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總目

提供:Wikisource

崇文總目(宋)王堯臣等編


崇文總目 (四庫全書本)

卷一[編集]

〇易類

共一十八部,計一百七十一卷。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七十一作七十八,雲始於歸藏,終於言象外傳。

又按: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誌每類小敘及總數皆在目後,舊唐書經籍誌、唐書、宋史藝文志無敘而總數亦列於後,惟文獻通考經籍類敘數並在目前,此書、天一閣鈔本但有總數在前,而敘久散佚,今從歐陽文忠公集輯錄各敘,因依前誌之例,次每類後,其總數則編次時已列於前,故仍舊本錄之。〕

歸藏三卷原釋晉太尉參軍辭正註,隋書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文多闕亂,不可詳解。(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馬貴與所引總目,玉海藝文類引作中興書目,未知孰是,辭正本名貞,此避仁宗嫌名。〕

周易一卷原釋鄭康成註,今惟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合四篇,餘皆逸,指趣淵確,本去聖之未遠。(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漢誌十二篇,舊唐誌十二卷,隋誌九卷,經典釋文敘錄、唐誌並十卷。〕

周易十卷原釋王弼註。(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隋誌、釋文敘錄並六卷。〕

周易十卷原釋李鼎祚註。(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諸家書目並作集解,唐誌作集註周易十七卷,考鼎祚自敘,但雲十卷。〕

易緯九卷原釋宋均註。(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厚齋易學引總目雲,周易緯九卷,漢鄭康成註,與此互異,考今存易緯皆康成所註,然北宋宋均註猶存,玉海引崇文目亦系於均註之下,疑舊本不誤。〕

周易乾鑒度二卷原釋中述陰陽日辰數讖。(見經義考易類。)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郡齋讀書後誌雲,坤鑒度,隋、唐誌及崇文總目皆無之,舊本乾下有坤字,乃後人妄加,今校刪。〕

元包十卷原釋衛元嵩撰,元嵩,唐人,武功蘇源明傳趙郡李江註元包,以坤為首,因八純之宮以生變,極於六十四自系其辭,言外卦體不列爻位,以謂易首乾尚文,包首坤尚質,夏連山商歸藏,周易唐包,其實一也,雖欲馳騁而放言,趨理近正,易家之區比雲,(見文獻通考。)元包十卷,太陰、太陽、少陰、少陽、仲陰、仲陽、孟陰、孟陽、運蓍、說原。(原註一本無說原第十卷,見玉海藝文類。)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郡齋讀書誌作元命苞。〕

周易新論傳疏十卷原釋唐陰洪道撰,洪道世其父顯之學,雜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說,參訂其長,合七十二篇,於易有助雲,(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周易正義十四卷原釋孔穎達等,(見天一閣鈔本。)唐太尉長孫無忌與諸儒刊定,宋朝端拱初國子司業孔維等奉詔是正其言,主申王學雲。(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此二釋,撰人互異,然諸家書目及今本皆題孔穎達等,疑以舊本為正,今兩存之,唐誌十六卷誤,考穎達等敘但稱十四卷,舊唐誌亦同,直齋書錄解題十三卷,引館閣書目亦云今本止十三卷,通考同,今學官本皆十卷,蓋又為後人所並。〕

周易傳十卷原釋此書篇第,略依王氏,決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篤,然學者尚異,頗傳習之,(見獻通文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晁以道傳易堂記雲今號為子夏傳者,崇文總目亦斥其非是,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為唐張弧之易也,又經義考,呂祖謙曰,崇文總目剟去子夏名以祛誤惑,最為有理,今本十一卷。〕

周易傳二卷原釋唐右拾遺陸希聲撰,希聲作易傳十篇,易圖指說釋變微旨四篇,初隴西李阮學其說,以為上下經傳二篇,思屬甚妙,故希聲自為之解,余篇差顯,不復為註,蓋近世之名家歟,今二篇外余篇逸。(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讀書誌、通考並十卷,宋誌十三卷。〕

周易舉正三卷原釋唐蘇州司戶參軍郭京撰,京世授五經,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易經、比世所行,或頗差駁,故舉正其訛而著於篇。(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物象釋疑一卷原釋唐東鄉助撰,取變卦互體開釋言象,蓋未始見康成之學而著此書焉。(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尤延之遂初堂書目作辨疑,書錄解題作東陽助,雲館閣書目又云守江陵、尹東陽。〕

周易甘棠正義三十卷原釋任正一撰,以孔穎達為本,甘棠者,正一為陜州司馬,故名其書。(見玉海藝文類。)

〔東垣按:通考無周易二字,引崇文總目雲,梁陜州大都督府左司馬任正一撰,以孔穎達正義申演其說,與此稍異。〕

周義口訣義六卷原釋河南史證撰,不詳何代人,其書直抄孔氏說,以便講習,故曰口訣,(見文獻通考。)闕。(見一閣鈔天本。)

〔東垣按:通誌藝文略作史之證,書錄解題作史之征,雲避諱作證字,宋誌作史文徽。〕

周易正義補闕七卷原釋邢璹,(見天一閣鈔本。)不著撰人名氏,其說自謂裨穎達之闕。(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作周易正義補缺略例疏一卷,引不著撰人名氏云云,而舊本有邢璹二字未知孰是,今姑兩存其說,陳詩庭雲,前周易正義孔穎達等四字,下卷尚書斷章成伯玙三字,及此邢璹,並與通考所引互異,疑世所傳天一閣本即朱錫鬯所鈔,而此數條皆其增加者,錫鬯曾撰經義考,故舊本於經部註釋,撰人獨多。〕

易論三十三卷原釋王昭素。(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言象外傳十卷原釋皇朝王洙原叔撰,洙以通經侍講天章閣,鳩集前世諸儒易說,折衷其理,依卦變為類,其論以王弼傳為內,故自名曰外傳。(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作外集誤。〕

原敘,前史謂秦焚三代之書,易以卜筮而得不焚,及漢募群書,類多散逸,而易以故最訛,及學者傳之,遂分為三,一曰田何之易,始自子夏,傳之孔子,卦象爻彖與文言說卦等離為十二篇,而說者自為章句,易之本經也,二曰焦贛之易,無所師授,自言得之隱者,第述陰陽災異之言,不類聖人之經,三曰費直之易,亦無師授,專以彖象文言等參解卦爻,凡以彖象文言雜人卦中者,自費氏始,田何之學,施、孟、梁邱之徒最盛,費氏初微,止傳民間,至後漢時,陳元、鄭眾、康成之徒,皆學費氏,費氏興而田學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其本,及王弼為註,亦用卦象相雜之經,自晉以後,弼學獨行,遂傳至今,然易比五經,其來最遠,自伏羲畫卦,下更三代,別為三易,其變卦五十有六,命名皆殊,至於七八九六筮占之法亦異,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巳亡,漢初雖有歸藏,已非古經,今書三篇莫可究矣,獨有周易,時更三聖,世歷三古,雖說者各自名家,而聖人法天地之缊,則具存焉。(見歐陽文忠公集,玉海藝文類引田何之易至易之本經也,無始自子夏句,又引漢初以下四句。)

〔東垣按:以上原卷一。〕

〇書類

共七部,計八十一卷。

《古文尚書》十三卷。

《尚書》十三卷孔安國傳。

《尚書大傳》三卷原釋漢濟南伏勝撰,後漢大司農鄭元註,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諸儒,故博引異言,授受援經而申證雲。(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雲,《隋志》,《大傳》三卷,鄭元註,《崇文目》同,《書錄解題》、《通考》並四卷,今本亦分四卷。〕

《尚書正義》二十卷原釋孔穎達等。(見天一閣鈔本。)

尚書廣疏十八卷原釋偽蜀馮繼先撰,以孔穎達正義為本,小加己意。(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十卷,通考不著卷數。〕

《尚書斷章》十三卷原釋成伯玙,(見天一閣鈔本。)不著撰人名氏,按其書略敘眾篇大旨。(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此條舊本與通考所引互異,說見前。〕

尚書釋文一卷原釋陸德明撰,皇朝太子中舍陳鄂奉詔刊定,始開寶中,詔以德明所釋乃古文尚書。

與唐明皇所定今文駁異,命鄂刪定其文,改從隸書,蓋今文自曉者多,故切彌省。(見文獻通考。)

原敘書原於號令而本之史官,孔子刪為百篇,斷堯訖秦,序其作意,遭秦之故,孔子末孫惠與濟南伏勝各藏□本於家,楚漢之際,勝失其所藏,但口以傳授,勝既耄昏,乃繆合二十四篇為二十九,歐陽夏侯之徒皆學之,寫以漢世文字,號今文尚書,至武帝時,孔惠之書,始出屋壁,百篇皆在,而半已磨滅,又皆科鬥文字,惠孫安國以隸古定之,得五十八篇,為之作傳,號古文尚書,至陳隋之間,伏生之學廢絕,而孔傳獨行,先是孔傳亡其舜典,東晉梅賾乃以王肅所註伏生舜典足其篇,至唐孝明不喜隸古,始更以今文行於世。(見歐陽文忠公集。)

〇詩類

共八部,計一百一十五卷。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毛詩古訓傳二十卷毛亨撰。

〔東垣按:漢誌三十卷,或作故訓,古字通。〕

韓詩外傳十卷韓嬰撰。

〔東垣按:漢誌六卷。〕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原釋吳太子中庶子烏程令陸璣撰,世或以璣為機,非也,機自為晉人,本不治詩,今應以璣為正,然書但附詩釋誼,窘於采獲,似非通儒所為者,將後世失傳不得其真歟。(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書錄解題、通考、鳥獸二字並在草木上,今本標題與此同。〕

毛詩正義四十卷原釋唐國子祭酒孔穎達撰,太尉長孫無忌諸儒刊定,國朝端拱初,國子司業孔維等奉詔是正,詩學之家,此最為詳。(見文獻通考。)

毛詩小疏二十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因孔疏為本,刪取要義,輔益經註雲。(見文獻通考。)

毛詩指說一卷原釋唐成伯玙撰,略敘作詩大旨及師承次敘。(見熊克毛詩指說跋及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不著卷數。〕

毛詩斷章二卷原釋唐成伯玙撰,大抵取春秋賦詩斷章之義,鈔取詩語,匯而出之。(見熊克毛詩指說跋及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作匯章,不著卷數。〕

毛詩解題二十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篇端總敘詩義,次述章旨,蓋近儒之為者歟。(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宋誌,解作釋,通考不著卷數。〕

原敘,昔孔子刪古詩三千餘篇,取其三百一十一篇著於經,秦楚之際亡其六,漢興,詩分為四,一曰魯人申公作訓詁,號魯詩,二曰齊人轅古生作傳,號齊詩,三曰燕人韓嬰作內外傳,號韓詩,四曰河間人毛公作故訓傳,號毛詩,三家並列學官,而毛以後出,至平帝時始列於學,其後馬融、賈逵、鄭眾、康成之徒,皆發明毛氏,其學遂盛,魏晉之間,齊魯之詩廢絕,韓詩雖在而益微,故毛氏獨行遂傳至今,韓嬰之書,至唐猶在,今其存者,十篇而已漢誌嬰書五十篇,今但傳其外傳,非嬰傳詩之詳者,而其遺說,時見於他書,與毛之義絕異,而人亦不信,去聖既遠,誦習各殊,至於考風雅之變正,以知王政之興衰,其善惡美刺,不可不察焉。(見歐陽文忠公集三家詩考,引韓嬰之書至與毛之說絕異,無漢誌嬰書五十篇句。)

〔東垣按:以上原卷二。〕

〇禮類

共三十三部,計一千九十七卷。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雲周禮至謚法。〕

周禮十二卷鄭康成註。

儀禮十七卷鄭康成註。

禮記二十卷鄭康成註。

大戴禮十三卷原釋三十五篇。(鄭元祐引見經義考禮類。)

〔東垣按:朱錫鬯雲,戴德禮記十三卷,崇文總目雲大戴禮記十卷三十五篇,又一本三十三篇,鄭元祐曰,其為書凡十三卷,總四十篇,若崇文總目則十卷,而雲三十五篇者,無諸本可定也,東垣考大戴禮諸家書目並作十三卷,據朱氏及鄭明德所述,則總目實止十卷,舊本亦作十三卷,疑後人以臆增改,附辨於此。〕

周禮疏五十卷原釋賈公彥。(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今本四十二卷,陳詩庭雲,此北宋以後所並,書錄解題猶作五十卷,下儀禮、禮記並同。〕

儀禮疏五十卷原釋賈公彥。(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雲,舊史四十卷,今本十七卷。〕

禮記正義七十卷原釋孔穎達。(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今本六十三卷。〕

三禮義宗三十卷原釋梁明威將軍崔靈恩撰,其書合周禮、儀禮二戴之學,敷述貫串,該悉其義,合一百五十六篇,推衍閎深,有名前世雲。(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梁書本傳四十七卷。〕

江都集禮一百四卷,原釋隋諸儒撰,初煬帝以晉王為揚州總管,鎮江都,令諸儒集周、漢以來禮制因襲,下逮江左先儒論議,命潘微為之敘,凡一百二十卷,今亡闕僅存一百四卷。(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諸儒牛宏等也。隋誌一百二十六卷。〕

三禮圖九卷原釋梁正撰,(見玉海藝文類凡兩引。)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張昭曰,四部書目作十二卷,見宋史聶崇義傳。〕

三禮圖二十卷原釋聶崇義集,(見玉海藝文類。)周顯德中,參定郊廟器玉,因博采先儒三禮舊圖,凡得六本考正,是否繢素而申釋之,每篇自敘其凡,參以近世沿革之說,建隆二年五年丙寅,表上之,竇儼為敘,詔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學三五人更同參議,拙多所駁正,崇義復引經以釋之,其駁義及答義各四卷,率列於註釋,詔頒行之,又畫於國子監講堂之壁。(見經義考通禮類。)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禮記外傳四卷原釋成伯玙。(見天一閣鈔本。)

禮記字例同異一卷唐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五禮名義十卷孫玉汝撰。

開元禮京兆義羅十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據開元已有義鑒,申術其說,今此又綱羅其遺墜雲,(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遂初堂書目無京兆二字,舊本京訛作宗,今校改。〕

開元禮類釋二十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以唐禮繁重,故匯其名物,粗為申釋。(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舊本釋訛作繹,今校改。〕

開元禮一百五十卷蕭嵩等撰。

開元禮義鑒一百卷原釋唐蕭嵩撰,既定開元禮,又以禮家名物繁夥,更取歷代沿革,隨文釋義,與禮並行。(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本名義鏡,此避太祖祖嫌諱。〕

開元禮百問二卷

〔東垣按:唐誌,蕭嵩撰,書錄解題不著撰人。〕

五禮精義十卷原釋唐太常博士韋彤撰,首載唐禮,參引古義,申釋其文。(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續曲臺,禮三十卷王彥威撰。

〔東垣按:宋誌亦作王彥威,註雲一作崔靈恩撰。〕

禮略十卷原釋唐京兆府櫟陽尉杜蕭撰,采古經義,下逮當世,舉沿革,附禮見文,以其言約旨詳,故自題略雲。(見文獻通考。)

禮粹二十卷原釋唐寧州參軍張頻纂,凡一百三十五條,直抄崔氏義宗之說,無他異聞,(見文獻通考。)闕。(見一閣鈔天本。)

開寶通禮二百卷劉溫叟等撰。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開寶通禮義纂一百卷原釋皇朝翰林學士盧多遜等撰,多遜既定新禮,復因開元禮義鑒,增益為開寶通禮義纂一百卷,上之,詔與通禮並行,(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喪禮極義一卷原釋唐商價集,雜敘先儒五服輕重之論,然首末不倫,(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本作殷價,避太祖父諱作商。〕

五服誌三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據江都開元二禮,參引先儒所論輕重之制,蓋唐人所編次雲。(見文獻通考。)

喪服加滅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雜記服制增損,文無倫次,(見文獻通考兩引。)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通考不著卷數。〕

春秋謚法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其法差多於周公謚法。(見文獻通考。)

周公謚法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謚法始於周,學者錄之,因托以名篇。(見文獻通考。)

謚例十卷原釋宋沈約撰,上采周秦,下至晉宋,君臣謚號,而以周公謚法為本。(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作沈約謚法雲,書目一卷,惟崇文目有之,學者就汲冢書采出,春秋謚法一卷,學者就杜預釋例謚法篇采出,通考作謚別誤。〕

謚法四卷原釋梁賀琛撰,初沈約本周公之謚法,至琛又分君臣美惡,婦人之謚,各以其類標其目,曰舊謚者,周公之謚法,曰廣謚者,約所撰也,曰新謚者,琛所增也。(見文獻通考。)

嚴昉雲,讀書誌作沈賀謚法,雲沈約撰,賀玚增。

續古今謚法十四卷原釋唐戶部郎中王彥威撰,因舊謚品援集故事,依沈約謚例,記梁以來至唐得謚官稱姓名,又以單復為別。(見文獻通考。)

原敘禮樂之制,盛於三代,而大備於周,三代之興,皆數百年,而周最久,始武王周公修太平之業,畫天下以為九服,上自天子,至於庶人,皆有法度,方其郊祀天地,開明堂以會諸侯,其車旗服器,文章爛然,何其盛哉,及幽厲之亂,周室衰微,其後諸侯漸大,然齊桓賜胙而拜,晉文不敢必請隧,以禮維持又二百餘年,禮之功亦大矣,下更戰國,禮樂殆絕,漢興,禮出淹中後、戴諸儒,共為補綴,得百餘篇,三鄭、王肅之徒,皆精其學,而說或不同,夫禮極天地,朝廷

宗廟,凡人之大倫,可謂廣矣,雖二〔東垣按:一本作百。〕家殊說,豈不博哉,自漢以來,沿革之制,有司之傳,著於書者,可以覽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東垣按:以上原卷三。〕

〇樂類

共四十八部,計一百八十一卷。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一百作二百雲,自歷代樂儀,至阮咸曲譜,今核計實四十九部三百二卷,歷代樂儀三十卷原釋唐葉律郎徐景安撰,總序律呂,起周漢迄於唐,著唐樂章,差為詳悉。(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數,王伯厚又引中興書目作新纂樂書,宋誌同太樂令壁記三卷原釋唐葉律郎劉貺撰,分樂元正樂四夷樂合三篇。(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不著卷數,舊本令訛作合,今校改。〕

樂府古題真解一卷原釋唐吳競撰,釋古樂曲所以名篇之意。(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唐誌、遂初堂書目、通志略並作要解,宋誌,要解二卷,通考古樂府,樂府古題要解共十二卷。〕

樂府解解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與吳競所撰樂府古題頗同,以江南曲為首,其後所解差異。(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志略作劉餗撰,通考不著卷數。〕

樂府古今解題三卷原釋唐郗昂撰,或云王昌齡撰,未詳孰是,舊雲古今樂府解題,又云古題所載曲名與吳競所撰樂府解題頗異,復有唐李百樂辭,今定為樂府古今解題。(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唐誌亦作郗昂撰,註雲一作王昌齡,宋誌,一卷,王昌齡撰,上有續字。〕

聲律要訣十卷原釋唐田琦撰,推本律呂,及制管定音之法,文雖近俗,而於樂理尤諳焉。(見文獻通考。)

樂府雜錄一卷原釋唐段安節撰,其事蕪駁不倫。(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宋誌二卷。〕

羯鼓錄一卷原釋唐南卓撰,羯鼓夷樂,與都曇答鼓,皆列於九部,至唐開元中,始盛行於世,卓所記多開元、天寶時曲雲。(見文獻通考。)

大周正樂一百二十卷原釋周翰林學士竇儼撰,顯德中,儼奉詔集綴,其書博而無次。(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八十八卷,儼作嚴,傳寫之誤。〕

樂苑五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敘樂律聲器凡二十篇。(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誌,陳遊撰。〕

周優人曲辭二卷原釋周吏部侍郎趙上交、翰林學士李昉、諫議大夫劉濤、司勛郎中馮古,纂錄燕優人曲詞。(見文獻通考。)

景祐大樂圖二十卷原釋皇朝司封員外郎集賢校理聶冠卿撰,景祐二年,大樂署以律準考定雅樂獻之,上召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李照,問鐘律大要,照請用黍尺求聲,遂命照制新樂,冠卿討論故事,據經義多所損益,以御製樂曲及鐘律議說,制器之法,與古今樂器圖象之異,為書一百二十六篇上之,(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作聶崇義。〕

大樂圖義二卷原釋皇朝太常博士直史館宋祁撰,受詒考試太常樂工,因集古樂鐘律器用之說,上列為圖,從釋其義,並今樂署闕典所當釐補者,更為雜論七篇奏之。(通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音樂類兩引崇文目並同。〕

琴操三卷原釋晉廣陵相孔衍撰,述詩曲之所從,總五十九章。(見文獻通考。)

陳詩庭雲,書錄解題,琴操一卷,不著撰人,引中興書目雲,晉廣陵守孔衍,以琴調周詩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今周詩篇同,而操引財二十一篇,蓋陳伯玉所見非全書,此作三卷,疑即五十篇本也,然雲總五十九章,則又小異。

琴譜三均手訣一卷原釋宋謝莊撰,敘唐虞至宋世善琴者姓名,及古典名言,琴通三均謂黃鐘仲呂無射。(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不著卷數。〕

琴手勢譜一卷原釋唐道士趙邦利撰,記古琴指法為左右手圖二十一種。(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勢作世,邦利作邪利,俱誤,今校改。〕

金風樂一卷原釋唐元宗撰,蓋琴曲名,(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琴書三卷原釋唐翰林待詔趙惟暕撰,略述琴制,敘古諸典及善琴人姓名。(見文獻通考。)

琴譜十三卷原釋唐陳康士撰,按康士作琴曲一百章,譜十三卷,宮調二十章,商調十章,角調五章,征調七章,琴調五章,黃中十章,離憂七章,沈湘七章,側蜀七章,縵角七章,玉女五章,其譜散亡,今書舊目有琴調六章,琴譜一卷,殘缺無首尾,所載乃楚角宮黃鐘側蜀琴調數篇,餘皆亡,(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三十卷,舊本題陳士康三字誤倒,今校正。〕

琴譜敘一卷原釋陳康士等撰,康士字安道,以善琴知名,嘗撰琴曲百篇,譜十三卷,進士姜阮、皮日休皆為敘以述其能,康士譜今別行。(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無敘字。〕

琴調四卷原釋陳康士撰,楚調五章,黃鐘調二十章,側蜀琴調皆一章,(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三卷。〕

