仙石、欒河、柳河皆在其境。東北至中京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古北口二百八十里,南至幽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柳河五十里。

招延州,置州,以渤海部落居之。東至小淩河,西南至幽州四百五十里,南至潤州界,北至澤州。

以上並幽州四面州軍。

西京州軍十一

雲州[編集]

雲州雲中郡,平城、白登山、單於臺並在其境。唐置大同軍,雍熙中,王師北伐,潘美、楊業並出雲應路,連拔雲應寰朔四州,師次桑乾河,會曹彬班師,遂不克守,遷四州民於內地。今契丹偽號西京。東取媯州路至幽州七百里,正西微北至單於都護府三百里,西南至代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長城蕃界三百里,西南至并州七百里,西北至黑山七百里,東北至陽河曲蕃一百四十里。

雲州四面諸州[編集]

媯州媯州郡,唐初置北燕州,貞觀中改媯州,取城中媯水為名,涿鹿山、磨笄山、版泉在焉。石晉割賂契丹,周世宗時,戎主避歸周之名,改為可汗州。東北至儒州二百里,西南至蔚州二百九十里,東南至幽州二百里,西南至代州四百二十里,東北至美女關百里。北至張說築長城九十里。

禦夷鎮,後魏築長城,今契丹改為望雲縣。按《皇華四達記》:媯州北一百四十里至廣邊鎮,一名白城,又東北五十里至赤城,又北七十里至鎮城。陘山在鎮城。西北即奚契丹避暑之處,今曰炭山。

蔚州安邊郡,有胡盧河,即《周禮》并州漚夷川也。漢塞飛孤之口,言其隘也。有松子口,即古之松陘嶺也。宋田重進將兵北征,牙將李存璋與契丹酋帥率夷民空壁來降,重進無一兵一矢之損,會幽陵不守,棄之。東至易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朔州三百八十里,西至代州四百六十里(賈耽曰:西行二百九十里至靈丘縣,又二百里至代州),南至真定府五百里,北至天城軍百八十里,東南至幽州五百里,西南至亂柳關九十里。

朔州,漢馬邑城,唐初置州。西北四百二十里即單於臺,東北四十里至白登山,桑乾河、參合陂並在其境。宋雍熙中,王師北伐圍城,節度副使趙希賢以城降,會曹彬班師,尋棄之。東至蔚州四百里,西至黃河,南至南界草城川口四十里,川口至岢嵐軍三十里,北至應州二百里,東南至火山軍界六十里,西南至神武縣,自縣至南界寧化軍二十五里,西北至雪山百六十里,與岢嵐軍分界。

新州,治永興縣,後唐同光中升為威塞軍節度,以媯儒武三州隸之,契丹改為奉聖州。東即桑乾河源所出,東至媯川九十里,東南至幽州三百里,西南至蔚州百里,南至雲州四百里。

儒州,治縉山縣,唐隸河北道,不知創州之由。東至望雲縣九十里,東南至幽州二百五十里,西至新州百二十里,西南至雲州九十里,西北至九十九泉。

武州,治文德縣,舊曰毅州,長興中改為武州,地有武川。石晉割賂胡中,改為歸化州。南至新州七十里。

應州,泊金城縣,後唐天成中建為彰國軍節度,以寰州隸焉。宋雍熙中,潘美乘雲朔之捷,兵至城下,節度副使艾正以城降。東至雲州二百里,西至黃河,南至朔州二百里,北至混源縣八十里。

寰州,治寰清縣。宋雍熙中,大將潘美北伐,出雁門西陘路,與虜遇,力戰至城下,州將趙彥辛以城降,會幽陵不守,棄之。

振武軍單於府,陰山之陽,黃河之北,漢遣因捍將軍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唐為振武節度,治東受降城,善陽嶺、燕然山、李陵臺、竇憲銘在焉。東南至幽州一千二百里,南至朔州三百五十里,北至黑沙磧石口七百里。

安北都護府,唐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岸有拂雲祠,突厥將入寇,先詣祠祭酹,牧馬料兵而後渡河。張仁願乘虛取之,河北築城三所,以拂雲祠為中受降城,與東西兩城相應,皆據津濟。開元中,豐勝二州界置都護府。東南至東受降城二百里,西南至西受降城百八十里,北至陰山八千里,西北至磧石口三百里。