琴調譜一卷陳康士撰。

離騷譜一卷原釋陳康士撰,依離騷以次聲,(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大唐正聲新拉琴譜十卷原釋唐陳拙纂,集琴家之說,不專聲譜,(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舊本拉訛作祉,今校改,唐誌作新址,玉海引崇文目及通志略作新征,並誤。〕

廣陵止息譜一卷原釋唐呂渭撰,晉中散大夫嵇康作琴調廣陵散,說者以魏氏散亡自廣陵始,晉雖暴興,中止息於此,康避魏晉之禍,托之於鬼神,河東司戶參軍李良輔雲,袁孝已竊聽而寫其聲,後絕其傳,良輔傳之於洛陽僧思古,思古傳於長安張老,遂著此譜,總三十三拍,至渭又增為三十六拍,(見獻通文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作呂謂,註雲渭一作濱。〕

無射商九調譜一卷原釋唐蕭祐撰,祐因胡笳推無射商,自創為九調,(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通考兩祐字並作帖,誤,今校改,宋誌亦作祐,註雲一作祜。〕

東杓引譜一卷原釋唐協律郎李約〔東垣按:陜西通誌引崇文總目有小註勉子二字。〕撰約患琴家無角聲,乃造東杓引七拍,有麟聲繹聲,以備五音,(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宋誌作琴曲東杓譜敘。〕

琴聲律圖一卷原釋唐恭陵署令王大力承詔撰,圖琴制度,以六十律旋宮之法次其上,前敘歷引諸家律呂相生之術,(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一本大力作大方。〕

琴雅略一卷原釋唐殿中侍郎齊嵩撰,概言創制音器之略,(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原作齊■〈木嵩〉誤,今校改。〕

琴德譜一卷原釋唐因寺僧道英撰,述吳蜀異音及辨析指法,道英與趙邦利同時,蓋從邦利所授,(見獻通文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邦利、通考亦訛作邪利,今校改,下琴式圖原釋同。〕

沈氏琴書一卷原釋沈氏撰,不著名,首載嵇中散四弄,題趙師法撰,次有悲風三峽流泉淥水昭君下舞間弦,並胡笳四弄,題盛通師撰,蓋諸家曲譜,沈氏集之,(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張淡正琴譜一卷原釋茅仙逸人張淡正撰,不詳何代人,解琴指法。(見文獻通考。)

琴譜一卷原釋梁開平中王邈撰。(見文獻通考。)

小胡笳十九拍一卷原釋偽唐蔡翼撰,琴曲有大小胡笳,大胡笳十八拍,沈遼集,世名沈家聲,小胡笳又有契聲一拍,共十九拍,謂之祝家聲,祝氏不詳何人,所載乃小胡笳子,(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琴調一卷原釋偽唐蔡翼撰,(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琴雜說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蓋琴家雜集器圖聲訣之略。(見文獻通考。)

琴調三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無射商角諸譜皆亡其曲名,(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琴譜四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凡四大曲,一曰別鶴林,其三皆失其名而譜存,今留以待知琴者,(見文考獻通。)闕。(見天一閣鈔本。)

陳詩庭雲,按舊唐誌有琴譜四卷,註雲劉氏周氏等撰,未知即此書否。

琴略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敘有七例,頗鈔歷代善琴者,各為門類,又載拍法及雜曲名,(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琴式圖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以琴制度為圖,雜載趙邦利指訣,又有白雲先生三訣,(見文獻通考。)闕。(見一閣鈔天本。)

三樂譜一琴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載商調三樂譜。(見文獻通考。)

琴譜纂要五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圖琴制度及載古曲譜曲名。(見文獻通考。)

琴書正聲九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集遊春、綠水、幽居、坐愁思、秋思、楚明光、易水、鳳歸林、接輿、白雲凡十四譜,(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宋誌,十卷。〕

琴譜調三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雜錄琴譜大小數曲,其前一大曲亡其名,舊本或云李翺,用指註與諸琴法無異,而雲翺者,豈其所傳歟,(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阮咸調弄二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阮咸金羽調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載降聖引一篇,譜一首,不詳何代之曲。(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降聖引譜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原釋亦附見上書。〕

阮咸譜二十卷原釋阮咸譜,阮咸曲譜,不著撰人名氏,有宮商角征,無射宮,無射商,金羽碧玉淒涼黃鐘調,凡十篇,總十二卷,(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阮咸曲譜一卷。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原釋附見上書。〕

原敘三代禮樂,自周之末,其失已多,又經秦世滅學之暴,然書及論語、孝經得藏孔氏之家,易以卜筮不焚,而詩本諷誦,不專在於竹帛,人得口以傳之,故獨禮之於六經,其亡最甚,而樂又有聲器,尤易為壞失,及漢興,考求典籍,而樂最缺絕,學者不能自立,遂並其說於禮家書為五經,流別為六藝,夫樂所以達天地之和而飭化萬物,要之感格人神,象見功德,記曰,五帝殊時,不相沿樂,所以王者有因時制作之盛,何必區區求古遺缺,至於律呂鐘石,聖人之法,雖更萬世,可以考也,自漢以來,樂之沿革,惟見史官之志,其書不備,隋唐所錄,今著其存者雲。(見歐陽文忠公集。)

〔東垣按:以上原卷四。〕

〇春秋類

共三十三部,計三百九十六卷。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計實三百九十七卷。〕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杜預撰。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二十二卷何休撰。

〔東垣按:隋誌十一卷,唐誌十三卷,通考十二卷。〕

春秋谷梁傳十二卷範寧註。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一卷原釋左邱明撰,吳侍中領左國史亭陵侯韋昭解,昭參引鄭眾、賈逵、虞翻、唐固,(原註二人皆吳臣。)合凡五家為註,自所發正者,三百十事。(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隋誌,二十二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董仲舒撰,原釋其書盡八十二篇,義引宏博,非出近世,然其間篇第亡舛,無以是正,又即用玉桮竹林題篇,疑後人取而附著雲。(見玉海藝文類凡兩引,及文獻通考書錄解題引首句。)

〔東垣按:歐陽永叔書春秋繁露後雲,漢書董仲舒傳載仲舒所著書百餘篇,第雲清明竹林玉杯繁露之書,蓋略舉其篇名,今其書才四十篇,又總名春秋繁露者,失其真也,予在館中校勘群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亂重復,又有民間應募獻書者,獻三十餘篇,其間數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書,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夷陵。〕

春秋決事比十卷原釋漢董仲舒撰,丁氏平,黃氏正,初仲舒既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武帝數遣廷尉張湯問其得失,於是作春秋決疑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對,至吳太史令吳汝南丁季江夏黃復平正得失,今頗殘逸,止有七十八事。(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漢誌作公羊治獄十六篇,隋誌宋誌並作春秋決事,舊唐誌、唐誌並作春秋決獄,通考不著卷數,陳詩庭雲,七錄又作春秋斷獄。〕

左氏膏肓九卷原釋漢司空掾何休始撰,答賈逵事,因記左氏所短,遂頗流布,學者稱之,後更刪補為定,今每事左方,輒附鄭康成之學,因引鄭說竄寄何書雲,書今殘逸,第七卷亡。(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隋誌,十卷。〕

春秋釋例十五卷杜預撰原釋凡五十三例。(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舊本釋訛作式,今校改。〕

春秋述議一卷原釋隋在京太學博士劉炫撰,本四十篇,唐孔穎達正義蓋據以為說而增損之,今三十九篇亡。(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舊本議訛作義今校改,通考作述議傳,唐誌三十七卷。〕

春秋正義三十六卷原釋唐國子祭酒孔穎達撰,按漢張蒼、賈誼、尹咸、鄭眾、賈逵皆為詁訓,然參用公谷二家,至晉杜預專治左氏,其後有沈文阿、蘇寬、劉炫皆據杜說,貞觀中,穎達據劉學而損益之,長孫無忌等又復損益,其書乃定,皇朝孔維等奉詔是正。(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春秋谷梁疏三十卷原釋唐國子四門助教楊士勛撰,皇朝邢昺等奉詔是正,令太學傳授。(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本二十卷,通考原作楊勛撰,脫士字,今校增。〕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援證淺局,出於近世,或云徐彥撰,皇朝邢昺等奉詔是正,始令太學傳授,以備春秋三家之旨。(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本二十八卷。〕

春秋左氏傳敘一卷原釋陰洪道註,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唐誌,洪作宏。〕

集傳春秋微旨二卷陸淳撰。

〔東垣按:原釋附見下書,宋誌作集註三卷,今本亦三卷,無集傳二字,陳詩庭雲,陸淳乃其原名,後避唐憲宗嫌諱,改名質,字伯淳,故諸家書目或題作質,通志略以春秋纂例為質撰,以微旨為淳撰,竟似兩人,陋矣。〕

集傳春秋辨疑七卷原釋唐給事中陸淳纂,初淳以三家之傳不同,故采獲善者,參以啖助、趙匡之說,為集傳春秋,又本褒貶之意,更為微旨,條別三家,以朱墨記其勝否,又摭三家得失與經戾者,以啖趙之說訂正之,為辨疑。(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柳子厚撰陸淳墓表雲,為春秋集註十篇,辨疑七篇,微旨二篇,與此正合,今本十卷,當是後人所析,上微旨同。〕

非國語二卷原釋柳宗元撰。(見天一閣鈔本。)

春秋加減一卷原釋唐元和時國子監承詔修定,以此經字文多少不同,故誌其增損,以防差駁。(見文考獻通。)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春秋指掌十五卷原釋唐試左武衛兵曹李瑾撰,瑾集諸家之說為序義凡例各一篇,抄孔穎達正義為五篇,采摭余條為碎玉一篇,集先儒異同,辨正得失為三篇,取劉炫規過,申證其義為三篇,大抵專依杜氏之學以為說雲。(見玉海藝文類及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不著卷數,引巽巖李氏曰,春秋指掌,其第一卷新編目錄。多取杜氏釋例及陸氏纂例瑾所自著無幾,而敘義以下十四卷,但分門鈔錄孔穎達左氏正義,皆非瑾所自著也,本朝王堯臣崇文總目及李淑圖書誌,皆以先儒異同,規過、序例等篇為瑾筆削,誤矣。〕

春秋通例三卷原釋唐陸希聲撰,因三家之例,裁正其冗,以通春秋之旨。(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卷同,通考不著卷數。〕

折衷春秋三十卷原釋唐陳嶽撰,以三家異同三百餘條,參求其長,以通春秋之義。(見文獻通考。)

諸仁勛雲,諸家書目皆作春秋折衷論。

春秋圖五卷原釋唐張傑撰以春秋所載車服器用都城井邑之制,繢而表之。(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數。〕

春秋指元十卷原釋唐張傑撰,摘左氏傳文,申釋其義,(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通考不著卷數,引此條原釋本在指元下,經義考亦同四庫新定本無春秋圖,原釋以此釋系於其下,宋誌作指掌圖二卷。〕

春秋精義三十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匯事於上,分鈔杜氏孔穎達言,數家之說,參以釋文。(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不著卷數。〕

演左傳謚族圖五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以左氏學世譜增廣之,貫穿系敘,差無遺略。(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藝文類兩引崇文目並同,通考左傳作左氏傳,宋誌作春秋謚族圖,無演字。〕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原釋偽蜀馮繼先撰,以春秋官謚名字裒附初名之左。(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一卷。〕

左氏傳引帖斷義十卷原釋偽蜀進士蹇遵品撰,擬唐禮部試進士帖經舊式,敫經具對,(見文獻通考。)闕。(見一閣鈔天本。)

〔東垣按:通考,斷義作新義,舊本帖訛為古,今校正。〕

春秋論一卷原釋皇朝秘書監胡旦撰,多摭杜氏之失,有裨經旨,(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通考不著卷數,經義考作春秋演聖通論十卷。〕

春秋龜鑒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述春秋周及諸侯世次,齊魯大國公子公孫,初不詳備,其後傳寫又失其次敘,今存以備討閱。(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不著卷數。〕

春秋世譜七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凡七卷,起黃帝至周,見於春秋諸國,世系傳久,稍失其次矣,按隋唐書目,春秋大夫世族譜十三卷,顧啟期撰,而杜預釋例自有世族譜一卷,今書與釋例所載不同,而本或題雲杜預撰者,非也,疑此乃啟期所撰雲。(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藝文類兩引崇文目並同,唐誌十一卷,通考一卷。〕

帝王歷紀譜二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其敘言周所封諸侯子孫,散於他國,孔子修春秋而譜其世系,上采帝王歷紀而條次之,蓋學春秋所錄,今本題雲荀卿撰者,非也。(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藝文類兩引崇文目並同,通考三卷,引巽巖李氏曰,其載帝王歷紀殊少,敘諸侯卿大夫之世頗詳,而崇文總目止名帝王歷紀譜,今從之,宋誌作公子姓譜,舊本紀訛為記,今校改。〕

春秋纂要十卷原釋偽唐人姜虔嗣撰,以春秋左氏公谷三家之傳,學者鈔集之文,(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通考作纂例不著卷數,宋誌作三傳纂要二十卷。〕

春秋集傳十五卷原釋皇朝王沿纂,沿患學者自私其家學,而是非多異,失聖人之意,乃集三傳之說,刪為一書,又見秘書目有先儒春秋之學頗多,因啟求之,得董仲舒等十餘家,沿自以先儒猶為未盡者,復以己意箋之。(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唐誌作樊宗師撰。〕

春秋宗族名謚譜五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略采春秋三傳諸國公卿大夫姓名謚號,(見文獻通考。)闕。(見天鈔本一閣。)

〔東垣按:玉海藝文類兩引崇文目並同,通考不著撰人。〕

原敘昔周法壞而諸侯亂,平王以後不復雅而下同列國,吳楚徐夷並僣稱王,天下之人不稟周命久矣,孔子生其末世,欲推明王道以扶周,乃聘諸侯,極陳君臣之理,諸侯無能用諸,退而歸魯,即其舊史考諸行事,加以王法,正其是非,凡其所書,一用周禮,為春秋十二篇,以示後世,後世學者傳習既久,其說遂殊,公羊高、谷梁赤、左邱明、鄒氏、夾氏分為五家,鄒夾最微,自漢世已廢,而三家盛行,當漢之時,易與論語分為三,詩分為四,禮分為二,及學者散亡,僅存其一,而余家皆廢,獨春秋三傳並行至今,初,孔子大修六經之文,獨於春秋欲以禮法繩諸侯,故其辭尤謹約而義微隱,學者不能極其說,故三家之傳,於聖人之旨,各有得焉,太史公曰,為人君者不可不知春秋,豈非王者之法具在乎。(見歐陽文忠公集。)

〔東垣按:以上原卷五。〕

〇孝經類

共五部,計九卷。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古文孝經一卷原釋漢侍中孔安國註,班固藝文志有孝經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本出屋壁中,前世與鄭康成註並行,今孔註不存,而隸古文與章數存焉。(見文獻通考。)

孝經一卷原釋鄭康成註,先儒多疑其書,唯晉孫■〈日上永下〉集解以此註為優,請與孔註並行,詔可,今太學所立陸德明釋文,與此相應,五代兵興,中原久逸其書,咸平中,日本僧以此書來獻,議藏秘府。(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書錄解題雲,孝經註,崇文總目以為咸平中日本國僧奝然所獻。〕

孝經一卷原釋唐明皇註,取王肅、劉劭、虞翻、韋昭、劉炫、陸澄六家之說,參仿孔鄭舊義,今行於太學。(見獻通文考。)

〔東垣按:唐誌作孝經制旨。〕

孝經疏三卷原釋元行沖撰,明皇既作註,故行沖奉詔作疏。(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唐誌二卷,通考不著卷數。〕

孝經正義三卷原釋皇朝翰林侍講學士邢昺等撰,初,世傳行沖疏外,余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遠,咸平詔昺及杜島鎬等,集諸儒之說而增損焉。(見文獻通考。)

陳詩庭雲,經義考引崇文總目雲,咸平中,昺等奉詔據元氏本而增損焉,與通考所引末句異,詩庭謂叔明僅據行沖疏為本,未嘗參采諸儒,故今本猶止題邢昺校、當以朱錫鬯所引為正。

〇論語類

〔東垣按:白虎通德論以下七書,當另是經總一門,非論語類也,然隋誌論語類後敘雲,並五經總。〕

義附於此篇,故白虎通、五經鉤沈諸書並入論語類,此書蓋沿其例,鄭漁仲所譏刊謬正俗只看帙前數行,率意釋之者,不知此例,憑臆駁詘,謬甚。

共一十三部,計二百一十卷。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論語十卷何晏集解。

論語義疏十卷皇侃撰。

〔東垣按:舊本脫義字,今校增,侃、梁書本傳作品,讀書誌作王侃,註雲一作皇甫侃,並誤。〕

論語正義十卷邢昺撰。

〔東垣按:今本二十卷。〕

論語井田義圖一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述周井田之法,其曰論語者,蓋為論語學者引用雲,(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數。〕

孔子家語十卷

〔東垣按:孔子二十二世孫猛所傳,王肅註,即肅所依托也,今本二十一卷。〕

白虎通德論十卷原釋後漢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詔集其事,凡十四篇。(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考是書始名通德論,後詔固撰集成書,定稱為通義,今仍作通德論,從其朔也,或稱白虎通者,省文。〕

五經鉤沈五卷原釋晉楊芳撰,答難申暢,自謂鉤取五經之沈義,篇第亡缺,今缺五篇。(見文獻通考,末二玉海藝文類引句。)

〔東垣按:舊唐誌作鉤深,通考不著卷數,楊芳原訛作王芳,今校改。〕

刊謬正俗八卷原釋唐秘書監顏師古撰,采先儒及當世之言,參質訛謬而矯正之,未終篇而師古歿,其子始上之,詔錄藏秘閣。(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誌校讎略雲,刊謬正俗乃雜記經史,惟第一篇起論語,而崇文總目以為論語類,應知崇文所釋,不看全書,多只看帙前數行,率意以釋之耳,刊謬正俗當入經解類,東垣謂其論非是,說已見前,是書本作匡謬,此避太祖諱,宋誌作糾繆正俗,書錄解題、毛詩補音下亦引作糺繆,又有鄭樵刊謬正俗跋八卷,遂初堂書目亦作刊繆,皆避諱也。〕

六說五卷原釋唐右補闕劉迅作六書以繼六經,故標概作書之誼而著其目,惟易闕而不敘,故止五卷。(見經義考擬經類,通考引無末句。)

〔東垣按:唐誌六卷。〕

經史釋題二卷原釋唐李肇撰,起九經,下至唐氏實錄,列篇帙之凡,概釋其題,(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唐誌一卷,通考不著卷數。〕

授經圖三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敘易詩書禮春秋三家論語孝經之學,師承相第,系而為圖,(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數。〕

九經余義一百卷原釋皇朝處士黃敏求撰,摭諸家之說,是非者裁正之,(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數,敏求原作敏,脫求字,今校增,通志略亦作黃敏。〕

演聖通論三十六卷原釋皇朝秘書監致仕胡旦撰,以易詩書論語先儒傳註得失參糅,故作論而辨正之,易百篇,書五十六篇,詩七十八篇,論語十八篇,凡二百五十二,天聖中獻之。(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宋誌並六十卷。〕

原敘,論語者,蓋孔子相與弟子時人講問應答之言也,孔子卒,群弟子論次其言而撰之,漢興,傳者三家,魯人傳之,謂之魯論,齊人傳之,謂之齊論,而齊論增問王、知道二篇,今文無之,出於孔子壁中者,則曰古論,有兩子張,是三家者,篇第先後,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所謂魯論者也。(見歐陽文忠公集。)

〔東垣按:以上原卷六。〕

〇小學類上

〔東垣按:舊本無類字,今據歐陽文忠公集校增,後同。〕

共二十八部,計三百卷。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七部,五百十九卷,蓋統小學上下總計之。〕

爾雅三卷

小爾雅一卷孔鮒撰。

陳詩庭雲,文選註引皆作小雅。

爾雅音訓二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以孫炎、郭璞二家音訓為尚狹,頗益增之。(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通考一卷。〕

爾雅正義十卷邢昺撰。

方言十三卷原釋漢揚雄子雲撰,晉郭璞註,今世所傳,文或繆缺,與先儒所引,時有差雲。(見文獻通考。)

釋名八卷原釋劉熙,即物名以釋義,凡二十七目。(見玉海藝文類,及陳道人刻釋名跋。)

〔東垣按:今本四卷。〕

辨釋名一卷韋昭撰。

〔東垣按:舊本釋訛作雜,今校改。〕

廣雅音一卷曹憲撰。

〔東垣按:隋誌四卷。〕

博雅十卷張揖撰。

〔東垣按:本名廣雅,避隋煬帝諱,改廣為博,隋誌三卷。〕

義訓十卷竇儼撰。

經典釋文三十卷原釋唐陸德明撰,德明為國子博士,以先儒作經典音訓,不列註傳,全錄文頗乖詳,略又南北異區,音讀罕同,乃集諸家之讀九經、論語、老、莊、爾雅者,皆註其翻語以增益之。(見文獻通考。)

五經文字三卷原釋初張參拜詔與儒官校正經典,乃取漢蔡邕石經、許慎說文、呂忱字林、陸德明釋文,命孝廉生顏傳鈔撮疑互取,定儒師部為一百六十,非緣經見者,皆略而不集。(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九經字樣一卷原釋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開成中,元度奉詔覆定太學石經字文以來,補張參之闕,更作九經字樣為七十六。(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經典分毫正字一卷原釋唐太學博士歐陽融撰,辨正繼典字文,使不得相亂,篇帙今闕全篇,止春秋中帙,余篇悉亡。(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說文二十卷許慎撰,李陽冰刊定

說文字原一卷原釋唐李騰集,初李陽冰為滑州節度使李勉篆新驛記,賈耽鎮滑,州見陽冰書,歡其精絕,因命陽冰侄騰,集許慎說文目錄五百餘字,刊於石以為世法雲。(見文獻通考毛扆說文附錄引字,侄騰集下多,李騰集下多李陽冰篆書五其篆書以四字。)

說文解字韻譜十卷徐鍇撰。

說字解字系傳三十八卷原釋徐鍇,(見天一閣鈔本。)鍇以許氏學廢,推源析流,演究其文,作四十篇,近世言小學,惟鍇名家。(見玉海藝文類。)

東垣接通考四十卷。

急就章一卷史遊撰。

〔東垣按:今本四卷。〕

說文解字十五卷原釋徐鉉。(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即鉉等校定本。〕

玉篇三十卷顧野王撰。

像文玉篇二十卷原釋唐釋慧力撰,據顧野王之書,裒益眾說,皆標文示象,(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通志略,三十卷。〕

玉篇解疑三十卷原釋道士趙利貞撰,刪略野王之說,以解字文,(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通考原作謝利貞撰,誤,今校改,宋誌亦作謝。〕

重修玉篇三十卷原釋皇朝詔翰林學士陳彭年與史館校勘吳銳、直賢院邱雍等重加刊定。(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玉海雲,祥符新定玉篇三十卷,崇文目曰重修,通考作三卷,誤脫十字。〕

正俗音字四卷原釋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正時俗文字之謬,援諸書為據,凡三十五目。(見文獻通考。)

〔東垣按:正應作證,遂初堂書目亦誤作正。〕

幹祿字書一卷顏元孫撰。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遂初堂書目無字字。〕

字源偏旁小說三卷東林生解。

佩觿三卷原釋郭忠恕,上卷列三科,一曰造字,二曰四聲,三曰傳寫,中下以四聲分十條。(見玉海藝文類。)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忠恕原訛作宗恕,今校改。〕

〔又按:以上原卷七。〕

〇小學類下

共二十九部,計二百一十九卷。

〔東垣按:今核計除圖書會不得卷數,實二百二十二卷。〕

唐廣韻五卷張參撰。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韻銓十五卷武元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本銓訛作註,今校改。〕

唐韻五卷孫愐撰。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韻海鑒源十六卷,顏真卿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困學紀聞雲,顏魯公在湖州,為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崇文總目僅存十六卷,今不傳,唐誌、通志略並三百六十卷,宋誌亦作十六卷,是書本名鏡源,此避嫌諱,說見前。〕

切韻十卷李舟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辨體補修加字切韻五卷僧猷智撰,原釋。(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作智猷撰。〕

切韻五卷陸慈撰。

雍熙廣韻一百卷句中正等詳定,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宋重修廣韻五卷陳彭年等撰。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韻略五卷邱雍撰,原釋略取切韻要字,備禮部科試。(見玉海藝文類。)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集韻十卷丁度等撰。

〔東垣按:玉海雲,景祐集韻十卷,崇文目有之。〕

聲韻圖一卷夏辣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評書十卷唐太宗撰。

千字文一卷周興嗣撰。

書品一卷庾肩吾撰。

〔東垣按:書錄解題,七卷。〕

書後品一卷原釋李嗣真因庾肩吾之品,更分十等,各為評贊。(見玉海藝文類。)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法書要錄十卷張彥遠撰

書譜一卷徐浩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書斷論三卷張懷瓘撰,原釋采古人以書名家,差為三品,(見玉海藝文類。)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諸家書目及今本皆無論字。〕

書指論一卷褚長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圖書會

〔東垣按:此書卷數原缺。〕

翰林禁經一卷李陽冰撰。

〔東垣按:書錄解題,二卷,經作書,雲無名氏,通考八卷,宋誌三卷,亦不著撰人。〕

書錄一卷,宋誌不著撰人,闕。(見天一閣鈔本。)

蔡氏口訣一卷宋誌註雲名亡。

墨藪五卷

〔東垣按:書錄解題,一卷,通考十卷,並不著撰人,陳詩庭雲,今本二卷,題唐韋續撰。〕

古跡記一卷徐浩撰。

書隱法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筆勢圖一卷

臨書關要一卷

原敘古者教學之法,八歲而入小學,以習六甲四方,書數之藝,至於成童,而後授經,儒者究極天地人神事物之理,無所不通,故其學有次第,而後大成焉,爾雅出於漢世,正名命物,講說者資之,於是有訓詁之學,文字之興,隨世轉易,務趨便省,久後乃或亡其本,三蒼之說,始誌字法,而許慎作說文,於是有偏旁之學,五聲異律,清濁相生,而孫炎始作字音於是有音韻之學,篆隸古文,為體各略,秦漢以來,學者務極其能,於是有字書之學,先儒之立學,其初為法未始不詳而明,而後世猶或訛失,故雖小學,不可闕焉。(見歐忠公集,玉海藝文類兩引爾雅出於漢陽文世,至於是有字書之學,詞句稍節。)

〔東垣按:以上原卷八。〕

●崇文總目卷二

〇正史類

共三十部,計二千一百六十二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二千作一千,誤,今核計實二十九部,二千一百三十二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司馬遷撰,裴骃集解。

史記八十七卷原釋,唐陳伯宣註,因裴骃說有所未悉,頗增損焉,然多取司馬氏索隱以為己說,今篇殘缺。(見文獻通考。)

〔繹按:此書本一百三十卷。〕

史記音義十九卷徐廣撰。

〔繹按:隋誌、通志略並十二卷,宋誌、通考並二十卷,唐誌、劉伯莊撰,書錄解題、宋誌亦同。〕

史記索隱三十卷司馬貞撰。

史記正義三十卷張守節撰,原釋,為漢書學者,此最精博。(見文獻通考。)

〔繹按:通考、二十卷,引原釋列是書之下,然審其文乃釋漢書中語,不應在此,今姑仍之,今本散附史記中,亦作一百三十卷,無單行本。〕

漢書一百卷班固撰。

〔繹按:今本一百二十卷。〕

漢書問答五卷原釋、沈遵行撰,采諸儒為漢書說者,申釋其義,有博聞之益,然篇第頗差,討求未獲,闕列傳以下諸篇。(見文獻通考。)

〔繹按:通志略作沈遵撰。〕

後漢書九十卷範蔚宗撰。

〔繹按:隋誌、唐誌、通志略並九十七卷,今本一百二十卷。〕

誌三十卷司馬彪撰。

〔繹按:即彪撰續漢書諸誌也,書錄解題作後漢誌。〕

新校史記一百三十卷原釋,余靖等校正。(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以下三書,原釋亦見三史刊誤條下。〕

新校漢書一百卷原釋,余靖等。(見天一閣鈔本。)

新校後漢書九十卷原釋,余靖等。(見天一閣鈔本。)

三史刊誤四十五卷原釋,皇朝張觀等校定,初秘書丞余靖上言,國子監所收史記漢書誤,請行校正,詔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與靖、洎直講王洙,於崇文院讎對,靖等悉取三館諸本,及先儒註解、訓傳、六經、小說、字林、說文之類數百家之書,以相參校,凡所是正增損數千言,尤為精備,逾年而上之,靖等又自錄其讎校之說,別為刊誤四十五卷,(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三國志六十五卷陳壽撰。

陳詩庭雲,讀書誌作十五卷,誤,脫六字。

晉書一百三十卷房喬等撰。

晉書音義三卷何超撰。

宋書一百卷沈約撰,原釋,其書雖諸誌失於限斷,然有博洽多聞之益,今世雖所傳,文多舛失,參補未獲,趙倫之傳一卷,今闕,謝靈運傳,文註訛駁。(見文獻通考。)

齊書五十九卷蕭子顯撰。

梁書五十六卷姚察等撰。

陳書三十六卷姚思廉撰。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魏收撰,原釋,齊天保中始詔收撰,魏史收博采諸家舊文,隨條甄舉,綴屬後事,成一代大典,追敘魏先祖二十八帝,下終孝靜,作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十誌析之,凡一百三十篇,而史有三十五例、二十五敘、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然收諂於齊氏,言魏室多所不平,至隋開皇中,敕魏淡更作魏史,唐李延壽作北史,並行於世,與收史相亂,因而卷第殊舛,今所存僅九十餘篇。(見文獻通考。)

後魏紀一卷原釋,隋魏淡撰,(見天一閣鈔本。)初高祖以魏收書,褒貶失實,平繪中興事,敘事不倫,詔淡別成魏史,淡斷自道武,下迄恭帝,為十二帝紀、七十八列傳、史論及例、目錄一篇,合九十二篇,退東魏孝靜帝稱傳,矯正收繪之失,收天子名則書,太子名則諱,淡諱皇帝名書太子,自收諱太武獻文之殺,使同善終天年,淡顯書之以懲逆,收書敵國皆曰死,淡曰卒,體裁簡正,帝甚善之,然世以收史為主,故淡書亡闕,今才紀一卷存。(見文獻通考。)

〔繹按:淡書隋誌一百卷,舊唐誌、唐誌並一百七卷,北史本傳九十二卷,蓋九十二篇,每篇為卷也其後以太宗紀補收書之缺,全書旋亡故今惟存此一卷。〕

後周書五十卷令狐德棻撰。

北齊書四十九卷李百藥撰。

〔繹按:唐誌、讀書誌、書錄解題、宋誌及今本並五十卷。〕

魏書天文志二卷原釋,唐張太素撰,魏書凡百篇,今悉散亡,唯此二篇存焉。(見文獻通考。)

〔繹按:舊本二訛作一,今校改,宋誌作後魏天文志四卷,誤,今本亦二卷,補後魏書之闕。〕

隋書八十五卷魏征等撰。

唐書一百三十卷原釋,唐韋述撰,初吳克撰,唐史自創業訖於開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克舊本更加筆削,刊去酷吏傳為紀誌列傳一百一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後,史官於休烈又增肅宗紀二卷,而史官令狐峘等復於紀誌傳後隋篇增緝,而不加卷帙,今書一百三十卷,其十六卷未詳撰人名氏。(見文獻通考。)

唐書二百卷劉煦等撰。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薛居正等撰。

原敘,昔孔子刪書,上斷堯典,下迄秦誓,著為百篇,觀其堯舜之際,君臣相與,籲俞和諧於朝,而天下治,三代以下,約束賞罰,而民莫敢違,考其典誥誓命之文,純深簡質,丁寧委曲,為體不同,周衰史廢,春秋所書,尤謹密矣,非惟史有詳略,抑由時君功德薄厚異世而殊文哉,自司馬氏上采黃帝、迄於漢武,始成史記之一家,由漢以來千有餘歲,其君臣善惡之跡,史氏詳焉,雖其文質不同,要其治亂興廢之本,可以考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九。〕

〇編年類

共三十八部,計五百七十九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計實六百六卷。〕

前漢紀三十卷荀悅撰。

後漢紀三十卷袁彥伯撰。

漢春秋一百卷胡旦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漢春秋問答一卷胡旦與門人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三十國春秋三十卷蕭方等撰。

晉春秋略二十卷杜延業撰。

〔繹按:書錄解題引中興書目作杜光業。〕

太清紀十卷原釋,梁王韻撰,起太清元年盡六年,初侯景破建鄴,韻四奔江陵,士人多問城內事,韻不能人人為說,乃疏為一篇,問者即示之,元帝聞而取讀曰,昔王韻之為隆安記,言晉末之亂離,今亦可以為太清紀矣,韻因為之,然其議論皆謝之矣,又韻希帝旨,撰述多非實錄。(見文獻通考。)

釋按,太清上應有梁字,隋誌紀作錄八卷。

魏典三十卷原釋,唐太常少卿元行沖撰,起道武帝,終宇文革命,凡三十篇,孝武入關,則書東魏為東帝,並載兩國事為凡例,微用編年之法,文約事詳,學者宗之,行沖以族出於魏,克意論著,引魏明帝時西柳谷瑞石,有牛繼馬後之象,舊史謂元帝本出牛氏,行沖以為非,因言道武名犍,繼晉受命,此其應也,特為論載於篇。(見文獻通考。)

〔繹按:宋誌作後魏典略。〕

三國典略三十卷原釋,唐汾州司戶參軍邱悅撰,以關中、鄴都、江南為三國,起西魏,終後周,而東包魏、北齊、南總梁東,凡三十篇,今卷第多遺,自二十一以下,卷闕。(見玉海藝文類,及文獻通考。)

〔繹按:通志略、宋誌並二十卷。〕

五運錄二十卷原釋,唐曹圭撰,起三皇迄隋,年世之略,(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十二卷,宋誌作曹元圭五運圖十二卷,註雲一作錄,通志略亦作十二卷,曹元圭撰,唐歷四十卷柳芳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統紀一百卷陳嶽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書錄解題,四十卷〕

古今通要四卷苗臺符撰。

唐歷目錄一卷崔令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通歷十卷馬總撰。

五代通錄六十五卷範質撰,原釋,初梁末帝無實錄,質自以聞見補成之,其贊次時敘,最有條理。(見海藝文玉類。)

〔繹按:舊本上脫五代二字,今校增,陳詩庭雲,玉海作建隆五代通錄,下開皇紀、玉海亦有五代二字。〕

開皇紀三十卷原釋,鄭向,(見天一閣鈔本。)五代亂亡,史冊多漏失,向摭拾遺事,頗有補焉。(見玉海藝文類。)

唐朝年代紀十卷焦璐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作聖朝年代記,註雲一作紀,通志略、璐作潞。〕

正閏位歷三卷柳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釋按,宋誌、上有補註二字。

建元歷二卷張敦素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古今年號錄七卷封演撰。

〔繹按:唐誌、宋誌並一卷。〕

嘉號錄一卷韋美撰。

釋按,宋誌作韋光美。

元類一卷沈汾撰。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王氏五位圖三卷王起撰,原釋,自開闢至唐,以五運為敘。(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誌、唐誌、通志略並十卷,宋誌作五運圖一卷。〕

帝王歷數歌一卷劉軻撰。

歷代年號一卷李昉撰。

西漢至唐年紀一卷李匡乂撰。

〔繹按:唐誌、西漢作兩漢,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避太祖諱也,匡乂或作匡文或作匡義,皆傳寫之訛,或又作正文,亦避諱。〕

古今年代歷一卷賈欽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年曆圖八卷龔穎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帝皇興廢年代錄二卷武密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廢作衰。〕

帝皇年代圖一卷鄭伯邕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古今類聚年號圖一卷杜光庭撰。

〔繹按:舊本號訛作貌,今校改。〕

年號歷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歷代帝王正閏五運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王字,今校增。〕

年紀錄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年號歷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此書與前重出。〕

唐至五代紀年記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歷代君臣圖三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二卷〕

原敘,昔春秋之後,繼以戰國,諸侯交亂,而史官(繹按,一本作氏。)廢失,策書所載紀次不完,司馬遷始為紀傳表誌之體,綱羅千載,馳騁其文,其後史官悉用其法,春秋之義,書元最謹,一時無事,猶空書其首月,以謂四時不具,則不足成年,所以上尊天紀,下正人事,自晉荀悅為漢紀,始復編年之體,學徒稱之後世作者,皆與正史並行雲。(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

〇實錄類

共三十三部,計八百四十一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雲唐高祖至周世宗,今核計實八百一卷。〕

唐高祖實錄二十卷敬播撰,房元齡監修,許敬宗刪改。

正觀實錄四十卷長孫無忌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貞作正,避仁宗嫌名。〕

唐高宗後修實錄三十卷令狐德棻撰,唐知幾、吳克續成。

〔繹按:玉海引誌雲,許敬宗皇帝實錄三十卷,高宗後修實錄三十卷,崇文目書目止有後修,書錄解題作十九卷,雲本三十卷,今闕十一卷。〕

唐則天實錄二十卷魏元忠等撰,劉知幾、吳克刪正,陳詩庭雲,則天下應依唐誌增皇后二字,書錄解題雲,今惟題克撰。

唐中宗實錄二十卷吳克撰。

太上皇實錄十卷劉知幾撰。

睿宗實錄五卷吳克撰。

〔繹按:讀書後誌、通考並十卷,書錄解題同,雲館閣書目亦別有五卷者,讀書誌、宋誌、並作劉知幾、吳克撰。〕

明皇實錄一百卷令狐峘撰,元載監修。

肅宗實錄三十卷元載監修。

〔繹按:通考二十卷。〕

代宗實錄四十卷令狐峘撰。

建中實錄十卷原釋,唐史館修撰沈既濟撰,起大歷十四年德宗即位,盡建中二年十月,既濟罷史官之日,自作五例,所以異於常者,舉終必見始,善惡必評,月必舉朔,史官雖卑,出入必書,太子曰薨,自謂辭雖不足,而書法無隱雲。(見文獻通考。)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十五卷。〕

德宗實錄五十卷

〔繹按:玉海雲,德宗實錄五十卷,蔣乂、樊紳、林寶、韋處厚、獨孤郁撰,裴垍監修、崇文目同。〕

順宗實錄五卷韓愈等撰,李吉甫監修。

〔繹按:玉海雲,景祐中編次崇文總目,順宗實錄有七本,皆五卷,五本略,而二本詳。〕

憲宗實錄四十卷沈傳師等撰,杜元穎等監修。

敬宗實錄十卷陳商、鄭亞撰,李讓夷監修。

穆宗實錄二十卷蘇景允等撰,路隋監修。

諸仁煦雲,穆宗實錄應在敬宗實錄之前。

文宗實錄四十卷原釋,起寶歷二年,盡開成五年,凡十四年。(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雲,文宗實錄四十卷,蔣偕、王沨、盧告、牛叢撰,魏謩監修,崇文目同。〕

武宗實錄一卷韋保衡監修。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諸家書目並三十卷,宋誌、二十卷。

又按:通誌、校讎略雲,實錄自出於當代,崇文總目有唐實錄十八部,既謂唐實錄,得非出於唐人之手,何須一一釋雲唐人撰,釋考總目所錄實錄,其原釋今可考見者,惟沈既濟建中實錄一部,然其餘自可概見,知原本並不僅釋唐人撰三字,若題明某人撰,則鄭漁仲自撰藝文略,亦已如此,且總目之例,某人上皆冠朝代,故此處亦爾,漁仲不考前後,以意非駁,誤也。〕

唐年補錄六十五卷賈緯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梁太祖實錄一卷郗象等撰。

〔繹按:舊本太祖訛作太宗,今校改,諸家書目並三十卷。〕

後唐懿祖紀年錄一卷趙鳳等撰。

後唐獻祖紀年錄一卷趙鳳等撰。

〔繹按:通誌二卷。〕

後唐太祖紀年錄十七卷趙鳳等撰。

後唐莊宗實錄二十卷趙鳳等撰。

〔繹按:書錄解題、通志略、宋誌並三十卷。〕

後唐明宗實錄三十卷姚顗等撰。

後唐廢帝實錄十七卷張昭等撰。

〔繹按:東都事略本傳,昭書名昭遠,避漢帝諱、止稱昭。〕

後唐湣帝實錄三卷姚顗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湣帝實錄應在廢帝實錄之前。〕

晉高祖實錄三十卷竇貞固等撰。

晉少帝實錄二十卷竇貞固等撰。

漢高祖實錄二十卷蘇逢吉等撰。

〔繹按:舊本高祖訛作高帝,今校改,書錄解題十七卷,雲書本二十卷,今闕末三卷,中興書目作十卷,通考亦作十七卷,宋誌十卷。〕

漢隱帝實錄十五卷張昭等撰。

周太祖實錄三十卷張昭等撰。

周世宗實錄四十卷王溥等撰。

原敘,實錄起於唐世,自高祖至於武宗,其後兵盜相交,史不暇錄,而賈緯始作補錄,十或得其二三五代之際,尤多故矣天下乖隔,號令並出,傳記之士,〔繹按:一本作事。〕訛謬尤多,幸而中國之君,實錄粗備,其盛衰善惡之跡較然,而著者不可泯矣。(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一。〕

〇雜史類上

共六十八部,計六百七十一卷。

〔繹按:今核計實六百六十一卷。〕

周書十卷孔晁註。

越絕書十五卷原釋,子貢撰,或曰子胥,舊有內紀八,外傳十七,今文題闕舛,才二十篇,又載春申君,疑後人竄定,世或傳二十篇者,非是。(見文獻通考,玉海藝文類引前五句。)

陳詩庭曰,讀書附誌雲,越絕書、隋經籍誌、十六卷、崇文總目十五卷,繹按,書錄解題亦作十六卷,戰國策二十二卷。

〔繹按:隋誌、通志略並二十一卷,唐誌、三十二卷,書錄解題、三十卷,宋誌、三十三卷,又兵書類重出亦同,今本三十三卷。〕

戰國策八卷原釋,漢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錄,書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向以戰國時遊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凡十二國,三十三篇,繼春秋以後、記楚漢之興,總二百五十年事,今篇卷亡闕,第二至十、三十一至三闕,又有後漢高誘註,本二十卷,今闕第一、第五、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見文獻通考。)

〔繹按:曾子固重校戰國策敘雲,劉向所定者二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又云,此書有高誘註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雲,姚令聲戰國策跋、姚令威後敘、並雲崇文總目高誘註八篇。〕

〔又按:通考作十三卷,引原釋第五下有第十二字,與止存八卷句不合,蓋衍文也,今據陜西通誌引崇文總目校刪。〕

吳越春秋十卷

〔繹按:隋誌、唐誌、讀書誌、並十二卷。〕

吳越春秋傳十卷原釋,唐皇甫遵註,初趙曄為吳越春秋十卷,其後有楊方者,以曄所撰為繁,又刊削之為五卷,遵乃合二家之書,考定而註之。(見文獻通考。)

漢武故事五卷原釋,班固撰,本題二篇,今世誤析為五篇。(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諸家書目並作二卷,張柬之書洞冥記後雲,漢武故事王儉造。〕

九州春秋九卷司馬彪撰。

〔繹按:宋誌、十卷,又重出一部,卷同。〕

春秋後語十卷孔衍撰。

〔繹按:《唐志》作《春秋後圖語》。〕

高氏小史一百十卷高峻及子迥撰。

〔繹按:唐誌、讀書後誌、並一百二十卷,錄書解題一百三十卷,引國史誌凡一百九卷,目錄一卷,中興書目一百二十卷,今本多十卷,東觀余論校正崇文總目雲,高氏小史名峻,一作崚。〕

南史八十卷李延壽撰。

北史一百卷李延壽撰,原釋,南史、北史、唐高宗善其書,自為之敘,敘今闕。(《郡齋讀書志》引,見《文獻通考》。)

〔繹按:讀書誌、今本無此文,書錄解題、通考、並八十卷。

又按:通誌校讎略雲,李延壽南北史,崇文類於雜史,非,繹考宋誌,亦入別史類。〕

五代新說二卷張絢古撰。

〔繹按:唐誌,通志略、說並作記,讀書誌、通考、宋誌,絢古並作詢古。〕

建康實錄二十卷許嵩撰。

金陵樞要一卷王豹撰。

吳書實錄三卷李清臣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六朝采要十卷趙氏(失名)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史雋十卷鄭暐撰。