故豐州九原郡,隋開皇中置豐州。又雲:唐貞觀中,平突厥置州。天寶中,於木刺山置橫塞軍,尋改為天德軍,郭子儀為之使,仍兼九原太守,以歸附之眾置都護府,惟領蕃兵。西受降城在州北河外九十里。

戎狄舊地[編集]

中京,舊鮮卑之地,在饒樂府西南,本奚王國牙帳之地。奚部落南距古北口,北距漢水,東即營州千餘裏,皆其境土,後為契丹所並。景德中,虜王築宮室城垣,建為中京,偽號大定府。東至營州界青山嶺一百七十里,西即山後儒州界,東南至建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幽州九百里(一路由松亭關,一路古北口),北至上京六百九十里,正北八十里至臨都館,又四十里至宮室館,又七十里至松山館,又七十里至崇信館,又九十里至廣寧館,又五十里至姚寨館,又五十里至鹹寧館,又三十里渡漢石橋,旁有饒樂州,蓋唐常於契丹置饒樂府,又五十里至保和館,又七十里渡黑水河至宣化館,又五十里至長秦館,西二十里即祖州,又四十里至上京,東微北至木葉山五百一十里。

中京四面諸州[編集]

澤州,松亭關北,遼澤之地。東至利州百里,北至中京百里,西至北安州二百里,南至平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松亭關二百里。

渝州,隋臨渝宮之地,北控營平,歷代置關戍守,今陷胡中置州,東至北海州,西北至中京百七十里,西至招延州四十里。

黔州,虜王耶律德光初置,東北至望海峰五十里,東至顯州五十里,東南至梁家務六十里,北至閭山縣六十里。

來州,號歸德軍,女真國五部落相率來降,胡中因建州以居之。東至隰州七十里,西至遼州七十里,南至大海四十里,北至建州三百五十里。

利州,虜承天後所建,東至建州百二十里,東北至建州百一十里,西南至蘭州六十里,南小淩河路至平州五十里,西北至中京百五十里。

建州,胡中地,今號保靜軍節度,本遼西之地,德光立為州。嗣王即位(契丹號穆宗)三關之地復為周世宗所取,時江南諸國欲牽制中原,遣使賫金幣泛海至契丹國,乞出師南牧,卒不能用其謀,入蕃人使舟楫水師悉留之,建州、雙州、霸州並置營居之,號通吳軍。東南至器仗山三十里,東北至霸州九十里,南至渝州五十里,西南至小淩河十里。

興中府,營州地,漢末烏桓鮮卑所居,唐平盧軍節度使泊所,今號興中府。東至遼河三百里,西至中京三百里,西南至建州六十里,北至湟水四百里(舊契丹界),西北至松陘嶺百里,東南至安東都護府二百七十里,號平壤城,東北至白川州七十里。

新州,本契丹國之地,東至微州二百里,北至永州三百七十里,西至惠州百三十里,南至霸州三百里。

白川州,築城在遼澤之中,東距醫巫閭山,西至營州地。宜桑柘,民知織之利,歲奉中國幣帛,多書白川州稅戶所輸雲。東至黔州七十里,西至中京四百三十里,東南至宜州百里,西南至霸州七十里。

宜州,按《皇華四達記》:營州東北八十里,凡九遞至燕郡城,自燕郡東經汝羅守捉,渡遼州十七驛,至安東都護府,約五百里。今以契丹地圖校,至東京五百二十里。

東京,即安東都護治所,州城即古之燕郡城是也。本遼之西地,漢魏間烏桓鮮卑所據,在營州之東,契丹置崇儀軍節度。舊有江南水軍,號通吳軍,置營居之。東至醫巫閭山,西至霸州二百里,南至錦州九十里。