〔繹按:困學紀聞考史雲,崇文總目、史雋十卷,漢雋之名本於此。〕

十三代史選五十卷

〔繹按:宋誌、不知作者,又重出一部三十卷,亦不著撰人。〕

隋平陳記一卷稱臣悅撰,(姓闕。)宋誌、不著撰人。

大業拾遺十卷杜寶撰。

〔繹按:讀書誌作大業雜記,通志略一卷。〕

大業略記三卷趙毅撰。

大業拾遺一卷顏師古撰。

〔繹按:通志略作拾遺錄,不著撰人,讀書誌作南部煙花錄雲,一名大業拾遺記。〕

隋季革命記五卷杜儒童撰。

劉氏行年記十卷劉仁軌撰。

〔繹按:唐、誌二十卷。〕

大唐創業起居註三卷溫大雅撰。

〔繹按:書錄解題、通考、並五卷。〕

唐太宗勛史一卷吳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貞觀政要十卷吳克撰。

唐書備闕記十卷吳克撰。

明皇政錄十卷李康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明皇雜錄二卷原釋趙元。(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書錄解題、一卷,通考、三卷,諸家書目及今本並題鄭處晦撰。〕

天寶亂雜西幸記一卷溫畬撰。

〔繹按:宋誌、無西幸二字,溫龠撰,註雲,龠一作畬。〕

幸蜀記一卷宋巨周撰。

〔繹按:諸家書目上並有明皇二字,唐誌作宋巨撰,宋誌、有明皇幸蜀錄,註雲、一作宗拒,陳詩庭雲,讀書誌幸蜀錄三卷,李匡文、宋巨周、宋居白撰,又重出明皇幸蜀記兩卷,宋巨纂,實一書也,諸仁勛曰,通考亦無明皇二字,三卷。〕

開天傳信記一卷鄭棨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讀書誌、開天並作開元,誤。〕

河洛春秋二卷包谞撰。

安祿山事跡三卷姚汝能撰。

〔繹按:書錄解題作汝龍。〕

邠誌一卷淩準撰。

〔繹按:唐誌、宋誌、並二卷,書錄解題、通考、並三卷。〕

大唐新語十三卷劉肅撰。

奉天記一卷原釋徐岱,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作賀楚撰。〕

德宗幸奉天錄一卷原釋,崔光廷。(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作光庭,宋誌作庭光。〕

奉天錄四卷趙元一撰。

興元聖功錄三卷袁皓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不著卷數。〕

燕南記三卷谷況撰。

唐故事稽疑十卷崔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上無唐字。〕

平蔡錄一卷鄭澥撰。

〔繹按:唐誌、宋誌、上並有涼國公三字。〕

平淮西記一卷路隋撰。

河南記一卷薛圖存撰。

〔繹按:宋誌二卷,薛國存撰。〕

太和辨謗錄三卷原釋,李德裕等撰,憲宗時命傅師楚等撰,元和辨訪錄十卷,太和中德裕以其文繁,刪為三卷。(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舊本太和訛作元和,今據玉海所引及宋誌校改,書錄解題、錄作略,傅師楚作令狐楚,讀書誌亦作略。〕

太和摧凶記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繹按:書錄解題、太和野史三卷雲,不著名氏,又太和摧凶記一卷雲,文與上同,而不分卷。〕

乙卯記一卷李潛用撰。

甘露記二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繹按:唐誌、讀書誌、書錄解題、通考、上並有野史二字,遂初堂書目作甘露野史,宋誌作野史甘露新記一卷。〕

開成紀事三卷諸家書目、不著撰人,宋誌、楊時撰。

開成承詔錄二卷李石撰。

文武兩朝獻替記三卷李德裕撰。

〔繹按:讀書誌、書錄解題、通考、宋誌、並無文武二字。〕

唐錄備闕十五卷歐陽炳撰。

〔繹按:宋誌作歐陽迥,註雲、一作炳。〕

會昌伐叛記一卷李德裕撰。

正陵遺事二卷令狐澄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繹按:本作貞陵,此避嫌名,說見前,下書同。〕

續正陵遺事一卷柳玭撰。

平剡錄一卷鄭言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東觀奏記三卷裴庭裕撰。

〔繹按:通志略作廷裕。〕

彭門紀亂三卷鄭樵撰。

嚴昉雲,此鄭樵唐人,非宋右迪功郎鄭樵也。

咸通解園錄一卷張雲撰。

〔繹按:書錄解題、通考、宋誌、咸通下並有庚寅二字。〕

唐錄政要十二卷林璠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廣陵妖亂誌三卷郭廷誨撰。

〔繹按:宋誌、無廣陵二字,書錄解題、郭廷誨作鄭延誨。〕

中朝故事三卷尉遲樞撰。

〔繹按:宋誌二卷,樞作握,讀書誌、書錄解題作偓。〕

雲南事狀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金鑾密記一卷韓偓撰。

〔繹按:唐誌五卷〕

會稽錄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繹按:唐誌、上有乾寧二字,宋誌作乾明會稽錄,註雲、明一作寧又按以上原卷十二〕

〇雜史類下

共三十四部,計三百三十五卷

〔繹按:今核計實三十三部,三百三十一卷。〕

汴水滔天錄一卷王振撰。

〔繹按:通考作王搌,傳寫之訛。〕

汴州記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王權撰。

梁列傳十五卷張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梁太祖編遺錄三十卷敬翔撰。

〔繹按:書錄解題作朱梁興創遺編二十卷。〕

後唐列傳三十卷張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莊宗召禍記一卷黃彬撰。

〔繹按:通考、上有後唐二字。〕

晉朝陷番記四卷範質等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讀書後誌、並作石晉陷番記,宋誌一卷雲,不知作者,書錄解題雲,質本傳不載,故館閣書目雲,不知作者。〕

陷虜記三卷胡嶠撰。

周世宗征淮錄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三朝革命錄三卷徐廙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入洛私記十卷江文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補國史六卷林恩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補記三卷程匡柔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記作紀,卷同,書錄解題,馬令南唐書並作程匡柔,宋誌作唐補註記,十三卷,程光榮撰,註雲、榮一作柔,蓋因避諱、改匡為光。〕

史系二十卷賈緯撰。

唐朝綱領圖一卷南卓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五卷。〕

唐聖運圖二卷薛珰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國史補三卷李肇撰。

〔繹按:讀書誌、通考並二卷。〕

逸史三卷唐大中時人撰。

〔繹按:宋誌、一卷。〕

闕史三卷高彥休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上有唐字、今本同。〕

功臣錄三十卷袁皓撰。

後史補三卷原釋,高若拙。(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二卷。〕

賈緯備史六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文行史五十卷韓保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史作錄。〕

續皇王寶運錄十卷韋昭度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陳詩庭雲,玉海作楊涉撰,韋莊箋。〕

史略三卷杜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三十卷。〕

十六國春秋略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十二國史四卷孫昱撰。

〔繹按:宋誌十二卷。〕

三史菁英三十卷周護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晉書金穴鈔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史通二十卷劉知幾撰。

史通析微十卷柳燦撰。

史例三卷劉餗撰。

正史雜論十卷。

原敘,周禮、天子諸侯皆有史官,晉之乘,楚之梼杌,考其紀事,為法不同,至於周衰,七國交侵,各尊其主,是非多異,尋亦磨(釋按,一作本靡。)滅,其存無幾,若乃史官失職,畏怯回隱,則遊談處士,亦必各記其說,以伸所懷,然自司馬遷之多間,當其作史記,必上采帝系世本、旁及戰國荀卿所錄、以成其書,則諸家之說,可不備存乎。(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三。〕

〇偽史類

共二十七部,計三百二十六卷。

〔繹按:今核計實三百一十九卷。〕

華陽國誌十五卷常琚撰。

〔繹按:舊唐誌、三卷,唐誌十三卷,通考、宋誌並十二卷。

又按:玉海雲,華陽國誌、隋誌、霸史、崇文目同。〕

家王故事一卷錢惟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吳越備史十五卷範坰、林禹撰。

〔繹按:通考九卷。〕

前蜀王氏紀事二卷毛文錫撰。

〔繹按:書錄解題、無王氏二字。〕

前蜀書四十卷李昊等撰。

〔繹按:舊本脫書字,今校增。〕

後蜀孟氏後主實錄八十卷李昊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後字,今校增。〕

偽蜀孟氏先主實錄三十卷李昊撰。

淝上英雄小錄二卷信都鎬撰。

〔繹按:宋誌三卷。〕

邗溝要略九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吳錄二十卷徐鉉等撰。

〔繹按:唐誌作三十卷,張勃撰。〕

吳將佐錄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江南錄十卷徐鉉、湯悅等撰。

〔繹按:書錄解題雲,悅即殷崇義,避宣祖諱及太宗舊名,並姓改焉。〕

高皇帝過江事實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繹按:宋誌作高宗皇帝,亦不著撰人。〕

湖湘馬氏故事二十卷曹衍撰。

閩中實錄十卷蔣文懌撰。

閩王審知傳一卷陳致雍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後蜀孟氏紀事三卷董淳撰。

〔繹按:通志略、二卷。〕

南紀國圖一卷

文場內舉人儀則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偽吳楊氏本紀六卷陳濬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劉氏興亡論一卷胡賓王撰。

〔繹按:舊本亡訛作王,今校改,宋誌、論作錄,通志略亦作錄,不著撰人。〕

坤儀令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廣政雜錄三卷何光遠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蜀桂堂編事二十卷楊九齡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戊由英政錄一卷錢儼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廣政雜記十五卷浦仁裕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上有蜀字,蒲仁裕撰。〕

烈祖開基錄十卷王顏撰。

原作,周室之季,吳楚可謂彊矣,而仲尼修春秋,書荊以狄之,雖其屢進,不過子爵,所以抑黜僣亂,而使後世知懼,三代之弊也、亂極於七雄並主,漢之弊也、亂極於三國,魏晉之弊也、亂極於永嘉以來,隋唐之弊也、亂極於五代(繹按,一本又有五代二字。)之際,天下分為十三四,而私竊名號者七國,及大宋受命,王師四征,其系累負質,請死不暇,九服遂歸於有德,歷考前世僣竊之邦,雖〔繹按:一本有甚字。〕因時茍偷,自彊一方,然卒歸於禍敗,故錄於篇,以為賊亂之戒雲。(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四。〕

〇職官類

共三十四部,計二百二卷

〔繹按:今核計實二百二十五卷。〕

漢官儀一卷應劭撰。

〔繹按:隋誌、唐誌、通志略、並十卷,書錄解題與此同雲,今惟存此一卷。〕

蘇綽六條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藝文類兩引崇文目並同,通志略作後魏六條。〕

官職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六典三十卷元宗撰,李林甫等註。

具員事跡七卷梁載言撰。

〔繹按:書錄解題雲,具員故事十卷,崇文總目又作具員事跡,中興書目惟有七卷,三卷缺,玉海雲,書目具員故事七卷,崇文目、十卷,三卷今缺,據王伯厚說,似總目本作具員故事十卷,以陳伯玉說考之,則又非是,所未詳也,舊本員訛作官,今據玉海所引校改,陳詩庭雲,唐誌、有梁載言具員故事十卷,又具員事跡十卷,本是二書,伯玉誤合為一。〕

集賢註記三卷韋述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十卷,讀書誌、一卷,宋誌、二卷。〕

御史臺記十二卷韓琬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記下有事字。〕

御史臺故事三卷李構撰。

〔繹按:書錄解題作李結撰,隨齊批註雲,結本名構,避光堯禦諱。〕

唐年小錄八卷馬總撰。

元和百司舉要一卷李吉甫撰。

〔繹按:宋誌無元和二字,書錄解題、通考並二卷。〕

官品纂要十卷任戩撰。

鳳池錄五卷馬宇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書錄解題、錄作歷,二卷,唐誌五十卷。〕

相國事狀七卷韋琯撰。

〔繹按:通志略、相國作國相。〕

翰林誌一卷李肇撰。

翰林舊規一卷楊鉅撰。

〔繹按:唐誌、通志略、通考、翰林下並有學士院三字。〕

文昌損益二卷張之緒攢,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職官該一卷杜英師撰。

〔繹按:通志略無官字,二卷,宋誌、一卷,遂初堂書目作職核,誤也。〕

唐循資格一卷原釋,天寶中修,闕。(見天一閣鈔本。)

唐循資格一卷原釋,唐王涯修定,闕。(見天一閣鈔本。)

梁循資格一卷後唐清泰中修定,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職官要錄三十卷陶藻撰。

〔繹按:隋誌作陶藻,古字同,唐誌作陶彥藻,宋誌同,作七卷。〕

史館故事錄三十卷

〔繹按:通志略雲,五代周史官所錄,通考、二卷。〕

職官品服三十一卷梁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三十三卷。〕

續翰林誌二卷蘇易簡撰。

次續翰林誌二卷胡蘇耆撰。

〔繹按:宋誌、一卷,蘇耆撰,無胡字。〕

史館懋官誌五卷趙鄰幾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職官要錄鈔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歷代官號十卷宋誌、不知作者。

循資歷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敘官朝儀五卷

〔繹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翰林內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繹按:宋誌作李肇撰,疑即前翰林誌重出也。〕

唐宰輔圖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起高祖迄昭宗,宰相名氏,拜免年月。(見玉海藝文類。)

唐中書則例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百司考選敕格五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敕格作格敕,不著撰人。〕

原敘,堯舜三代,建官名數不同,而周之六官備矣,然漢唐之興,皆因秦隋官號而損益之,足以致治興化,由此而言,在乎舉職勤、事代公、治物一而已,至於車服印綬,爵秩俸廩,因時為制,著於有司,(繹按,一本有焉字。)書曰,無曠庶官,又曰,允釐百工,夫百官象物,奉職恭位,此虞舜所以端拱無為,而化成天下,可不重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五。〕

〇儀註類

共二十八部,計一百一十卷

繹垵,玉海引崇文目同,雲始於正辭錄,終於鹵簿圖記,今核計實二十九部,一百二十卷。

正辭錄三卷李至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釋按,玉海雲,淳化二年七月戊申秘書監李至以新撰正辭錄三卷上,崇文目同。

崇祀錄二十卷孫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漢舊儀三卷衛宏撰。

〔繹按:隋誌、唐誌並四卷,玉海禮儀類引中興書目雲,漢舊儀四卷,今存者三卷,非宏全書,崇文目同。〕

諸州縣祭社稷儀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獨斷二卷蔡邕撰。

漢官典則儀式選用一卷蔡質撰。

〔繹按:隋誌、二卷。〕

大唐郊祀錄十卷王涇撰。

〔繹按:宋誌作王經。〕

禮閣新儀三十卷韋公肅撰。

〔繹按:唐誌、二十卷,玉海雲,禮閣新儀,三十卷,崇文目、二十卷,藝文志、三十卷,則此條宜作二十卷,舊本作三十卷,疑誤。〕

唐葬王播儀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上無唐字,不著撰人,宋誌、賈氏(名失)撰,亦無唐字。〕

唐禮纂要六卷柳逞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作柳珵。〕

二儀實錄一卷劉孝孫撰。

內外親族五服儀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書儀三卷原釋,裴■〈氵茝〉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宋誌、茝作同。〕

書儀二卷原釋,鄭余慶撰,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余慶作余度,傳寫之訛,今校改。〕

家祭儀一卷原釋,徐閏。(見天一閣鈔本。)

家祭禮一卷原釋,孟詵。(見天一閣鈔本。)

寢堂時饗儀一卷範傳式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祠饗儀一卷鄭正則撰。

祭錄一卷周元陽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家薦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陳詩庭雲,唐誌有賈瑣家薦儀一卷,當即此書。

孫氏仲亨儀一卷孫日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日用作曰用。〕

書儀二卷原釋,杜有晉,闕(見天一閣鈔本。)

使範一卷原釋,王晉撰,記開元以後使者所用章奏文牒之式,凡十二篇。(見玉海禮儀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二卷,宋誌、凡兩見並作一卷,又有李商隱撰一卷。〕

中禮儀註八卷王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梁南郊儀註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梁上有朱字,不著撰人。〕

新定書儀二卷原釋,劉嶽,闕。(見天一閣鈔本。)

四季祠祭文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汾陰后土故事三卷宋誌註不知作者。

鹵簿圖記十卷宋綬撰。

〔繹按:宋誌、上有天聖二字。〕

原敘,昔漢諸儒得古禮十七篇,以為儀禮,而大射之篇獨曰儀,儀蓋射主於容,升降揖讓不可以失,記曰、禮之末節,有司掌之,凡為天下國家者,莫不講乎三代之制,其采章文物,邦國之典,存乎禮官,秦漢以來,世有損益,至於車旗服器,有司所記遺文故事,凡可錄者,附於史官雲。(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六。〕

〇刑法類

共五十一部,計七百一十六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計實七百五卷。〕

律十二卷宋誌、不著撰人。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律疏三十卷長孫無忌等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三十卷,不著撰人,今本題唐律疏義。〕

律音義一卷孫奭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開寶刑統三十卷竇儼與法官蘇曉等撰。

大中刑律統類十二卷張戣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律字,今校增,宋誌、無刑律二字,又重出一部,大中作大小,誤。〕

顯德刑統二十卷張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江南刑律統類十卷姜虔嗣撰。

唐令三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唐誌、宋誌、並不著撰人,書錄解題雲,宋璟等刪定。〕

梁令三十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又有梁令三十卷雲,朱梁時修。〕

開元格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有開元前格、後格、新格三書,並十卷,不著撰人,唐誌、前格姚崇等撰,後格新格並不著撰人。〕

開成詳定格十卷狄兼謩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狄兼纂撰,誤。

梁格十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後唐長定格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新長定格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傍通開元格一卷宋璟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誤作宋景,又重出一部,誤。〕

唐開元格令科要一卷裴光庭撰。

判格三卷張伾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式二十卷姚崇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梁式二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式苑四卷元泳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和格後敕四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又引藝文志、敕一作初。〕

大中刑法總要格後敕六十卷原釋,刑部侍郎劉瑑等纂,(見玉海詔令類。)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此書凡兩見,並無格後敕三字,亦不著撰人。〕

度支長行旨五卷李林甫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雜敕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天成雜敕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雲,後唐詔敕偽蜀人編。〕

天福編敕三十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此書凡兩見,並三十一卷,不著撰人。〕

建隆編敕三卷竇儀與法官編,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四卷,宋誌同,不著撰人。〕

太平興國編敕十五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敕字,今據玉海引崇文目校增。〕

景德農田編敕五卷丁謂等編,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藝文類、食貨類、引崇文目並作編敕,舊本脫編字,今校增,陳詩庭雲,通志略無編字,宋誌作田農敕,無景德二字,亦無編字。〕

儀制赦書德音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諸路轉運司編敕三十卷陳彭年編,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無諸路二字。〕

大中祥符編敕二十卷陳彭年編,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三十卷,宋誌、二十卷。〕

諸路宣敕十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禮部考試進士敕一卷晁迥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天聖編敕十二卷呂夷簡等修。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天聖編敕十三卷,目一卷,讀書後誌、三十卷雲,天聖中宋庠龐籍改修,一司一務敕三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作呂夷簡撰。〕

雜制敕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有蜀雜制敕三卷兩見,並不著撰人。〕

江南刪定條三十卷偽唐李氏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唐律令事類四十卷李林甫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刑法要錄十卷盧紓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律令手鑒二卷王行先撰。

〔繹按:舊本脫卷數,玉海雲,王行先律令手鑒二卷,崇文目同,則此書乃二卷也,通志略作一卷,宋誌作王行先令律手鑒,註雲,先一作仙,又重出一部,手鑒作守鑒,誤。〕

五刑纂經三卷黃克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作五刑纂要錄,又重出一部,與此同,克昇作克升。〕

法鑒八卷李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李崇紹撰,宋誌凡兩見,並張員撰,今從唐誌及玉海,刑律總要十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偽吳刪定格令五十卷楊行密時太修,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疑獄集三卷和凝及子■〈山蒙〉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金科易覽一卷原釋、趙綽。(見郡齋讀書後誌。)

〔繹按:讀書後誌、玉海引崇文目並同,通考、三卷,通志略作趙緒撰。〕

律鑒一卷原釋、無撰人,(見玉海詔令類。)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作趙綽撰,又重出一部作趙編。〕

法要一卷趙綽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此書宋誌凡兩見,一作趙編撰。〕

斷獄立成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此書凡兩見,斷獄一作斷嶽誤。〕

外臺秘要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此書凡兩見,並不著撰人。〕

原敘,刑者聖人所以愛民之具也,其禁暴止殺之意,必本乎至仁,然而執梃刃刑人而不疑者,審得其當也,故法家之說,務原人情,極其真偽,必使有司不得銖寸輕重出入,則其為書,不得不備,歷世之治,因時制法,緣民之情,損益不常,故凡法令之要,皆著於篇。(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七。〕

〇地理類

共八十三部,計六百四十七卷。

〔繹按:玉海引此,六百作八百,誤,雲始於山海經,終於雲南風俗記。〕

山海經十八卷原釋,郭璞註,(見天一閣鈔本。)侍中秀領校。(見東觀余論。)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漢誌、十三篇,隋誌、唐誌並二十三卷,黃長睿校正,崇文總目雲,秀即劉歆也。〕

山海經圖十卷原釋,舒雅修。(見玉海地理類。)

〔繹按:讀書後誌雲,皇朝舒雅等撰,閩中刊行本,或題曰張僧繇畫,妄也。〕

山海經圖贊二卷郭璞撰。

〔繹按:宋誌無圖字。〕

神異經二卷東方朔撰,張華註。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誌、書錄解題、通考並一卷。〕

十洲記一卷東方朔撰。

〔繹按:四庫書目作海內十洲記。〕

水經四十卷桑欽撰。

〔繹按:水經本二卷,此作四十卷,當是酈道元註也,經下應增註字。〕

襄陽耆舊傳三卷習鑒齒撰。

〔繹按:舊唐誌、五卷。〕

南越誌七卷沈懷遠撰。

〔繹按:諸家書目並五卷。〕

吳地記一卷。

〔繹按:顧夷、王隱、王僧虔、董遇、陸廣微、張勃、並有吳地記,卷數各異,今本一卷,陸廣微撰,當即此書,職貢圖一卷梁元帝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作貢職圖。〕

青溪山記一卷僧法琳撰。

三齊記一卷李朏撰。

釋按,遂初堂書目作張朏。

十道誌十三卷梁載言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唐誌、通志略並十六卷,書錄解題、宋誌並作十道四蕃誌十五卷,皇華四達記十卷賈耽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無記字。〕

唐國要圖五卷賈耽撰,褚璆重修,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藝文類雲,大唐國要圖五卷,崇文目地理類、又玉海地理類、引崇文目亦同。〕

諸道行程血脈圖一卷馬敬實撰。

大唐西域記十三卷僧元奘撰。

〔繹按:諸家書目並十二卷,讀書後誌作西域誌,書錄解題作元奘譯,辨機撰,宋誌亦作辨機。〕

天寶軍防錄一卷鄭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藝文類、兵制類、兩引並同,唐誌註雲,卷亡,陳詩庭雲,唐書鄭虔傳,虔長於地理、山川、險易、方隅、物產、兵戍眾寡無不詳,嘗為天寶軍防錄,故是書類於地理,唐誌列諸兵書,誤也,當以此為正。〕

西南備邊錄一卷李德裕撰。

〔繹按:通志略、十三卷。〕

黠戛斯朝貢圖傳一卷李德裕撰。

〔繹按:舊本黠訛作點,今校改,通志略無圖字,十卷,呂述撰,宋誌與此同,亦無圖字。〕

四夷朝貢錄十卷高少逸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職貢圖三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不著撰人。〕

襄沔記三卷吳從政撰。

〔繹按:宋誌記上有雜字。〕

渚宮故事十卷余知古撰。

〔繹按:左傳正義、渚宮在郢都之南,此書采摭荊楚故事,故以命名舊本訛作諸宮,今校改,書錄解題、五卷,雲本十卷,今缺後五卷,今本故事作舊事,亦五卷。〕

投荒錄一卷房千里撰。

〔繹按:諸家書目、並作雜錄。〕

南方異物誌一卷房千里撰。

桂林風土記三卷莫休符撰。

〔繹按:今本一卷闕。〕

北戶雜錄三卷段公路撰。

〔繹按:今本無雜字,宋誌、陸希聲撰,三卷,別出段公路一卷,學海類編、公路作公璐,傳寫之誤。〕

閩中記十卷林谞撰,林世程重修。

〔繹按:通志略、宋誌並雲林谞閩中記一卷,林世程重修,閩中記十卷是谞書,本一卷,後世程續修合成十卷,唐誌僅題林谞撰,非是,今從書錄解題,林世程、宋誌作程世程,誤。〕

雲南別錄一卷竇滂撰。

南詔錄三卷徐雲虔撰。

渤海國記三卷張建章撰。

新羅國記一卷顧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諸番行記一卷達奚通撰。

〔繹按:唐誌、通志略、上並有海南二字,唐誌又有戴鬥諸蕃記一卷,宋誌同,雲張建章撰。〕

文括九州要略三卷劉之推撰。

〔繹按:宋誌、九州作九工,註雲,工一作州。〕

蠻書十卷樊綽撰。

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韋澳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此書下註雲,一名處分語,一名新集地理書考,後別有新集地理志九卷,卷數與此正同,疑是一書,抑宋誌誤也。〕

九江新舊錄三卷張容撰。

玉笥山記一卷道士令狐見堯撰。

華陽風俗錄一卷張周封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廬山雜記一卷張密撰。

元和國計圖一卷曹璠撰。

〔繹按:玉海食貨類雲,崇文目地理類有元和國計圖一卷,舊本計訛作記,今校改,宋誌、十卷。〕

成都記五卷盧求撰。

〔繹按:舊本成訛作城,今校改。〕

南行錄一卷

大唐國照圖一卷孫結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燉煌新錄一卷

〔繹按:書錄解題雲,有敘稱天成四年沙州傳舍集,而不著名氏,通志略作李延範撰。〕

於國圖行程記一卷平居誨撰。

〔繹按:宋誌、記作錄。〕

晉安海物異名記二卷陳致雍撰。

邕管雜記一卷範旻撰。

〔繹按:宋誌三卷。〕

太平寰宇記二百卷樂史撰。

〔繹按:讀書後誌、通考、記並作誌,今本一百九十三卷。〕

歷代宮殿名一卷李昉撰。

九域圖三卷王曾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二卷。〕

華夷列國入貢圖二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朝貢類雲,崇文目地理類有華夷列國入貢圖二十卷。〕

景德會計錄六卷丁謂撰。

〔繹按:舊本計訛作記,今據宋誌校改。〕

青城山記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武夷山記一卷杜光庭撰。

〔繹按:通志略、宋誌、並別有劉夔撰一卷。〕

方輿記一百三十卷原釋,徐鍇。(見玉海地理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湘州記一卷郭仲彥撰。

〔繹按:舊唐誌有湘州圖記,不著撰人,唐誌、湘州記四卷,亦不著撰人,通志略作羅含撰,此從隋誌,舊本湘誤作相,今校改。〕

金陵地記一卷黃元之撰。

〔繹按:宋誌作元黃之,傳寫之誤。〕

西域行記一卷

十道記一卷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趙珣撰。〕

郡國誌十卷

開元分野圖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天文類藝文類,兩引崇文目並同,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趙珣撰。〕

雲南行記□卷

〔繹按:舊本原闕卷數,通志略作一卷,不著撰人,讀書後誌、通考並二卷,韋齊休撰,考地理類下總數共六百四十七卷,今除此書不得卷數,核計共六百四十六卷,似宜從通考作一卷,然前九域圖原本三卷,玉海引作二卷,總計止得六百四十五卷,則此書原作二卷,亦未可知,無本可證,姑闕疑焉。〕

兩京道里記三卷

〔繹按:唐誌、韋述撰,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關中記一卷潘嶽撰。

〔繹按:書錄解題,宋誌、並葛洪撰。〕

冀州圖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陳詩庭雲,隋誌、通志略、並有冀州圖經一卷,不著撰人。

南朝宮苑記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歷代宮名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湘中記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豫章記三卷徐廙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華山記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湘中山水記三卷羅含撰,盧拯註。

〔繹按:通志略、作盧拯撰,誤。〕

茅山記一卷陳倩撰。

〔繹按:通志略、此書凡兩見,並不著撰人。〕

諸山記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釋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元結撰。

三代地理志七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理訛作裏,今校改,通志略、宋誌並六卷,不著撰人。〕

洞庭譜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嶽瀆福地圖一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元中記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平都山仙都觀記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二卷,不著撰人。〕

新集地理志九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本理訛作裏,今校改。〕

南嶽衡山記一卷

繹作,通志略、不著撰人,又有宋居士撰,一部,宋誌、亦不著撰人,又一部無南嶽二字,同。

雲南風俗記一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十卷,記作錄。〕

原敘,昔禹去水害、定民居,而別九州之名,記之禹貢,及周之興,畫為九畿而宅,其中內建五等之封,外撫四荒之表,職方之述備矣,及其衰也,諸侯並爭,並吞削奪,秦漢以來,郡國州縣,廢興治亂,割裂分屬,更易不常,至於日月所照,要荒附叛,山川風俗,五方不同,行師用兵,順民施政,考於圖牒可以覽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八。〕

〇氏族類

共四十一部,計一百一十二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計實一百九卷。〕

姓苑十卷何承天撰。

〔繹按:隋誌、一卷,何氏撰,不著名。〕

唐皇室維城錄一卷李衢等撰。

〔繹按:玉海兩引崇文目並同,唐誌、不著撰人。〕

天潢源派一卷李匡乂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作天演源派圖,宋誌作天潢源派譜說,註雲,說一作統,李匡乂或作匡文,或作匡義,皆傳寫之誤,或又作正文,則避諱也。

唐偕日譜一卷李匡乂撰。

〔繹按:宋誌無唐字,舊本偕訛作皆,今校改,通志略作偕目,誤。〕

元和縣主譜一卷李匡乂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譜上有昭穆二字。〕

皇孫郡王譜一卷李匡乂撰。

蔣王惲家譜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李用休家譜一卷

〔繹按:諸家書目並二卷。〕

唐李匡乂家譜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脫匡字,乂作文,今據諸家書目增改。〕

唐新定諸家譜錄一卷李林甫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宰相甲族一卷原釋,韋述、蕭穎士撰,記相門甲族王方慶、李義炎、崔元暐以下凡,十四家。(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本上有國朝二字,與通志略同,今據王伯厚所引校刪,遂初堂書目、宋誌、亦並無國朝二字,書錄解題作唐宰相甲族。〕

姓林五卷陳湘撰。

百家類例一卷韋述撰。

〔繹按:諸家書目並三卷。〕

元和姓纂十卷林寶撰。

〔繹按:讀書誌、通考、並十一卷,今本十八卷,通志略作李林寶撰,誤。〕

系纂七卷竇從一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從一作從則。〕

姓氏韻略六卷柳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王氏譜一卷王方慶撰。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竇氏家譜一卷竇澄之撰。

〔繹按:唐誌、澄之作登之。〕

吳郡陸氏宗系譜一卷陸景獻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玉牒行樓二卷李匡乂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宋誌、並一卷。〕

姓苑略一卷崔日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類例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新定徐氏譜圖四卷徐商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姓氏雜錄一卷孔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全作至。〕

周氏大宗血脈譜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編古命氏三卷李利涉撰。

〔繹按:玉海雲,編古命氏三卷,其末又載諸氏族譜一卷,雲梁天監七年中丞王僧孺所撰,崇文目同,遂初堂書目下有錄字。〕

姓源韻譜五卷

〔繹按:曹大宗、張九齡、並有此書,曹書、通志略作四卷,宋誌、一卷,張書、書錄解題、通考、並作一卷,通志略、三卷,並與此不合,未知孰是。〕

劉氏大宗血脈一卷劉復禮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下有譜字。〕

聖朝臣寮家譜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雲,宋朝人撰,不著名氏。〕

楊氏家譜一卷楊侃撰。

〔繹按:舊唐誌、不著撰人。〕

帝系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趙郡東祖李氏家譜一卷

〔繹按: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

姓氏譜一卷許敬宗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釋按,舊唐誌、二卷,唐誌作二百卷,疑別是一書。

姓史四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林寶撰。〕

大唐皇室新譜一卷李衢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氏族譜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氏譜略一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又一部

〔繹按:舊本此條作三小字,附註唐氏譜略下,非是書例也,應自為一行。〕

唐書總記帝系三卷宋誌、不著撰人。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五姓征氏二十卷林寶宗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征字作證事。〕

尚書血脈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原敘,昔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命氏,由其德之薄厚,自堯舜夏商周之先,皆同出於黃帝,而姓氏不同,其後世封為諸侯者,或以國為姓,至於公子、公孫、官邑、謚族,遂因而命氏,其源流次序帝系,世本言之甚詳,秦漢以來,官邑謚族,不自別而為姓,又無賜族之禮,至於近世遷徙不常,則其得姓之因,與夫祖宗世次人倫之紀,尤不可以不考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十九。〕

〇歲時類

共十五部,計四十二卷

國朝時令一卷賈昌朝撰。

陳詩庭雲,讀書後誌、通考、並作十二卷,蓋益以昌朝註也。

荊楚歲時記二卷宗懍撰。

〔繹按:舊唐誌、十卷,唐誌、讀書後誌、宋誌並一卷,書錄解題、六卷,舊唐誌、唐誌,又有杜公瞻撰二卷。〕

孫氏千金月令三卷孫思邈撰。

保生月錄一卷韋行規撰。

〔繹按:書錄解題作韋氏月錄,無保生二字,宋誌註、不知作者。〕

金谷園記一卷李邕撰。

時鑒新書五卷劉安靖撰。

〔繹按:宋誌又有劉靖時鑒雜書四卷,註雲,雜一作新,即是書重出也。〕

四時纂要五卷韓鄂撰。

〔繹按:宋誌十卷。〕

歲華紀麗二卷韓鄂撰。

〔繹按:通考、宋誌並四卷,讀書誌、書錄解題並七卷,今本亦四卷。〕

四序總要十二卷

四時錄四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唐誌、十二卷,王氏撰,宋誌註,不知作者。〕

秦中歲時記一卷李綽撰。

〔繹按:宋誌註雲,一名成鎬記。〕

周書月令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月令小疏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十二月纂要一卷宋誌註、不知作者。

齊人月令一卷孫思邈撰。

〔繹按:宋誌、三卷。〕

原敘,詩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故堯舜南面而治,考星之中,以授人時,秋成春作,教民無失,周禮六官,亦因天地四時分其典職,然則天時者,聖人之所重也,自夏有小正,周公始作時訓、日星、氣節、七十二候,凡國家之政,生民之業,皆取則焉,孔子曰,吾不如老圃,至於山翁野夫,耕桑榭藝,四時之說,其可遺哉。(見歐忠公陽文集。)

〔繹按:以上原卷二十。〕

〇傳記類上

共七十八部,計三百七十卷。

〔繹按:今核計實六十八部,疑舊本訛六為七。〕

穆天子傳六卷,郭璞註。

漢武帝列國洞冥記一卷

列女傳十五卷原釋,曹大家註,(見南豐文集。)陳嬰母等十六傳,後人所附,(郡齋讀書誌引見文獻通考。)王回,曾鞏皆敘之。(見郡劉讀書誌。)

〔繹按:書錄解題作古列女傳九卷雲,隋唐誌及崇文總目皆十五卷,蓋以七篇分為上下並頌為十五卷,讀書府誌雲,古列女傳八卷,又一卷莫知其為誰續,然亦載於崇文總目,今本八卷,與讀書誌、通考同。〕

王子年拾遺記十卷

廣軒轅本紀三卷王瓘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舊本、廣訛作唐,今校改。〕

孔子系葉傳三卷黃恭之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通志略並二卷。〕

高士傳十卷皇甫謐撰。

〔繹按:隋誌、六卷,今本三卷。〕

正始名士傳三卷袁氏撰,原釋,其中卷竹林名士三逸,上卷增荀粲,下卷增阮脩。(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舊本作二卷,考諸家書目皆作三卷,玉海引崇文目亦同,惟宋誌作二卷,茲據王伯厚所引校改。〕

文士傳十卷張隱撰。

〔繹按:隋誌、通志略、宋誌並五十卷,玉海引書目雲,文士傳五卷,載六國以來文人,起楚芊原,終魏阮瑀,崇文目十卷,終宋謝靈運,已疑其不全,今又缺其半,通志略張隱作張騭,又有裴朏續文士傳十卷。〕

閩川名士傳一卷黃璞撰。

〔繹按:舊本川訛作中,今據諸家書目及玉海引崇文目校改,讀書誌註雲,一本作皇甫璞撰。臨川聖賢名跡傳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聖賢事跡三十卷

高僧傳十三卷僧惠皎撰。

〔繹按:舊唐誌、唐誌、讀書後誌並十四卷,隋誌亦十四卷,僧僧佑撰。〕

續高僧傳三十一卷僧道宣撰。

〔繹按:唐誌、三十二卷,道宣作道宗,舊唐誌、讀書後誌並三十卷。〕

同姓名傳一卷梁元帝撰。

〔繹按:隋誌、舊唐誌、唐誌、通志略、讀書後誌、傳並作錄,遂初堂書目作古今人同姓名錄,書錄解題、通考、宋誌及今本,並作古今同姓名錄,陳詩庭雲,梁書本紀又作同姓名人錄,宋誌、二卷。〕

同姓名譜六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歷代鴻名錄八卷

〔繹按:通志略作李遠撰,宋誌、錢信撰。〕

四公記一卷

〔繹按:唐誌、盧詵撰,一作梁載言,宋誌、梁載言、梁四公記,遂初堂書目、通考、上並有梁字,書錄解題雲,張說撰,亦作梁四公記。〕

小名錄五卷陸龜蒙撰。

〔繹按:宋誌、上有古今二字。〕

名賢姓氏相同錄一卷邱光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遂初堂書目作古賢姓名相同錄,宋誌、不著撰人。〕

陶宏景傳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陶潛傳一卷梁昭明太子統撰。

李密傳三卷賈閏甫撰。

虬須客傳一卷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雲紀李衛公事,宋誌作杜光庭撰。〕

李靖行狀一卷

文正公事錄一卷王方慶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本作貞,此避嫌名,說見前,下書同。〕

文正公故事三卷劉祎之撰。

〔繹按:唐誌、六卷。〕

狄仁傑傳三卷李邕撰。

〔繹按:宋誌作狄梁公家傳。〕

遠祖越公行狀一卷

〔繹按:通志略越公作越國公,宋誌無遠祖二字,註雲,唐鐘紹京事跡。〕

張九齡事跡一卷唐誌、不著撰人。

高氐外傳一卷郭湜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郭公家傳八卷陳翊撰。

〔繹按:讀書誌、汾陽王家傳十卷,陳翊作陳雄,誤,宋誌作郭令公家傳,通考亦十卷,通志略作陳氏,不著名。〕

顏氏行狀二卷殷仲容撰。

〔繹按:唐誌一卷。〕

顏公傳二卷殷亮撰。

相國鄴侯家傳十卷李繁撰。

段公別傳二卷馬宇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作段太尉列傳,宋誌傳作集。〕

河東張氏家傳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尚書故實一卷李綽撰,原釋,尚書即張延賞也,綽記延賞所談,故又題曰尚書談錄。(見郡齋讀書誌。)

〔繹按:宋誌、上有張字,又重出一部與此同,註雲,實一作事,綽一作緯。〕

李德裕南行錄四卷

〔繹按:通志略、南行作南遷。〕

杜悰事跡一卷唐誌、宋誌、並不著撰人。

彭城公故事一卷

柳玭訓敘一卷

〔繹按:讀書誌、宋誌、並作柳氏敘訓。〕

魏公家傳三卷範質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皇獻錄一卷

皇家親故事二卷

國朝傳記三卷劉餗撰。

〔繹按:宋誌作劉諫撰,註雲,諫一作練,並誤,今從唐誌。〕

國朝舊事四十卷唐誌、通志略、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封禪故事五卷

集說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景龍文館記十卷武平一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書錄解題、通考並八卷,通志略,題李嶠宗、楚客等二十四學士撰。〕

異域歸忠傳二卷李德裕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三卷。〕

晉武平吳記一卷張昭撰。

〔繹按:宋誌作太康平吳記二卷。〕

傳載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成都理亂記八卷句延慶撰。

天祚永歸記一卷蕭叔和撰。

〔繹按:通志略、永歸作承歸,叔和作時和,並誤。〕

驚聽錄一卷宋誌、沈氏(不知名。)撰。

遣使錄一卷陸贄撰。

武成王廟配享事跡三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二十卷,註雲,不知作者。〕

北荒君長錄三卷李繁撰。

〔繹按:通志略、一卷,李繁作李繁。〕

益州理亂記三卷鄭暐撰。

平蜀記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西京雜記二卷葛洪撰。

〔繹按:玉海雲,西京雜記二卷,崇文目傳記類、舊唐誌、一卷,書錄解題、宋誌、並六卷,通考亦云一作六卷,讀書誌雲,江左人,皆以為吳均依托為之,陳詩庭雲,今本六卷,或題劉歆撰,或題葛洪撰。〕

兩京新記五卷韋述撰。

〔繹按:唐誌、遂初堂書目、通志略、並作兩京,舊本兩作西,疑因上西京雜記而訛也,今校改。〕

豫章古今誌三卷雷次宗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誌作記,宋誌亦作記,又重出一部,與此同。〕

錦裏耆舊傳十卷張緒撰。

〔繹按:書錄解題、錦裏耆舊傳八卷,續傳十卷,句延慶撰,開寶三年劉蔚得此傳,請延慶修之,改曰成都理亂記,續傳張緒所撰,今考延慶成都理亂記,已見於前,作八卷,與陳伯玉說合,則此十卷乃續傳也,疑舊本脫續字,通志略、張緒作張青彡。〕

太原事跡十四卷李璋撰。

〔繹按:唐誌、事跡下有記字,宋誌作太原事跡雜記十三卷,又重出一部,與此同。〕

成都幕府石幢錄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錄作記,不著撰人。〕

潭州刺史大廳壁記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此書原闕卷數,無本可證。〕

蜀記三卷鄭暐撰。

嵩嶽記一卷

〔繹按:唐誌有盧鵂嵩山記一卷,宋誌作盧鴻,又有張景儉嵩嶽記三卷,未知孰是。〕

零陵錄一卷韋宙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註雲,宙一作寅。〕

杜陽雜編三卷蘇鶚撰。

〔繹按:宋誌、二卷。〕

甘澤謠一卷袁郊撰。

南楚新聞三卷尉遲樞撰。

吳興雜錄七卷張文規撰。

鄴城新記三卷劉公銳撰。

〔繹按:宋誌、公銳作公衒。〕

西蕃會盟記三卷唐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西戎記二卷唐誌、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以上原卷二十一。〕

〇傳記類下

共七十六部,計四百七十六卷。

〔繹按:今核計實七十四部,四百二十八卷。〕

遠舉誌十卷沈既濟撰。

〔繹按:通誌校讎略雲,崇文總目以選舉人傳記,非,宋誌、三卷。〕

科第錄十六卷姚康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唐顯慶登科記五卷崔氏(名失)撰。

唐登科記二卷李奕撰。

〔繹按:讀書誌、通考、並三十卷,宋誌、一卷。〕

重定科第錄十卷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諱行錄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繹按:唐誌、錄作略。〕

皇宋登科錄一卷

聖朝登科記三卷樂史撰。

〔繹按:讀書後誌、上無聖朝二字。〕

貢舉事跡二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重修登科記三卷樂史撰。

〔繹按:通志略、三十卷,宋誌、無重修二字,亦三十卷。〕

江南登科記一卷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文場盛事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繹按:通志略上有唐字。〕

唐孝悌錄十五卷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孝悌錄二十卷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廣孝□新書五十卷樂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孝下闕一字,舊本如此,宋誌作廣孝悌,新書空處應是悌字,然玉海引崇文目止作廣孝新書五十卷,則宋時悌字已闕矣,今故仍之,通志略、廣作唐,蓋因上唐孝悌錄而誤,舊本亦訛為唐,今校改。〕