北白川州,遼州遼隧縣故地,宋天禧中契丹建為州,仍曰始平軍。東至乾州百二十里,西北至宜州四十里,南至海二百里,北至中京五百五十里,北至醫巫閭山八十里。

海北州,古城也,在遼河之西,滄海之北,阿保機建為州。東至錦州八十里,南至海百二十里,西北至中京五百三十里。

暉州,胡中呼為暉州、祿州、穆州,並曰於越王城。耶律遜寧者,虜中大將也,蕃語謂之越王,不知創立之因。東至宗州,西至紫蒙川,南至酒糟河,北至潢水。

祿州,東至曼頭山,西南至暉州,北至夢送河。

穆州,東至醫巫閭山,西至中京四百里,南至醫巫閭山寨,北至酒糟河。

恩州,德光所建,本烏桓舊地。南至中京六十里,西至馬孟山六十里,西北至曼頭山三十里,山北至宜坤州五十里,西南至上京二百五十里,北至高州百二十里。

惠州,阿保機所建,在鮮卑之地。宋景德中,初契丹入寇河北,德清軍失守,俘虜人民於此,置城居之。城方二裏,至低小,城內有瓦舍倉廩,人多漢服。東至新州百三十里,西南至中京百二十里,南至建州二百三十里,北至漢水石橋,至高州百五十里。

高州,契丹收新羅諸國俘虜人民,置州以居之,仍置倚郭一縣,以三韓為名。南至中京百四十里,東南至恩州五十里,西北至饒州六十里。

東京[編集]

東京,遼東安市城也。城之東即大遼河,城之西即小遼河。秦屬遼東郡,漢屬幽州,唐太宗平高麗,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山在東北。後為渤海國,契丹建為遼州,得其地為東京。巖州在其東,即李所平白巖州也。《皇華四達記》曰:自安東府東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裏海口約六百里,西北至建安城約三百里,正南微東至鴨綠江北泊約七百里。今以契丹地形圖參校,惟達安城不知處所,其他地形遠近率同也。東至熟女真界約五百里,西至遼河百五十里,又八百八十里至中京,西六十里至鶴柱館,又九十里至遼水館,又七十里至閭山館,在醫巫閭山中,又九十里至獨山館,又六十里至唐葉館,又五十里至乾州;微北六十里至楊家寨館,又五十里至遼州;北六十里至宜州,又百里至牛心山館,在牛心山北中,又六十里至霸州,又七十里至建安館,又五十里至富水、會安至中京三驛程,各去七十里;南至平州五十里,自平州至幽州五百五十里;北至沈州百二十里;東南至鴨綠水九百里;西南至錦州四百里;東北至黃龍府七百里;西北至顯州三百里。

東京四面諸州[編集]

沈州,德光所建,仍曰昭德軍,契丹舊地也。東至大遼水,水東即女真界,西南至東京百三十里,北至雙州八十里。

韓州,在三韓之地,本州海西北邊之邑,舊有三州,契丹並為韓州。東北至生女真界,西北至惠州九十里,西至遼河六十里,南至通八十里。

同州,阿保機所建,仍曰鎮安軍,契丹舊地。東至生女真界,西南至東京二百里,西北至雙州七十里,東北至集州七十里。

耀州,地控新羅界,胡中要害之地。東至鴨綠江女真界,西至大遼,南至石城,北至東京百五十里。

信州,唐天後時置州,以處契丹失活部落,隸營州都督,明年遷於青山州安置。今契丹建為彰勝軍。東南北三面至生女真界各三十里,西至逆流河七十里,東南至長春州百二十里,北至黑水河三十里,地有黃龍縣(古渤海國之地,今虜中號黃龍府,自雲高祖射黃龍之所,誇詞也)。

銀州,阿保機所建,女真國舊地。東至逆流河五里,入生女真界,西至雙州七十里,南至東京三百里,北至渤海州六十里。

雙州,契丹號保安軍,有通吳軍營壘。東至逆流河二裏,入生女真界,西至遼州七十里,南至沈州七十里,北至渝州百二十里。

貴州,古城,方二十里,曹魏時公孫康所據城也,漢樂浪等地。東南北皆生女真界,西至沈州八十里。

顯州,本渤海國,按《皇華四達記》:唐天寶以前,渤海國所都顯州,後為契丹所並。又有集康二州,並撥屬本州。東至遼州九十里,又三百九十里至東京,西至宜州百二十里,南至乾州七裏,北至醫巫閭山。