孝子拾遺七卷危臯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十卷,危高撰。〕

六氏英賢征記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吳湘事跡錄一卷

〔繹按:唐誌、通志略、宋誌、並無錄字,不著撰人,舊本湘訛作相,今校改。〕

李渤事跡一卷唐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賓佐記一卷杜佑撰。

〔繹按:通志略二卷。〕

常侍言旨一卷柳珵撰。

〔繹按:書錄解題上有柳字,通考旨作指,通志略、不著撰人。〕

先公談錄一卷

嘉話錄一卷韋絢撰。

〔繹按:唐誌、讀書誌、上並有劉公二字,書錄解題、通考、宋誌、並作劉公嘉話今本上有劉賓客三字。〕

輔弼召對四十卷劉顏撰。

〔繹按:讀書後誌、書錄解題、通志略、召對並作名對,通考與此同,又重出一部,亦作名。〕

玉泉子見聞真錄五卷

唐末見聞錄八卷

〔繹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王仁裕撰。〕

封氏聞見記五卷封演撰。

〔繹按:遂初堂書目、記作誌,書錄解題、二卷,今本十卷。〕

王氏見聞集三卷王仁裕撰。

〔繹按:通志略見聞作聞見,宋誌、集作錄。〕

次柳氏舊聞一卷李德裕撰。

〔繹按:舊本脫次字,今校增。〕

文宗朝備問一卷唐誌、書錄解題並不著撰人。

金華子雜編三卷劉崇遠撰。

〔繹按:通志略、崇遠作榮遠。〕

三楚新錄三卷周羽沖撰。

皮氏見聞錄十三卷皮光業撰。

〔繹按:通考、五卷。〕

許國公勤王錄三卷

〔繹按:宋誌又有李巨川勤王錄二卷。〕

李氏朝陵記一卷李遵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符瑞圖十卷顧野王撰。

〔繹按:宋誌、二卷。〕

祥瑞錄十卷魏征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瑞應圖十卷顧野王撰。

〔繹按:宋誌、不著撰人。〕

符瑞故實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稽瑞一卷劉賡撰。

二十二國祥異記三卷張觀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湖湘靈怪錄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六賢圖贊一卷李渤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仙隱傳十卷孫夷中撰。

江積八仙傳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江淮異人錄三卷吳淑撰。

傳仙神宗行記一卷陰日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無神字,舊本有之,疑衍。〕

中臺誌十卷李筌撰。

宰輔名鑒十卷張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翰林盛事一卷原釋,唐張著撰,記唐朝儒臣美事,凡三十八。(見玉海藝文類。)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閫外春秋十卷李筌撰。

漢書隱義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入洛記十卷王仁裕撰。

釋按,讀書誌、宋誌、並一卷。

王氏東南行記一卷通志略、不著名,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南行記一卷原釋,王仁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讀書誌、通考、並三卷,舊本仁裕訛作仁格,今校改。〕

南行記一卷原釋李昉,闕。(見天一閣鈔本。)

蜀程記一卷韋莊撰。

峽程記一卷韋莊撰。

遊蜀記一卷李用和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張氏燕吳行役記一卷

〔繹按:張氏失其名,舊本脫役字,今校增。〕

譚賓錄十卷胡璩撰。

〔繹按:宋誌、五卷,胡■〈王蒙〉撰,傳寫訛也。〕

玉堂閑話十卷王仁裕撰。

北夢瑣言三十卷孫光憲撰。

芝田錄一卷唐誌、讀書誌、並不著撰人。

壺關錄三卷韓昱撰。

桂苑叢談一卷

陳詩庭雲,唐誌作馮子休撰,讀書後誌題雲,馮翊子子休撰,引李邯鄲雲,姓嚴,繹按,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三水小牘二卷皇甫牧撰。

〔繹按:書錄解題、通考、並三卷。〕

太平雜編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松窗錄一卷李濬撰。

〔繹按:宋誌作松窗小錄,今本作雜錄,唐誌、通志略、並不著撰人,讀書誌題韋叡撰,或又作章濬,並與李叡字形相近而訛。〕

英雄錄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不著撰人,通志略、有兩部,並不著。〕

國寶傳一卷唐誌、書錄解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玉璽正錄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有徐景、徐令言二書,舊唐誌、令言一卷。〕

秦傳玉璽譜一卷。

〔繹按:舊唐誌上無秦傳二字,僧約貞撰,唐誌亦無二字,紀僧貞撰,書錄解題則雲,博陵崔逢修協律郎嚴士元重修,河中少尹魏德謨潤色。〕

玉璽雜記一卷

〔繹按:書錄解題雲,唐誌有徐景玉璽正錄,即此書也,今考總目雜記與正錄自是二書,陳伯玉蓋未及深考耳。〕

原敘,古者史官其書有法,大事書之策,小事載之簡牘,至於風俗之舊,耆老所傳遺言逸行,史不及書,則傳記之說,或有取焉,然自六經之文,諸家異學,說或不同,況乎幽人處士,聞見各異,或詳一時之所得,或發史官之所諱,參求考質,可以備多聞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繹按:以上原卷二十二。〕

〇目錄類

共一十九部,計一百七十九卷。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雲始於符瑞圖目一卷,終於學士院雜撰目一卷,今核計實一百八十六卷。〕

符瑞圖目一卷顧野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樂府詩目錄一卷沈建撰。

文選著作人名目三卷韋寶鼎撰。

〔繹按:讀書後誌、無目字,常寶鼎撰。〕

十三代史目十卷宗諫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唐誌、宋誌、並作宗諫註,讀書後誌三卷,殷仲茂撰。〕

十九代史目二卷舒雅等撰。

〔繹按:宋誌、作杜鎬撰。〕

文樞秘要錄七卷尹直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錄作目十卷,通志略亦作目,宋誌作田鎬尹直文樞密要目。〕

四庫搜訪圖書目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通志略、宋誌、上並有唐字,不著撰人。〕

開元四庫書目四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唐秘閣書目四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繹按:玉海兩引崇文目,並作唐秘閣書目,舊本脫閣字,今校增。〕

集賢書目一卷韋述撰。

〔繹按:玉海雲,韋術集賢書目一卷,崇文目有之,通志略、上有唐字,不著撰人,宋誌亦作唐集賢書目。〕

唐列聖實錄目五十卷孫玉汝撰。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卷,通志略、宋誌、並二十五卷。〕

後唐統類目一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群書麗藻自錄五十卷宋遵度撰。

吳氏西齊書目一卷吳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目下有錄字。〕

河南東齋史目錄三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通志略、並無錄字,宋誌作河南東齋史書目,註雲,齋一作齊。〕

唐書敘例目錄一卷唐誌、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新集書目一卷蔣彧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宋誌、無新集二字。〕

天下郡縣書目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學士院雜撰目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繹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雜撰作新撰,陳詩庭雲,宋初改軍鎮及宮殿名,詔學士院撰,又按:以上原卷二十三。〕

卷三[編集]

〇儒家類

共四十四部,計三百二十卷。

〔侗按:今核計實三百三十卷。〕

晏子春秋十二卷晏嬰撰,原釋,晏子八篇今亡,此書後人采嬰行事為之,以為嬰撰則非也。(見文獻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誌、舊唐誌、唐誌並七卷,今本八卷。〕

曾子二卷

〔侗按:即從大戴禮中錄出別行者,原本一卷,宋汪晫所編。〕

孟子十四卷原釋,趙岐註。(觀天一閣鈔本。)

孟子七卷原釋,陸善經註,善經唐人,以軻書初為七篇,因刪去趙岐章旨與其註之繁重者,復為七篇雲,(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孟子題辭正義雲,皇朝崇文總目,孟子獨存趙岐註十四卷,唐陸善經註孟子七卷,凡二家,二十一卷。〕

續孟子二卷原釋,林慎思撰,慎思以為孟子七篇非軻自著書,而弟子共記其言,不能盡軻意,因傳其說演而續之。(見文獻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雲,唐咸通中林謹思撰,又林永伸蒙子家傳云,歐陽文忠公上崇文總目,卷續孟子二卷,程鉅夫續孟子敘雲,續孟子二卷,其書列於唐藝文志,宋崇文目同。〕

荀子二十卷荀況撰,楊倞註。

荀卿子十二卷

〔侗按:唐以前著錄家惟漢誌孫卿子三十二篇,余並作十二卷,至楊倞為註,始分為二十卷,則此書乃原本也,應列於前。〕

魯仲連子五卷

〔侗按:漢誌、十四篇。〕

賈子十九卷原釋,漢賈誼撰,本七十二篇,劉向刪定為五十八篇,隋唐皆九卷,今別本或為十卷,(見文考獻通。)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雲,唐誌賈誼新書十卷,崇文目、九卷,書錄解題、十一卷,今本新書十卷,陳詩庭雲,隋誌亦作十卷,原釋雲,隋唐皆九卷,誤矣。〕

太元經十卷揚雄撰,蔡文邵註。

〔侗按:通誌校讎略雲,太元經以諱故,崇文改為太真,困學紀聞雜識類亦云崇文總目,謂太元經曰太真經,舊本作太元,蓋後人竄改,今仍之。〕

法言十三卷揚雄撰,原釋,李軌註。(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陳誌、通志略並十五卷,唐誌、三卷。〕

法言十三卷原釋,柳宗元註。(見天一閣鈔本。)

說苑五卷原釋,漢劉向撰,向、成帝時典秘書,采傳記百家之言,撰其正辭美義可為勸戒者,以類相從,為說苑二十篇,今存者五卷。(見文獻通考南豐文集,書錄解題並引末句。)

〔侗按:讀書誌雲,曾子固校書,自謂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與崇文舊書五卷合為二十篇而敘之,漢藝文志考證雲,崇文總目存者五篇,曾鞏復得十五篇,與舊為二十篇,諸仁煦曰,書唐誌又作三十卷。〕

續說苑十卷原釋,唐劉貺撰,以劉向著說苑二十篇,時漢史未行,故漢事頗闕,貺因采其所遺亡凡十篇雲。(見文獻通考。)

〔侗按:宋誌、劉餗撰。〕

新序十卷原釋,漢劉向撰,成帝時典校秘書,因采載戰國秦漢間事,為三十卷上之,其二十卷今亡。(見獻通文考。)

〔侗按:通志略、一十卷。〕

鹽鐵論十卷桓寬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潛夫論十卷玉符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中論六卷徐斡撰,原釋,不知何人合之。(郡齋讀書誌引,見文獻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讀書誌、二卷,引此作七卷,書錄解題、二卷,宋誌十卷,今本二卷。〕

中說十卷王通撰,原釋十卷,王道、天地、事君、周公、問易、禮樂、述史、魏相、立命、關子明。(明玉海藝文類。)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十卷,與讀書誌、書錄解題同,考原釋中分十門,當是每門一卷耳,舊本訛作六卷,今校改,舊唐誌、唐誌、通志略並五卷。〕

帝範一卷唐太宗撰,原釋,述修身治國之要言。(見玉海聖文類。)

〔侗按:玉海藝文類、官制類兩引崇文目並同,舊唐誌、唐誌並四卷,賈行註,此本蓋無註者,今本亦四卷。〕

青宮要記十卷唐武后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藝文類、官制類兩引崇文目並同,舊唐誌、要記作記要,三十卷,唐誌作紀要,卷亦同,臣軌二卷唐武后撰。〕

修身要覽十卷唐章懷太子賢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唐誌、要覽作要錄,宋誌別有李賢修書要覽,即此書而重出也。〕

百行章一卷杜正倫撰。

君臣政理論三卷楊相如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聖典三卷楊浚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伸蒙子三卷林慎思撰。

〔侗按:林元復伸蒙子跋雲,先伸蒙之書,一誌於唐藝文,再紀於皇朝崇文總目,劉希仁後敘雲,伸蒙子雖見於唐藝文志及本朝崇文總目,而猶未廣其傳。〕

康教論一卷邱光庭撰。

貞禮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元子二十卷元結撰。

〔侗按:唐誌、通志略、宋誌並十卷。〕

理源二卷牛希齊撰。

〔侗按:遂初堂書目,希齊作希濟。〕

皇王大政論一卷李琪撰。

〔侗按:宋誌、十卷。〕

鯫子一卷趙鄰幾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前朝君臣正論二十五卷趙瑩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無上二字。〕

資理論三卷朱昂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本說十卷刁衎撰。

素履子一卷張宏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張弧撰。〕

裏訓十卷張涉撰。

東莞子十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儒門誡節忠經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中庸論一卷趙澡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商子新書三卷商子逸撰。

〔侗按:宋誌作商孝逸。〕

李子正辭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正辭作正辨,不著撰人名。〕

尹子五卷宋誌、不著撰人名。

原敘,仲尼之業,垂之六經,其道閎博,君人治物,百王之用,微是無以為法,故自孟軻、揚雄、荀況(侗按,一本作卿。)之徒,又駕其說,扶而大(侗按,一本作本。)之,歷世諸子,轉相祖述,自名一家,異端其言,或破碎於大道,然計其作者之意,要之孔氏(侗按,一本作子。)不有殊焉。(見歐陽文忠公集,及玉海藝文類。)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四。〕

道家類

共三十五部,計一百七十卷

〔侗按:今核計實一百六十八卷。〕

鬻子一卷鬻熊撰,原釋,藝文志二十六篇,其八篇亡,特存此十四篇耳。(巽巖李氏引,見文獻通考。)

〔侗按:漢誌、二十二篇。〕

老子道德經二卷李耳撰,原釋,河上公註。(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一卷。〕

道德經二卷原釋,不著姓氏闕。(見天一閣鈔本。)

道德經一卷原釋,王弼註。(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諸家書目及今本並二卷,陳詩庭雲,唐誌作王弼註,新記元言道德。〕

道德經二卷原釋,唐明皇註。(見天一閣鈔本。)

道德疏六卷唐元宗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讀書誌、作老子疏,宋誌、作道德音疏。〕

道德經傳四卷原釋,唐陸希聲撰,傳疏道德二經義。(見文獻通考。)

〔侗按:宋誌作陸氏撰,不著名。〕

道德經疏二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集河上公、葛仙翁、鄭思遠、唐睿宗、明皇諸家註,敘其自疏。(見文獻通考。)

〔侗按:宋誌、有趙至堅道德經疏三卷,疑即是書。〕

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七卷成元英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道德經廣聖義三十卷原釋,唐杜光庭撰,以明皇註疏演其義,(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義下有疏字。〕

道德經譜二卷原釋,道士扶少明撰,不詳何代人,以道德經章句略為義訓,(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道德經疏義節解上下各二卷原釋,偽蜀喬諷撰,諷仕蜀為諫議大夫、知制誥,奉詔以唐明皇註疏、杜光庭義掇其要,附以己意解釋之,(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無上下二字。〕

道德經小解二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註解道德經義,(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列子沖虛至德真經八卷列制寇撰,張湛註。

〔侗按:漢誌、禦寇作圄寇。〕

又子十一卷原釋,徐靈府註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史記貨殖傳集解雲,徐廣曰,計然者,范蠡之師,名研,骃按範子曰,計然者,葵邱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意林雲,姓辛,名文子,未知孰是,漢誌九篇,諸家書目及今道藏本並十二卷,書錄解題、通考並作默希子註,即靈府自號也。〕

文子十二卷原釋,李暹註。(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諸家書目並作文子訓註,宋誌作子暹訓文子註,舊本暹訛作進,今校改。〕

亢倉子三卷王士元補亡,原釋,凡九篇。(書錄解題引,見文獻通考。)

〔侗按:唐誌、讀書誌、通考並二卷,今本一卷。〕

莊子十卷莊周撰,郭象註。

補註莊子十卷張昭撰。

南華真經篇目義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通志略無義字。〕

鹖冠子三卷原釋,今書十五篇,述三才變通古今治亂之道,唐世嘗辨此書後出,非古所謂鹖冠子者。(見文獻通考。)

〔侗按:鹖冠子,佚其名氏,漢誌、一篇,通考、八卷。〕

集註陰符經一卷唐誌、不著撰人,原釋,自太公而下,註傳尤多,今集諸家之說合為一書,若太公、范蠡、鬼谷子、諸葛亮、張良、李淳風、李筌、李合、李鑒、李銳、楊晟凡十一家,自淳風以下皆唐人,又有傳曰者,不詳何代人,太公之書,世遠不傳,張良本傳不雲著書,二說疑後人假托雲,又有陰符經敘一卷,不詳何代人敘,集太公以後為陰符經註者凡六家,並以惠光嗣等傳附之,(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陰符經一卷黃帝撰。

陰符機一卷原釋,唐李靖撰,以為陰符者,應機制變之書,破演其說為陰符機,又有勢滋及論合三篇,(見文獻通考。)

陰符經太無傳一卷

〔侗按:唐張果得是書於道藏,不詳作者,宋誌、蔡望撰。〕

驪山母傳陰符元氣一卷李筌撰。

〔侗按:通志略、元氣作妙義。〕

陰符經要義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陰符經正義一卷原釋,唐韋洪撰,(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正義作疏訣。〕

黃帝陰符經辨命論一卷原釋,唐張果傳,或曰果於道藏得此傳,不詳何代人所作,因編次而正之,今別為古字,蓋當時道書所得之本也,(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考、辨命作辨合,引此釋與前太無傳共之,考二書皆張果所得,不知原本究隸何書,今附於此,下小解、原釋、通考引,亦與前要義共之。〕

陰符經小解一卷原釋,元解先生撰,不詳何代人,(見文獻通考。)闕。(見汪氏鈔本。)

〔侗按: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陰符天機經一卷原釋,唐李筌撰,自號少室山達觀子,筌好神仙,嘗於嵩山虎口巖石壁得黃石陰符本,題雲魏道士寇謙之傳諸名山,筌雖略鈔記,而未曉其義,後入秦驪山,逢老母傳授,(見文獻通考。)闕。(見天鈔本一閣。)

〔侗按:通考作陰符元機,宋誌無陰符二字,不著撰人。〕

抱樸子內外篇二十卷葛洪撰。

〔侗按:後雜家類,別有外篇五十卷,考內篇言神仙黃白變化之事,故列道家,外篇駁難通釋,故列雜家,隋誌之例如此,此有外字疑衍,然遂初堂亦合內外篇為一書,蓋當時已有並合之本矣,陳詩庭雲,隋誌內篇二十一卷,舊唐誌、宋誌與此卷數並同,無外字,唐誌、內篇十卷。〕

孫子十卷孫綽撰。

〔侗按:隋誌、舊唐誌、唐誌並十二卷。〕

無能子三卷

〔侗按:讀書後誌雲,無能子三卷,不著撰人,總目錄之於道家,通志略雲,唐光啟中隱者,不著名氏,陰符九經元譚二卷元解先生撰。〕

〔侗按:通志略無九字。〕

原敘道家者流,本清虛,去健羨,泊然自守,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雖聖人南面之術,不可易也,至或不究其本,棄夫(侗按,一本作去。)仁義而歸之自然,以因循為用,則儒者病之。(見歐陽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五。〕

〇法家類

共六部,六十五卷

管子十八卷管夷吾撰,原釋,劉向錄校。(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隋誌、十九卷,書錄解題、通考、宋誌及今本並二十四卷。〕

管子十九卷原釋,唐國子博士尹知章註,按吳克書目凡三十卷,今存十九卷自列勢解篇而下十一卷亡。(見文獻通考。)

管氏指略二卷原釋,唐杜佑撰,采管氏章句之要為十篇。(見文獻通考。)

商子五卷商鞅撰。

〔侗按:漢誌、商君二十九篇,隋誌、唐誌、通志略亦作商君書。〕

慎子一卷慎到撰,原釋,三十七篇。(見直齋書錄解題。)

〔侗按:隋誌、舊唐誌、唐誌並十卷。〕

韓子二十卷韓非撰。

〔侗按:漢誌五十五卷。〕

原敘法家者流,以法繩天下,使一本於其術,商君申韓之徒,乃推而大之,挾其說以幹世主,收取功名,至其尊君抑臣,辨職分,輔補制,於王治不為無益,然或狃細苛,持深刻,(侗按,一本作刻深。)不可不察者也。(見歐陽文忠公集。)

〇名家類

共五部,計一十卷。

尹文子二卷

〔侗按:唐誌、宋誌並一卷,讀書誌、書錄解題並三卷。〕

鄧析子一卷原釋,鄧析子,戰國時人,漢誌、二篇,初析著書四篇,劉歆有目一篇,凡五,歆復校為二篇。(見獻通文考。)

〔侗按:諸家書目並二卷。〕

公孫龍子一卷

〔侗按:漢誌、十四卷,諸家書目及今本並三卷。〕

人物誌三卷劉劭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廣人物誌三卷杜周士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一卷,書錄解題、通考並十卷,宋誌、二卷。〕

原敘,名家者流,所以辨覈名實,流別等威,使上下之分不相逾也,仲尼有雲,必也正名乎,言為政之大本,不可不正者也。(見歐陽文忠公集。)

〇墨家類

共二部,計十六卷。

墨子十五卷墨翟撰。

〔侗按:讀書誌、五十卷,書錄解題、三卷。〕

董子一卷董無心撰。

〔侗按:舊唐誌、二卷。〕

原敘,墨家者流,其言貴儉,兼愛,尊賢,右鬼,非命,上同,此墨家之所行也,孟子之時,墨與楊其道塞路,軻以墨子之術儉而難遵,兼愛而不知親疏,故辭而辟之,然其彊本嗇用之說,有足取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〇縱橫家類

一部三卷

鬼谷子三卷鬼谷先生撰。

〔侗按:書錄解題雲,隋誌有皇甫謐、樂壹二家,今本稱陶宏景註,考通志略作樂臺撰,誤也,今隋誌樂臺作樂一,則臺字亦誤,諸仁煦曰,唐誌又有尹知章註三卷。〕

原敘,春秋之際,王政不明,而諸侯交亂,談說之士出於其間,各挾其術以幹時君,而因時適變,當權事而制宜,有足取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〇雜家類

共三十九部,計四百二十二卷。

〔侗按:今核計實四百二十卷。〕

呂氏春秋三十六卷呂不韋撰,高誘註。

〔侗按:諸家書目及今本並二十六卷。〕

孔叢子三卷

新語二卷陸賈撰。

淮南子二十一卷原釋,許慎註。(見天一閣鈔本。)

淮南子二十一卷原釋,高誘註。(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唐誌作淮南子註解,宋誌、十三卷。〕

仲長子昌言二卷原釋,漢仲長統撰,按本傳,統論說古今及時俗行事,著論名昌言,凡三十四篇,十餘萬言,隋唐書目十卷,今所存十五篇,分為二卷,餘皆亡。(見文獻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隋誌十二卷。〕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侗按:隋誌、二十九卷。〕

傅子五卷原釋,晉傅休奕撰,集經史治國之說,評斷得失,各為區例,本傳載內外中篇凡四篇,亡錄合一百四十篇,今亡一百一十七。(見文獻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陳詩庭雲,舊唐誌唐誌、尚存一百二十卷,今本十二篇,又佚十一篇。〕

抱樸子外篇二十卷葛洪撰。

〔侗按:隋誌、通志略並三十卷舊唐誌及書錄解題引館閣書目並五十卷,讀書誌、通考並十卷,古今註三卷崔豹撰。〕

〔侗按:舊唐誌五卷,唐誌一卷。〕

續古今註三卷周蒙撰。

〔侗按:玉海雲,周蒙續古今註三卷,崇文目有之。〕

古今善言二十卷範泰撰。

〔侗按:宋誌、三十卷。〕

金樓子十卷梁湘東王繹撰。

〔侗按:隋誌、二十卷,今本六卷,元帝為湘東王時,自號金樓子,是書成於其時,故以命名,諸家書目竟題為元帝撰,失其實矣,宋誌題湘東王繹,是也,今從之。〕

子鈔三十卷庾仲容撰。

〔侗按:舊唐誌、唐誌仲容、並作子容,又有沈約一書,卷同。〕

竟林三卷馬總撰。

〔侗按:唐誌一卷,今本五卷。〕

劉子三卷

侗掃,舊唐誌、唐誌並十卷,劉勰撰,書錄解題、五卷,劉畫撰,讀書附誌雲,劉畫之書,或云劉勰所撰,或曰劉歆之制,或謂劉孝標之作,袁孝政為敘之際,已不能明辨之矣。

理道集十卷李文博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理作治,疑本作治道,唐人避高宗諱改爾。〕

帝王略論五卷虞世南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理道要訣十卷杜佑撰。

十代興亡論十卷朱敬則撰。

古今精義十五卷薛洪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致理書十卷朱樸撰。

致書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此條疑有脫字,唐誌有郭昭度治書十卷,與致理書並列,或即是與。〕

牧宰政術二卷蕭佚撰。

檢誌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兩回書二卷原釋,唐羅隱撰,采孔老之書,著為內外十篇,以老子修身之說為內,孔子治世之道為外。

會其旨而同元。(見文獻通考。)

〔侗按:書錄解題作祝融子兩同書二卷雲,不著名氏,中興書目雲,唐吳筠撰,唐書藝文志同。又按:崇文總目以為羅隱撰,未詳,侗考吳筠所撰,唐誌作一卷,與後小說類上所錄卷數正同,是別為一書,陳氏蓋未深考耳,陜西通誌雲,兩同書一卷,唐宋藝文志皆稱筠撰,惟崇文總目雲,羅隱撰,亦誤合二書為一。〕

治亂集三卷蘇源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蘇源明。〕

子書要略一卷盧藏用撰。

〔侗按:宋誌、三卷。〕

法語二十卷劉鄂撰。

古今語要十二卷

格言五卷韓熙載撰。

〔侗按:宋誌、此書兩見,卷並同。〕

帝道書十卷高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公侯政術十卷原釋,魯人初撰,蓋魯人名,初不著其姓氏,未詳何代人,(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政訛作正,今校改,宋誌作魯大公撰。〕

帝王旨要一卷崔融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旨作指,三卷。〕

五書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正訓十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按唐誌有正訓二十卷,辛德源撰,而此題雲陸機撰,又止十卷,據隋以前書錄皆無陸機正訓之目,晉史機傳亦不言嘗有此書,而德源所著,今世已亡,疑是其遺書,(見文獻通考。)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亦作陸機撰。〕

歷代紀要五十卷原釋,開寶五年四月癸卯,參知政事劉熙古進五十卷,詔褒之,(見玉海藝文類。)闕。(見天一閣鈔本。)

導言略三卷

正性論一卷李直方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題作正性論一書,疑字之誤,今據宋誌校改。〕

原敘,雜家者流,取儒墨名法合而兼之,其言貫穿眾說,無所不通,然亦有補於治理,不可廢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〇農家類

共八部,計二十四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雲,始於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十卷賈思勰撰,原釋,記民俗歲時治生種蒔之事,凡九十二篇。(見玉海食貨類。)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唐書、齊民作齊人,避太宗諱也,下書同。〕

兆人本業三卷唐武后撰。

〔侗按:舊唐誌、通志略並作兆民。〕

山居要術三卷王旼撰。

大農孝經一卷原釋,賈道元撰,道元開寶中人。(見玉海食貨類。)

〔侗按:玉海藝文類、食貨類兩引崇文目並同。〕

農家切要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農子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淮南王蠶經三卷劉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藝文類、祥瑞類兩引崇文目並同,宋誌作養蠶經一卷。〕

孫氏蠶書二卷孫光憲撰。

〔侗按:玉海藝文類、祥瑞類兩引崇文目並同,宋誌、三卷。〕

原敘,農家者流,衣食之本原也,四民之業,其次曰農稷播百谷,勤勞天下,功炳後世,著見書史,(侗按,一本作史書。)孟子聘列國,陳王道,未始不究耕桑之勸,漢興劭農勉人為之著令,今集其樹藝之說,庶取法焉。(見歐陽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六。〕

〇小說類上

共七十一部,計二百九十九卷。

〔侗按:今核計實七十部,二百八十七卷。〕

世說十卷宋臨川王義慶撰。

〔侗按:玉海雲,世說新語八卷,崇文目十卷,讀書誌雲,唐藝文志、劉義慶世說八卷,劉孝標續十卷,而崇文總目止載十卷,當是孝標續義慶本八卷,通成十卷耳。〕

小說十卷殷蕓撰。

〔侗按:書錄解題引邯鄲書目雲,或題劉餗,非也,又云,或稱商蕓者,宣廟未祧時避諱也,考讀書誌作劉餗撰,舊唐誌、唐誌、通志略又有劉義慶撰,亦十卷。〕

〔又按:經部有殷價喪禮極義通考引原釋亦作商價,陳詩庭雲,宋時殷字多避作商,故改殷城縣曰商城,溵水曰商水。〕

辨疑誌三卷陸長源撰。

〔侗按:宋誌作疑辨誌。〕

兩同書一卷吳筠撰。

乾<月巽>子三卷溫庭筠撰。

〔侗按:舊本<月巽>訛作巽,今據諸家書目校改,通志略、遂初堂書目並一卷。〕

演義十卷蘇鶚撰。

〔侗按:今本二卷。〕

刊誤二卷李涪撰。

〔侗按:通志略作李滂撰,一卷,非是,通考作刊語,亦誤。〕

炙谷雜錄五卷王叡撰。

〔侗按:唐誌、讀書誌、通志略並作炙谷子雜錄註解,通考作炙谷子語錄註解,宋誌作炙谷子雜錄,書錄解題、玉海並作炙谷子。〕

忠烈圖一卷徐溫客撰。

〔侗按:宋誌、徐氏撰,不著名。〕

唐說纂四卷

〔侗按:通志略無唐子,李繁撰,宋誌不著撰人。〕

五經評刊六卷周明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芻蕘論三卷

〔侗按:舊唐誌,鐘會撰,五卷,宋誌、劉嚴撰,卷與此同,考會書,通志略亦作芻蕘語論,疑非此。〕

續論衡三十卷邊誼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雲,崇文目有續論衡二十卷,當考,宋誌亦作二十卷,疑三字誤也。〕

通論五卷劉鶚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本書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何亮撰,又有皇甫選註何氏本書三卷。〕

雜記六卷

三教論一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顏氏家訓七卷顏之推撰。

〔侗按:今本二卷。〕

家範一卷狄仁傑撰。

開元御集戒子書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六誡一卷姚元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雲,姚元崇六誡一卷,崇文目同,宋誌作姚崇。〕

盧公家範一卷盧傑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脫家字,今校增,通志略、不著撰人。〕

誡子拮遺四卷李恕撰。

〔侗按:宋誌作李恕己,又有柳玢撰十卷。〕

家學要錄二卷柳珵撰。

先賢誡子書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古今家誡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二卷,不著撰人,又四卷同。〕

誡文書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文字疑女字傳寫之訛,宋誌有李大夫誡女書一卷,即此矣。〕

正順孝經一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孝感義聞錄三卷曹希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家誡一卷黃訥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談藪八卷楊松玠撰。

〔侗按:宋誌二卷,上有八代二字。〕

中樞龜鑒一卷蘇環撰。

〔侗按:唐誌作蘇懷。〕

酉陽雜俎三十卷段成式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是書本二十卷,續集十卷,諸家書目及今本並同,此作三十卷,殆合正續為一。〕

盧陵官下記二卷段成式撰。

摭言十五卷王定保撰。

盧言雜說一卷

〔侗按:舊本作一段,非此書之例,今據唐誌校改卷字。〕

雲溪友議三卷範攄撰。

〔侗按:書錄解題、十二卷,宋誌、十一卷。〕

劇談錄二卷康軿撰。

〔侗按:唐誌、通志略、讀書誌、通考並三卷,康軿或作唐駢,誤也。〕

幽閑鼓吹一卷張固撰。

〔侗按:舊本閑訛作雅,今校改。〕

戎幕閑談一卷韋絢撰。

〔侗按:諸家書目並六卷。〕

資暇錄三卷李匡乂撰。

〔侗按:唐誌、讀書誌無錄字,通考錄作集,又重出一部無集字,今本亦作資暇集。〕

玉溪編事三卷金利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耳目記二卷劉氏(名失)撰。

〔侗按:通考、一卷,書錄解題、無名氏撰。〕

鄭氏談綺一卷鄭余慶撰。

〔侗按:通志略、不著名。〕

釋常談一卷

〔侗按:宋誌、三卷,註不知作者,通志略亦不著撰人。〕

初舉子一卷盧光啟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三卷。〕

野人閑話五卷景煥撰。

洛陽縉紳舊聞記五卷張齊賢撰。

〔侗按:通考、十卷。〕

事始三卷

〔侗按:舊唐書、讀書誌並作劉孝孫撰,唐誌、劉孝孫、房德懋同撰,遂初堂書目有劉存、劉馮二書,書錄解題、宋誌並劉存撰,今本一卷,不著名氏。〕

續事始五卷原釋,馮鑒。(見天一閣鈔本。)

燕丹子三卷燕太子丹撰。

〔侗按:舊本丹訛作山,今校改,唐誌、一卷。〕

博物誌十卷張華撰。

猗犴子一卷元結撰。

〔侗按:通考猗犴作琦玗,新唐書糾繆雲,藝文志有猗犴子,今按元結傳云,入琦玗洞,始稱琦玗子,字皆從玉,此乃從犬,未知孰是。〕

平泉山居草木記一卷李德裕撰。

〔侗按:通考無山居二字。〕

通微子十物誌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微子,諸家書目並佚其名氏。〕

化書六卷譚峭撰。

〔侗按:今本亦題峭撰,宋齊邱攘為己作,故通志略諸書並題齊邱撰,誤也。〕

感應類從譜一卷狐剛子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感應經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陳詩庭雲,宋誌有東方朔、李淳風二書,未知孰是。

靈圖感應歌一卷狐剛子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造化權輿六卷趙自勔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造化作迎化,傳寫誤也。〕

前定錄一卷鐘輅撰。

定命錄二卷呂道生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趙自勤撰。〕

報應錄三卷王谷撰。

〔侗按:宋誌作王谷撰,註雲一作谷。〕

廣前定錄七卷馮鑒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儆誡錄五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奇應錄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夏侯六玨撰,宋誌、作夏大玨。註雲一作侯太玨。

續前定錄一卷鐘輅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續作廣,卷同。〕

科名定分錄七卷張君房撰。

〔侗按:宋誌、定分作分定。〕

續定命錄一卷溫畬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缺續字,今據唐誌、宋誌校補。〕

〔又按:以上原卷二十七。〕

〇小說類下

共八十一部,計二百八十九卷。

〔侗按:今核實七十九部,二百九十卷。〕

神異經二卷東方朔撰,張華註。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史部地理類先有此書,重出也。〕

述異記二卷任昉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誌、唐誌、通志略並十卷,祖沖之撰。〕

續齊諧記三卷吳均撰。

〔侗按:諸家書目及今本並一卷。〕

還冤誌三卷顏之推撰。

〔侗按:書錄解題、通考並上有北齊二字,二卷。〕

元怪錄十卷牛僧孺撰。

續元怪錄十卷李復言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唐誌、宋誌並五卷,今本四卷。〕

宣室誌十卷張讀撰。

嶺表錄異三卷劉恂撰。

〔侗按:宋誌嶺表作嶺外,劉昶撰,通考、錄異作異錄,通志略、一卷。〕

瀟湘錄十卷柳祥撰。

異聞集十卷陳翰撰。

洽聞集一卷原釋,鄭遂。(見玉海藝文類。)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集作記,考諸家書目亦並作洽聞記,疑集字誤也,通考三卷,宋誌二卷,讀書後誌亦作三卷,鄭常撰。〕

集異記三卷薛用弱撰。

〔侗按:宋誌及今本並一卷。〕

紀■〈米上耳下〉十卷牛肅撰。

異物誌三卷沈如筠撰。

嶺南異物誌一卷孟琯撰。

窮神秘苑十卷焦璐撰。

〔侗按:通志略作焦潞。〕

窮神記十卷宋誌、不著撰人。

通幽記三卷陳劭撰。

〔侗按:宋誌作陳劭,註雲一作召,四庫館新定本謹按永樂大典雲,新唐書陳劭通幽記一卷,宋誌作三卷,崇文總目闕。〕

獨異志十卷李元撰。

〔侗按:唐誌作李孝元,宋誌作李亢。〕

續卓異志一卷裴紫芝撰。

〔侗按:諸家書目誌並作記。〕

傳奇三卷裴鉶撰。

〔侗按:書錄解題六卷。〕

大唐奇事記十卷李隱撰。

〔侗按:舊本脫事字,今據唐誌,通志略校增。〕

纂異記一卷李政撰。

〔侗按:宋誌作李攻,註雲一作政。〕

周子良冥通錄三卷

〔侗按:宋誌錄作記,四卷,通志略、不著撰人,雲紀梁隱士周子良與劉仙感應事。〕

補江總白猿傳一卷原釋,唐人惡歐陽詢者為之。(見郡齋讀書後誌。)

〔侗按:詢狀貌不飏,長孫無忌嘗嘲之雲,誰令麟閣上畫此一狝猴,好事者逐造白猿之說,以為歐陽紇妻為猿所竊,後生子、詢惡之者,因為此書,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宋誌上有集字。〕

貫怪圖二卷

通籍錄異二十卷劉振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籍訛作集,今校改。〕

湖湘神仙顯異二卷曹衍撰。

〔侗按:遂初堂書目無神仙二字,通志略顯異作類異,三卷。〕

聞奇錄三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考一卷。〕

博異志三卷

〔侗按:書錄解題、讀書誌、通考及今本並一卷,不著撰人,宋誌、谷神子纂,註雲不知姓。〕

搜神總記十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或題干寶撰,非也。(見玉海藝文類,天一閣鈔本有首句。)

錄異記十卷杜光庭撰。

異僧記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吳淑撰。〕

離魂記一卷陳元祐撰。

妖怪錄五卷皮光業撰。

冥洪錄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侗按:宋誌、二卷。〕

稽神錄十卷徐鉉撰。

〔侗按:書錄解題,十一卷,今本、六卷。〕

廣唐卓異記三卷樂史撰,原釋雍熙三年正月上。(見玉海藝文志。)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上有續字,又一部無續字,二十卷,今本亦同,諸家書目並無唐字。〕

洛中記異十卷秦再思撰。

教坊記一卷崔令欽撰。

開元平一卷

〔侗按:唐誌、小說家類有陳鴻開元升平源一卷,當即此書,陳詩庭雲,書錄解題雜史類又有吳克開元昇平源一卷,雲敘姚崇十事,疑與鴻書異。〕

八駿圖一卷史道規畫。

〔侗按:諸家書目並上標周穆王三字。〕

古今刀劍錄一卷陶宏景撰。

古今鼎錄一卷虞荔撰。

〔侗按:玉海引中興書目,無古今二字,荔即世南之父,南史本傳不載,隋誌亦不著錄。〕

古鑒記一卷王勔撰。

〔侗按:鑒本作鏡,見讀書後誌,此避嫌諱,說見前,後誌又云,未詳撰人。〕

銅劍贊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江淹撰。〕

欹器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侗按:玉海器用類雲,崇文目小說類有欹器圖一卷。〕

異魚圖五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竹譜一卷戴凱之撰。

〔侗按:宋誌三卷。〕

筍譜一卷釋贊寧撰。

〔侗按:今本亦題贊寧撰,讀書後誌、三卷,通考、二卷,並釋惠崇撰,非此書。〕

竹經三卷

茶記二卷陸羽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三卷,宋誌、一卷,今本作茶經三卷。〕

煎茶水記一卷張又新撰。

〔侗按:通志略作張新誤。〕

采茶錄一卷溫庭筠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三卷,宋誌、一卷。〕

茶譜一卷毛文錫撰。

北苑茶錄三卷丁謂撰。

花木錄七卷張宗誨撰。

〔侗按:通志略木作目。〕

花品一卷釋仲休撰。

〔侗按:宋誌作花品記,又重出一部無記字。〕

漆經三卷朱遵撰。

〔侗按:舊本訛作漆紅,今校改。〕

錢神論一卷魯褒撰。

錢譜一卷顧烜撰。

〔侗按:遂初堂書目作顧煜泉誌,宋誌作顧協,並誤。〕

續錢譜一卷封演撰。

〔侗按:遂初堂書目作泉誌。〕

鑄錢故事一卷杜鎬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又按:通誌校讎略雲,貨泉之書,農家類也,崇文、四庫並以貨泉為小說家,侗謂唐誌封演續錢譜,已入小說家,則此非創例,宋誌、小說類亦有顧協、董回、李孝美三譜,及陶嶽貨泉錄。〕

海潮記一卷邱光庭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海潮論一卷邱光庭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海潮會最三卷原釋,張君房,(見玉海地理類。)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作潮說會最。〕

正元飲略三卷寶常撰。

〔侗按:本作貞元,此避嫌名,說見前,舊本略為作異,今校改,通志略、不著撰人。〕

醉鄉日月三卷皇甫松撰。

醉鄉小略五卷胡節還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一卷。〕

令圃芝蘭集一卷楊魯龜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庭萱譜一卷同塵先生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萱訛作宣,今校改。〕

笑林三卷原釋,何自然撰。(見天一閣鈔本。)

笑林三卷原釋,路氏撰。(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路氏亦不著名。〕

會昌解頤四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侗按:舊本脫解字,今校增,唐誌、四卷,通志略、一卷。〕

開顏集三卷周文規撰。

〔侗按:宋誌、二卷,文規作文玘。〕

武孝經一卷郭良輔撰。

〔侗按:玉海雲,武孝經一卷,崇文目小說。〕

女孝經一卷陳邈妻鄭氏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忠經一卷

〔侗按:玉海雲,馬融撰,鄭元註,崇文目小說,通志略、宋誌又有海鵬撰一卷,今本亦題融撰,元註皆依托也。〕

酒孝經一卷劉炫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皇甫松撰。〕

原敘,書曰,狂夫之言,聖人擇馬,又曰,詢於芻蕘,是小說之不可廢也,古者懼下情之壅於上聞,故每歲孟春以木鐸徇於路,采其風謠而觀之,至於俚言巷語,亦足取也,今特列而存之。(見歐陽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八。〕

〇兵家類

共六十部,計一百十六卷。

〔侗按:今核計實五十九部,二百四十二卷。〕

司馬兵法三卷司馬穰苴撰。

〔侗按:諸家書目並無兵字,今本一卷,唐誌作田穰苴撰。〕

尉繚子五卷尉繚撰。

〔侗按:隨誌、一卷,舊唐誌、唐誌並六卷,通誌校讎略雲,尉繚子、兵書也,班固以為諸子類,寘於雜家,此之謂見名不見書,隋唐因之,崇文目始入兵書類,侗考漢誌兵形勢家,自有尉繚子三十一篇,與雜家內二十九篇各別,鄭漁仲譏之,非是。〕

孫子一卷孫武撰,原釋,魏武帝註。(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漢誌十六篇,舊唐誌十三卷,唐誌、宋誌並三卷。〕

孫子一卷原釋,蕭吉註。(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註雲,或題曹蕭註,舊本蕭吉作蕭古,誤,今校改。〕

孫子一卷原釋,陳皞註,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讀書後誌、通考並三卷。〕

孫子一卷原釋,賈林註,闕。(見天一閣鈔本。)

孫子二卷原釋,何延錫註。(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讀書後誌、孫子三卷,云何氏註,不題姓氏,近代人也。〕

吳子一卷吳起撰。

〔侗按:通志略作兵法,書錄解題、讀書後誌、宋誌並三卷。〕

六韜六卷齊太公撰。

〔侗按:隋誌、通志略並五卷,宋誌註、不知作者。〕

黃石公三略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此書相傳即圮上老人以授張良者,漢光武詔常引之,然按其文義,不類秦漢,疑原書已佚,後人依托爾。〕

真人水鑒十二卷陶宏景撰。

〔侗按:隋誌、唐誌並作真人水鏡十卷,玉海車服類作真人水鏡經,宋誌作真人水照十三卷,此亦改鏡為鑒,並避嫌諱,說見前,陳詩庭雲,遂初堂書目作水鏡人鏡,傳寫之訛。〕

軍謀前鑒十卷李嶠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不著撰人。〕

兵家正史九卷吳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正史作正書,不著撰人。〕

統軍臨轄秘策一卷李光弼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唐誌註雲,一作武記。〕

裴子新令二卷裴緒撰。

新集兵書要訣三卷杜希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不著撰人,又一部無新集二字,亦不著。〕

長慶人事軍律三卷釋利正撰。

〔侗按:宋誌、長慶作長度,誤。〕

行師類要七卷王公亮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神機武略兵要望江南詞一卷原釋,武安軍左押衙易靜撰。(見郡齋讀書後誌。)

〔侗按:讀書後誌、無神機武略四字雲,題雲黃石公以授張良者,舊本江南訛作南江,今校改,□見管十卷余。〕

〔侗按:此條疑有脫誤,無本可證。〕

李筌青囊括一卷

太白陰經二卷李筌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唐誌、通志略、宋誌並十卷,今本八卷。〕

清邊前要五十卷

〔侗按:通志略、前要作備要,五十二卷,不著撰人,宋誌、十卷,曾致堯撰。〕

韜珠秘訣十卷盧元撰。

〔侗按:宋誌、一卷。〕

韜鈐秘錄一部五卷莊廷範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此書多出一部二字,無本可證,疑衍字也,宋誌、不著撰人。〕

衛國公手記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通志略無國字。〕

鑒川漁子冷風詩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軍誡三卷裴守一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重出一部,不著撰人。〕

決勝孤虛集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周易占兵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行軍月令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劉元之撰,又四卷,亦不著。〕