乾州,在醫巫閭山之南,古遼澤之地,虜主景宗陵寢在焉,今置廣德軍節度兼山陵都部署。東至顯州八裏,西南至銀治寨二十五里,西至遼州六十里,北至兔兒橋四十里。

宗州,在石熊山之陽,管熊山一縣,古遼東之地。東至遼水,南至顯州一百里,北至潢水。

巖州,本高麗所據之地,唐太宗伐遼,師次白巖城下,因建為巖州。今契丹置兵屯守,州名不改。東至女真界百九十里,東南至東京五十里,南至集州,北至雲山縣。

開州,渤海古城也,虜主東討新羅國,都其城要害,建為州,仍曰開遠軍。西至來遠城百二十里,西南至吉州七十里,東南至石城六十里。

來遠城,虜中庚戌年討新羅國,得要害地,築城以守之,即中國大中祥符三年也。東至新羅興化鎮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西至保州四十里。

保州,渤海古城,東控鴨綠江新羅國界,仍置榷場,通互市之利。東南至宣化軍四十里,南至海五十里,北至大陵河二十里。

吉州,三韓古城也,契丹置兵防控新羅諸國。東至石城,西南至鴨綠江,東至大監州百里,西至海。

鹽州,三韓之地,舊有城邑,置兵防制新羅諸國;又有小鹽州,相去八十里。東至保州,西至海,南即海,北至小鹽州。

錦州,遼西之地,南至大海,北距柳城,阿保機建為州,今號臨海軍。東至顯州二百里,西南至嚴州百七十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北至宜州百二十里。

嚴州,柳城之南,古遼西之地,阿保機建為州。東至錦州百七十里,南至海四十里,北至霸州二十里。

隰州,虜主隆緒建為州。東至海二百里,西至來州八十里,南至海五里,北至建州三百三十里。

上京[編集]

上京,潢水之北,東際遼河,西包冷陘,南與奚人部落相接,距幽州一千七百里。本鮮卑之地,君長姓大賀氏,有八部,唐貞觀中,諸部鹹請內屬,乃置松漠府以居之,賜姓李氏,兼松漠都督。至阿保機,始私立年號,稱大遼國,建所居部落為西樓,有樓數間而巳。後燕人所教,乃為城郭宮室之制,邑屋門皆東向,如軍帳之法。至德光,建為上京,置臨潢府。東至潢水二百一十里,西南至饒州三百里,西至鹽泊八百里。

上京四面諸州[編集]

長春州,契丹國舊地,仍曰韶陽軍,亦為罪譴者配隸之所。北至黃龍府百里,東北至龍化州四百里,南至微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新州四百里,西北至上京二百里。

永州,在木葉山之陽,潢水之北,契丹國舊地也。一路西北至韓浞二百里,一路西北至上京三百里。

烏州,本契丹國舊地,為烏素部畜牧之所,今建為州。惠南至群鹿二十里,東北至遂州七十里,北至鴨子河三十里。

龍化州,州在木葉山東千里,阿保機始置四樓,此即東樓也。會病卒,葬於西南山,即今祖州也。以所卒之地置州,曰龍化,即此州也。東至泉州二十里,西至降聖州五十里,西南至新州四十里,南至遂州二百里,北至夢送河五十里。

降聖州,契丹國舊地,東至遼河,西至野狐山,東南至暉州三十里,南至平頂山,北至龍化州五十里。

宜坤州,契丹為啟聖軍節度,即應天太後所主地也。東至長泊十五里,西南至上京二百里,北至蹈弩河二千里,河北至大水泊五十里。

祖州,阿保機既創西樓,又於西南築一城以貯漢人,今名祖州,在唐置饒樂府西北祖山之陽,因為州名,阿保機葬所也,今號天成軍。南至饒州百八十里,北至上京四十里。

懷州,契丹號奉陵軍,州將兼少陵都部署,即虜主德光葬所也。東南至中京三百五十里,西至平地松林四十里,北至潢河十里,河北至上京百五十里,西北至達靼國三百里。

慶州,契丹舊號黑河州,置州在黑山之陽,北至黑山三十里,即虜主隆緒所生也,近年改為慶州。東自金河館至曼頭山,西韃靼國界,南至潢水二十里,北至室韋國七百里,東南至上京二百五十里。

饒州,唐建饒樂府都督,以處奚人部落。契丹建為饒州,在潢水之北石橋旁,以渤海人居之。西南至平地松林百里,南至中京五百里,北至它河十里,東北至上京三十里,西北至祖州七十里。

通州,夫餘國,在高勾麗北,本貊之地,其國長城之北,西與鮮卑接,地方二千里,後為渤海國。阿保機平之,為東丹王國,今改為通州,仍名曰夫餘府。

蕃界有名山川[編集]

陰北,東南至雲州六百里。秦始皇平天下,北卻賊兵,築長城,渡涿河,以陰山為塞是也。前漢侯應曰:北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裏,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於依阻其中,理作弓矢,常出幽州為寇,是其苑囿也。孝武斥奪此地,然後邊境少安。長老言: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周隋間,突厥復治焉。

炭山,本匈奴避暑之處,地多豐草,掘丈餘即有堅冰。賈耽所說:媯州西北八百里至陘山,即奚契丹避暑之處。唐史載契丹之地,西至冷陘是也。今胡中目為炭山,近更名{霍又}山。自幽州西北路清河館,即居寶關雕巢館,赤城口始有居人,望雲縣、受賜川凡十日程至炭山。

木葉山,本阿保機葬處,又雲祭天之所。離中京皆無館舍,但宿穹帳。將至山三十里,始有居人瓦舍僧居。又歷荊榛枯草,復渡土河,始至焉。初阿保機強盛,於木葉山置樓,謂之南樓;山北置樓,謂之北樓;大部落東千里置樓,謂之東樓;今上京置樓,謂之西樓。四時遊獵於四樓之間。西至上京三百里,南至中京五百一十里。

長白山,在女真故會寧府南六十里,橫亙千里,高二百里。草木烏獸盡白,故名其顛。有潭,周八十里,南流為鴨綠江,北流為混同江,東流為阿也苦河。

曼頭山,羌戎之地有曼頭山,在甘肅州界;今北土亦有曼頭山。南距潢水,本契丹之地,虜主避暑之處,今更名大安山。渡蹈弩河,北至大水泊,南至小東京,東至宜神州,西至木葉山。

鮮卑山,柳城縣,秦漢時鮮卑所保。

醫巫閭山,《周禮》曰: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山,其川曰奚養,即遼東山也。唐築巫閭守捉城,契丹改為閭州,又置乾州、顯州,在山之南,二州相去七裏。

首陽山,古孤竹國之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餓死首陽山之下,即此山也。

碣石山,地裏誌:碣石山在右北平驪城縣西南。漢武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大。石如柱形,世名天橋柱。

十三山,北醫巫閭山,南距大海,東至東京,西小遼水。

狠山,北黑山,東祖州。

駐蹕山,在東京之東,唐太宗駐蹕之所。

墨叫嶺,亦名慶雲嶺,在得勝嶺北百二十里,唐置墨鬥軍,使禦捍奚界。

鴨綠水,高麗國西,源出白山,水色似鴨頭,去遼東五百里。高麗之中也,此水最大,波瀾清澈,恃之以為天塹,水闊三百步,在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里。水東南二十里分界,至新羅國興化鎮;自黃土巖二十里西北至東京八百五十里,南至海六十里。

遼水,在漢樂浪玄荒之地,東西四百八十里。《水經》雲:大遼水源出國西南山,南流會白槍水,至安市城。今號東京小遼水,源出遼山西南。流與天梁水會,在國西也。

潢水,出西北塞外,不知發源之所,水北即紫蒙川,有石橋,本契丹國舊地。

蹈弩河,源出木葉山,東流入鴨子河,在曼頭山北。

易水,源出涿郡故安縣,東流過武遂、西山、范陽、容城。

桑乾河,濕水源出雁門,東流與桑乾水會。馬邑川水,出馬邑西,東流至易州、幽州東南隅,東入於海。

巨馬河,出代州郡廣昌縣漆山,即漆水也,有二源,俱出深山,過容城北,東入於海。

白馬澱,秦起塞,西自臨洮,北臨沙漠,即此也。

金河泊,唐開元中勝州置陽壽縣,後改名金河,今屬振武。隋大業中,煬帝親巡,溯金河而東,北幸突厥啟民帳是也。泊東西二十里,周圍十里,上承紫河汊蒙水西流入河。

長泊,周圍二百里,泊多野鵝鴨,戎主射獵之所。道出中京之北四日程,經榆林館、饑鳥館、香山子館,南北即長泊。北至上京八百里。西至宜坤州十五里。

九十九泉,《水經》曰:阻陽城東八十里,有牧牛山,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滄海之上源也。後魏多住九十九泉,虜主每南牧,多聚謀,即此。南至雲州,北至炭山。

鴛鴦泊,在狗泊西、鹽泊東北,西南至幽州千三百里,南儒州佛峪嶺,至泊八百里。東南媯州槍竿嶺,至泊千里。

清泉澱,幽州西北清河館,至清泉澱三日程。

尼姑河,《水經》曰:姑河從塞外來,一曰姑水。出禦夷鎮北九十里,過魚陽,南與溫餘水合為姑河。今號尼姑海口。

大鹽泊,周圍三百里,東至上京一千五百里,契丹中更名廣濟湖,虜中呼為縻到斯裊。灤州東南亦有大鹽泊、小鹽泊,南接漢界。

小鹽泊,周圍百里,東至上京二千里,契丹更名惠民湖。落黎泊,東至炭山,西至鹽泊,南至退軍部落,北至狗泊。

大水泊,周圍三百里,至上京五百里,南至幽州千三百里,虜中呼為撒得裊。一在曼頭山北,西至水葉山,東至鴨子河。

鴨子河,在大水泊之東,黃龍府之西,是雁鳴生育之處。放馬泊,番子中呼為招討放馬泊,在天德之北。

軒車泊,周圍三十餘裏,南中京,北上京。

驢駒兒河,源出塞外,在契丹國西北,契丹命齊王妃與楗覽捍達靼,即此也。

狗泊,西鴛鴦泊,北達靼國界,東南炭山。

平地松林,東至懷州四十里,西南至幽州十七百里。

紫蒙川,秦制三十六郡,北沙漠,即紫蒙北白馬澱是也。偽燕慕容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元康中定都大棘城,在大漠之南。唐營州節度張守破契丹,出師次於紫川,大閱軍實。

奚、渤海、女真[編集]

始末附見

奚,本匈奴別種,牙帳在東湖之地,酋長號王,唐制兼饒樂府都督,居陰涼州。東至營州五百里,西南至幽州九百里。後徙居琵琶川,在幽州東北數百里,古北口之北。天初,契丹漸盛,遂受制焉。或徙居於媯州,依山而居之,有東西奚之號。今契丹盡取奚之故地。

渤海,夫餘之別種,本貊之地,其國西與鮮卑接,地方三千里。唐平高麗,就平壤城置安東都護府統之。萬歲道天中,契丹攻陷營州,酋人反,據遼東,分王高麗之地,渤海因保挹婁故地,中宗封為渤海郡王,兼汴州都督。天成初,契丹阿保機兵力雄盛,東北諸蕃多臣屬之,以渤海土地相接,有吞並之誌,攻其國夫餘城下之,立長子突欲為東丹王,領兵守之。

女真者,渤海之別種也,契丹謂之虜真。地多山林,俗勇悍善射。後有首領三十,分領其種。地多良馬。宋初,來貢方物。建隆中,詔登州沙門島人戶,置舟楫濟度女真馬來往。淳化中,契丹怒其朝貢中國,去海岸四百里,置三城,以兵三千,絕其貢獻之路。今附契丹者,為熟女真。置一十八州:耀州、賓州、海州、銅州、教州、崇州、興州、荊州、荷州、朝州、盧州、賓州、郵州、鐵州、定理州、懷北州、麓州、廣州。居於東京三面,皆僑立州立名,民籍每州千戶至百戶,餘依山林。不服從者,謂之生女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