五行陣圖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一卷,不著撰人,又一卷,符彥卿撰。〕

戰勝歌一百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諸葛亮兵機法五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作行兵法,通志略一卷。〕

武侯十六策一卷諸葛亮撰。

軍軌兵鈐秘訣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神兵苑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兵論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唐誌、一卷,張道古撰,宋誌與此卷同,不著撰人。〕

六十甲子行軍法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通志略無行字。〕

兵機將略論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作將略兵機論,通志略、一卷,並不著撰人。〕

彭門玉帳一卷李靖撰。

〔侗按:玉海兵制類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不著撰人。〕

出軍秘略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秘訣,不著撰人。〕

會稽兵家術日月占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兵書萬勝訣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闕載卷數,今據通志略校補二卷二字。〕

至德元寶玉函經十卷董承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契神經一卷劉可久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兵書論語三卷符彥卿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統戎式鑒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本作式鏡,此避嫌諱,說見前,下握鑒方同,通志略、一卷,宋誌、二卷,並不著撰人。〕

握鑒方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握鏡方,不著撰人。〕

定遠安邊策三卷郭元振撰。

〔侗按:讀書後誌、通考並無定遠二字,通志略作定邊安遠策。〕

白起神妙行兵法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行兵作行軍,雲李靖敘,宋誌亦作行軍。〕

六甲五行用軍法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五行作五神,用軍作用兵,宋誌亦作五神,並不著撰人。〕

要訣兵法立成歌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六甲破城攻敵法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馬前秘訣兵書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靈開訣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靈關訣,不著撰人,宋誌、李洿撰,註雲一名靈關集益智。〕

預知歌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三卷。〕

太乙行軍六甲禳厭詩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侗按:舊本禳訛作穰,今校改,下書同。〕

太乙厭禳法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原敘,周禮夏官司馬掌軍戎,以九伐之法正邦國,書之洪範,八曰師,易之系辭,取諸睽,此兵之所由始也,湯武之時,勝以仁義,春秋戰國,出奇狃變,其術無窮,自田齊始著司馬之法,漢興,張韓之徒,敘次其書,武帝之世,楊仆又捃摭之,謂之紀奏,孝成命任宏,乃以權謀、形勢、陰陽、技巧析為四種,繇是兵家之文既修列矣,然而司馬之法,本之禮讓,後世莫行焉,惟孫武之書,法術大詳,考今之列,非特四種,又雜以卜筮刑政之說,存諸篇雲。(見歐陽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九。〕

〇類書類上

共四十六部,計四千六百五十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類書,數與此同,雲始於太平御覽,舊本四千訛作一千,今校改,核計實四十四部,四千三百一十卷。〕

太平御覽一千卷李昉等撰。

廣記五百卷李昉等撰,原釋,博采群書,以類分門。(見通誌校讎略。)

〔侗按:廣記上應增太平二字,校讎略雲,古之編書,但標類而已,未嘗註解其著註者人之姓名耳,蓋經入經類,何必更言經,史入史類,何必更言史,但隋其凡目,則其書自顯,惟隋誌於疑晦者則釋之,無疑晦者則以類舉,今崇文總目出新意,每書之下,必著說焉,據標類自見,何用更為之說,且為之說也,已自繁矣,何用一一說焉,至於無說者,或後書與前書不殊者,則強為之說,使人意怠,且太平廣記者,乃太平御覽別出廣記一書,專紀異事,奈何崇文之目所說不及此意,但以謂博采群書,以類分門,不知御覽之與廣記又何異,崇文所釋,大概如此,舉此一條,□□可見其他。

侗謂此論謬甚,朱錫鬯嘗辨之,說詳附錄。〕

冊府元龜一千卷王欽若等撰。

天和殿御覽四十卷晏殊等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本脫殿字,今校增,遂初堂書目作天平殿,誤也。〕

彤管懿範七十卷王欽若等撰。

〔侗按:玉海禮儀類引崇文目同,通志略無範字,宋誌又有目十卷。〕

修文殿御覽三百六十卷祖珽等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本脫修文二字,今校增,隋誌作聖壽殿御覽,陳詩庭雲,諸家書目或題祖孝征撰即珽字也。〕

玉府新書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雲,梁齊逸人撰,不著名氏。〕

麟角抄十二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脫麟角二字,作□抄十二卷,今校增。〕

麟角一百二十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歐陽詢撰。〕

書抄一百七十三卷虞世南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是書成於隋世,故隋誌已著錄,作一百七十四卷,書錄解題、宋誌及今本並一百六十卷,讀書後誌、一百二十卷,諸家書目多有北堂二字,惟隋誌、舊唐誌與此同。〕

通典二百卷杜佑撰。

會要三十卷王溥撰。

〔侗按:諸家書目並作五代會要。〕

會要四十卷蘇冕撰。

集類一百卷劉綺莊撰。

唐會要一百卷王溥撰。

集類略三十卷高邱詞撰。

事鑒五十卷郭道規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類林十卷於立政撰。

〔侗按:宋誌作於政立。〕

唐書類苑二卷邵思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十九書語類十卷是光乂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唐誌十九下有部字,註雲,光乂後賜姓齊,宋誌、語類作類語,晁光乂撰誤。〕

新修唐朝事類十卷郭廷誨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無新修二字,通志略,唐朝作唐書。〕

群書致類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九經類義二十卷劉濟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作九經類議,註雲一作義。〕

藝文類聚一百卷歐陽詢撰。

初學記三十卷徐堅等撰。

六帖三十卷白居易撰。

〔侗按:醉吟先生墓誌雲,又著事類集要三十部,詩人目為白氏六帖,唐誌又作白氏經史事類,註雲一名六帖。〕

王氏千門四十卷王洛賓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王氏不著名。〕

編珠五卷杜公瞻撰。

〔侗按:宋誌、四卷。〕

鹿門家鈔九十卷皮日休撰。

備舉文言二十卷陸贄撰。

〔侗按:讀書後誌、玉海引崇文目並同,舊本文訛作,又今校改,宋誌、三十卷。〕

警年十卷陸羽撰。

詞圃十卷張仲素撰。

穿楊集四卷馬幼昌撰。

青□十卷

〔侗按:此條舊闕一字,無本可證。〕

瀛類十卷韋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蒙求三卷李瀚撰。

續蒙求三卷王殷範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王範,無殷字,避諱刪去,說見前。〕

唐蒙求三卷白廷翰撰。

〔侗按:宋誌作邱延翰撰。〕

蒙求二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系蒙十卷李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作系蒙求,唐誌、通志略並二卷。〕

群書系蒙三卷劉潛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作劉漸。〕

韻對十卷高測撰。

四庫韻對九十八卷陳鄂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九十九卷。〕

十經韻對二十卷陳鄂撰。

〔侗按:以上原卷三十。〕

〇類書類下

共五十一部,計八百六十五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雲終於搢紳集,今核計實四十九部,八百四十四卷。〕

資談六十一卷範贊時撰。

〔侗按:通志略、六十卷。〕

史海十卷曹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學海二十卷溫庭筠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三十卷,陳詩庭雲,諸家書目亦作三十,疑此二字誤也。〕

應用類對十卷韋稔撰。

〔侗按:宋誌註雲,一名筆語類對。〕

雕金集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劉潤國撰,宋誌作彫金集三卷,國潤廣彫金集十卷。〕

王氏屬對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經史事對十卷

〔侗按:宋誌、三十卷,不著撰人。〕

修文海十七卷王博古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屬文寶海一百卷郭微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文鑒五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有沈寥子撰,四十卷,疑即此書。〕

戚苑篡要十卷劉楊名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脫篡要二字,今據諸家書目校增。〕

戚苑英華十卷原釋,劉揚名撰,袁說重修,說摭采他書以增綴之。(見玉海藝文類。)

〔侗按:書錄解題作袁悅撰。〕

內範要略十卷唐武后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記室新書三十卷李途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三卷。〕

文華心鑒六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玉英二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經典正要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修文異名錄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十一卷,裴說撰。〕

類要十五卷晏殊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書錄解題、七十六卷,雲中興書目、七十七卷,通志略、七十四卷,宋誌與中興書目同。〕

子談論三卷

〔侗按:宋誌作諸子談論,註雲,不知作者。〕

語麗十卷朱淡遠撰。

白氏傳家記二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傳家作家傳,諸家書目、並不著名。〕

王論家要四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錦繡谷五卷孫翰撰。

玉屑二卷

〔侗按: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書錄解題、十五卷。〕

廣略新書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略訛作要,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楊名撰,註雲,廣一作唐。〕

雕玉集二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碎金鈔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繡囊五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儒林碎寶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羊頭山記十卷徐叔旸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作徐叔陽。〕

書判幽獨四十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典要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軺書事類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軺書作軺車,不著撰人。〕

春秋要類五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有左傳類要五卷,不著撰人。〕

春秋義鑒三十卷郭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名氏族十卷楊知惲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歲時廣記一百二十卷徐鍇撰。

〔侗按:宋誌註雲,內八卷缺,通誌校讎略雲,歲時自是一家書,如歲時廣記百十二卷,崇文目不列於歲時,而列於類書,何也。〕

略玉字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寶鑒絲綸二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馬洪敏撰,宋誌作馮洪敏。〕

要覽二卷陸士衡撰。

〔侗按:舊唐誌、三卷。〕

童子洽聞一卷宋誌、不註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文選抄十二卷蘇易簡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群書解題八十卷鄭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群訛作郡,今校改。〕

門類解題十卷宋誌、不著撰人。

仙鳧羽冀三十卷曾致堯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僧智曉撰,考致堯淳化中為光祿丞,卒贈諫議大夫,即鞏祖也,此書見於鞏撰文集後敘,鄭漁仲未究本末,憑臆竄改,誤曾為僧,因易致堯為智曉,反似方外之作,其謬誕至此。〕

青宮懿典十五卷王純臣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翰苑七卷張楚金撰。

〔侗按:舊本苑訛作院,今校改,唐誌重出,一部作三十卷。〕

搢紳集三卷

〔侗按:以上原卷三十一。〕

〇算術類

共三十一部,計七十九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雲始於周髀算經,至術數記遺又秝律類引崇文目,亦與此同,今核計,實七十三卷。〕

周髀算經二卷趙君卿註,甄鸞重述,李淳風註釋。

〔侗按:書錄解題雲,唐誌有趙嬰、甄鸞註各一卷,李淳風釋二卷,今曰君卿者,豈嬰之字耶,中興書目又云,君卿名爽,蓋本崇文總目,然皆莫詳時代。〕

九章算術九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諸家書目、術並作經,遂初堂書目作法,讀書後誌雲,未詳撰者姓名,或曰周公,宋誌、劉徽撰,李淳風註,考徽非撰者,亦註之耳。〕

九章算草九卷賈憲撰。

〔侗按:通志略、算草作細草。〕

九章算經要略一卷李淳風註釋,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無算字,通志略、要略作要訣。〕

五經算術二卷李淳風註。

〔侗按:通志略、一卷,甄鸞撰,宋誌亦一卷,王孝通撰,今本五卷。〕

緝古算經一卷王孝通撰,原釋,李淳風註。(見玉海藝文類。)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諸家書目、經並作術,四卷。〕

張邱建算經三卷

〔侗按:宋誌、邱建作立建,誤,隋誌、通志略、並二卷,舊唐誌、一卷,書錄解題雲,今本稱甄鸞註,李淳風等註釋,劉孝孫撰細草。〕

夏侯陽算經三卷

〔侗按:隋誌、二卷,唐誌、通志略、通考並一卷,舊唐誌作甄鸞註。〕

海鳥算經一卷原釋,劉微撰雲,海鳥者,取其首篇所算言之,(見玉海藝文類。)

陳詩庭雲,舊唐誌、劉徽作劉征,誤。

五曹算經一卷甄鸞註。

〔侗按:宋誌、經作術,二卷,舊唐誌、三卷,唐誌、通志略並五卷,今本亦五卷,不著撰人。〕

孫子算經一卷李淳風註。

〔侗按:諸家書目及今本並三卷,宋誌、孫子不知名。〕

三問田算術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謝察微算經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謝察,無微子,誤,宋誌又有發蒙算經,亦三卷。〕

新集五曹時要術三卷魯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新集訛作新術,今據唐誌校改。〕

心機算術括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註雲,括一作格,僧一行撰,僧棲巖註,唐誌作王棲巖註,通志略,不著撰註人,明微算經三卷楊鍇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一卷。〕

法算機要賦一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增成元一算經三卷徐仁美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一位算法二卷江本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一位算法問答一卷任宏濟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五曹乘除見一切例算法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切作捷,不著撰人。〕

龍受算法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受訛作愛,今據唐誌校改,通志略、宋誌、並作龍受益。〕

求一算法三卷

〔侗按:讀書後誌法作經,一卷,雲未詳撰人,宋誌、亦一卷。〕

得一算經七卷陜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陳從運。〕

算術元要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解註求一化零歌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有龍受益求一算術化零歌一卷,蓋即此註所本。〕

算法三平化零歌一卷張祚註,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算法作法算,註雲,龍受益法,舊本零訛作令,今校改。〕

算法口訣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算法作法算,不著撰人。〕

算法秘訣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潁陽書三篇刑和璞撰。

〔侗按:唐誌三卷。〕

數術記遺一卷徐嶽撰。

〔侗按:以上原卷三十三。〕

〇藝術類

共五十四部,計九十八卷。

〔侗按:今核計實五十二部,一百卷。〕

射經一卷原釋王琚註。(見玉海禮儀類及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諸家書目並作王琚撰,宋誌重出一部,作二卷。〕

射法一卷黃損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射口訣一卷張商撰。

射書十五卷徐鍇歐陽陌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射鑒九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射經四卷原釋不著姓氏闕。(見天一閣鈔本。)

射記一卷張守忠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九章射術三卷張商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任權弓箭論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上有啟蒙二字。〕

弓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射法指訣一卷嚴悟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九鑒射經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本鑒訛作章,今校改,宋誌經作圖。〕

畫品錄一卷裴孝源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今本古畫品錄一卷,題南齊謝赫撰。〕

唐畫斷三卷朱景元撰。

〔侗按:書錄解題作唐朝畫斷雲,一名唐朝名畫錄,通考一卷,亦有朝字,宋誌亦一卷,今本作唐朝名畫錄。〕

畫後品一卷李嗣真撰。

〔侗按:舊本品上多一畫字,今據諸家書目校刪。〕

梁朝畫目三卷胡嶠撰。

畫評一卷顧況撰。

〔侗按:宋誌、曹仲達撰。〕

不絕筆畫圖一卷王叡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益州名畫錄三卷

〔侗按:一作成都名畫記,書錄解題黃休復撰雲,中興書目以為李畋撰,陳詩庭雲,讀書後誌及今本並作黃休復,通志略作王休復,誤,宋誌亦云李畋撰。〕

畫品錄一卷裴孝源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歷代名畫記十卷張彥遠撰。

荊浩筆法記一卷荊浩子谷洪撰。

〔侗按:通志略、無記字,宋誌、不著撰人。〕

棋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葛法棋經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棋術要訣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棋要訣,不著撰人。〕

奕棋經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金谷園九局譜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九局作九曲局,今據諸家書目校刪曲字,通志略、徐鉉撰,宋誌、不著撰人。〕

金谷園九局圖一卷王積薪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王積薪、馮汪撰。〕

棋圖義例一卷徐鉉撰。

棋勢圖一卷

〔侗按:宋誌棋勢論並圖一卷,不著撰人。〕

棋勢一卷

〔侗按:隋誌,棋勢四卷、八卷,並不著撰人,又有沈敞十卷,王子沖十卷,又舊唐誌、唐誌、並六卷,宋誌三卷,亦不著名氏。〕

棋圖一卷

〔侗按:通志略、韋珽撰,宋誌作韋<王延>,又有太宗棋圖,亦一卷。〕

投壺經一卷

〔侗按:隋誌有此書,不著撰人,唐誌、通志略、宋誌、並郝沖虞潭撰,又一卷,上官儀撰,王紹成曰,讀書後誌亦云,上官儀奉敕撰,隋誌、虞潭作虞潭法,疑誤。〕

骰子選格三卷李合攵撰。

〔侗按:宋誌、選格上有彩字。〕

編金葉子格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同,編金作偏金,誤。〕

新修采選格一卷劉蒙叟撰。

〔侗按:通志略、無格字。〕

新定編金葉子格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系蒙小葉子格一卷偽唐後主妃周氏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系蒙作擊蒙。〕

尋仙采選七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小葉子例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樗蒲經采選七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周穆王相馬經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辨養良馬論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作谷神子辨養馬論,註雲,谷神子一作鬼谷養馬,一作養良馬,馬齒口訣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上有辯字,宋誌誤作馬口齒訣,並不著撰人。〕

辦馬圖一卷

〔侗按: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宋誌辦作辨。〕

醫馬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馬經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相鶴經一卷浮邱公撰。

〔侗按:舊唐誌又有伯鑾撰一卷。〕

東川白氏鷹經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無氏字,不著撰人。〕

鷹鷂五臟病源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病源下有方論二字,亦不著名氏。〕

論駝經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醫駝方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侗按:通誌校讎略雲,射覆一家於漢有之,世有其書,唐誌、崇文目並無,何也。〕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三。〕

〇醫書類一

共五十九部,計一千二百七十二卷。

〔侗按:今核計實五十八部,一千三百八十四卷。〕

太平聖惠方一百卷王懷德等撰。

神醫普救一千卷賈黃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普救下有方字,又有目十卷。〕

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原釋,秦越人撰,秦越人采黃帝內經精要之說,凡八十一章,編次為十三類,理趣深遠,非易了,故曰難經。(見漢藝文志考證。)

〔侗按:書錄解題雲,渤海秦越人撰,宋誌、扁鵲註。〕

難經疏十三卷侯自然撰。

〔侗按:宋誌、上標秦越人三字。〕

黃帝素問八卷原釋全元起。(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隋誌作全元越,唐誌九卷,通志略亦九卷,作全起元。〕

素問二十四卷王冰註。

〔侗按:王冰一作<石冰>。〕

開寶重定神農本草二十一卷李昉等撰。

〔侗按:宋誌無重定神農四字。〕

本草二十卷李勣等撰。

〔侗按:通志略上有唐字,宋誌同,孔誌約撰。〕

新詳定本草二十卷盧多遜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二十一卷,宋誌又有目一卷。〕

本草韻略五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本草音義五卷李含光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音義訛作韻義,今據宋誌校改。〕

本草拾遺十卷陳藏器撰。

四聲本草四卷蕭炳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刪繁本草五卷楊損之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本草性類一卷杜善方撰。

〔侗按:舊本性類上多一本字,今據通志略、宋誌校刪。〕

脈經十卷原釋王叔和。(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作脈訣,註雲,訣一作經,又重出一部作經。〕

脈經十卷原釋,不著姓氏闕。(見天一閣鈔本。)

脈經一卷原釋,無名氏雜論脈訣。(見天一閣鈔本。)

李勣脈經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黃帝脈訣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脈經訣錄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有脈經秘錄一卷,不著撰人,疑即此書。〕

黃氏脈訣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金鑾集歌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金寶鑒一卷原釋,不詳何代人,述脈候征驗要妙之理,(見讀書後誌。)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讀書府誌,宋誌並三卷,陳詩庭雲,通志略、宋誌、並作衛嵩撰。〕

鳳髓脈經機要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醫鑒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脈經手訣一卷張及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張及撰,王善註。〕

百會要訣脈經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碎金脈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延靈至寶診脈定生死三部要訣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延靈作延齡,不著撰人,舊本至訛作室,今校改。〕

延靈鈔一卷張尚容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延齡寶鈔,宋誌作延齡至寶鈔。〕

元門脈訣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元訛作亢,今校改,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太醫秘訣診脈俟生死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俟作候,不著撰人。〕

徐氏指訣一卷徐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徐氏指下訣。〕

脈訣二卷原釋,徐裔撰,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徐裔作徐裔,傳寫之訛,今校改。〕

倉公訣生死秘要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新集脈色要訣一卷覃延鎬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經要集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經上有自字,不著撰人。〕

金匱指微訣一卷吳復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巢元方撰。

〔侗按:通志略、讀書後誌並無諸字,五卷,書錄解題作巢氏病源論。〕

證病源五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法家論語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有象法論語一卷,不著撰人,疑即此書。〕

問醫療訣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病源手鑒一卷段元亮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唐誌、通志略、手鑒並作手鏡,此避嫌諱,說見前。〕

臺要術五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此書疑有脫字,今仍舊本。〕

五鑒論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醫顯微論一卷石昌梿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醫上有明字。〕

太元新論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方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此書舊闕一字,無本可證。〕

金匱玉函要略三卷張仲景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遂初堂書目、書錄解題、並無玉函二字,讀書後誌、通考並作金匱玉函經八卷,宋誌作金匱要略方,張仲景撰,註雲,王叔和集,又重出一部,亦註王叔和集。〕

養性要錄一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脫養字,今校增。〕

金匱錄五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醫門秘錄五卷梅崇獻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金體治世集三卷劉翰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金體作今體,宋誌作全體治世集,三十卷,劉翰作劉輸。〕

萬病拾遺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伏氏醫苑一卷伏適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伏氏、不著名。〕

醫門簡要十卷華氏撰。

新書病總要略一卷張叔和撰。

〔侗按:通志略、宋誌、並作新集病總要略,舊本書字,疑誤。〕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四。〕

〇醫書類二

共六十部,計二百八十八卷。

〔侗按:今核計實五十八部,三百六十三卷。〕

太常分藥格一卷孫思邈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太常訛作太帝,今據宋誌校改。〕

藥性論四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采藥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制藥法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乾寧晏先生制伏草石論六卷晏封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藥對二卷徐之才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誌上標雷公二字,宋誌、作徐玉撰。〕

方書藥類三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刪繁藥脈三卷江承突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唐誌、藥脈作藥詠,通志略作江承宗,宋誌作王承宗。〕

新廣藥對三卷崇令祺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無新字。〕

石藥異名要訣一卷王道沖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藥總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醫門指要用藥立成訣一卷,藥傳古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不載卷數。〕

丹房鑒源三卷獨孤滔撰。

南海藥譜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七卷,不著撰人。〕

金鑒方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孫兼撰,宋誌作孫廉。〕

廣正集靈寶方一百卷羅普宣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神農食忌一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藥林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新修榮衛養生用藥補瀉論十卷李鉞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作李越,註雲,越一作鉞。〕

炮炙論三卷雷教撰。

〔侗按:宋誌作炮炙方,雷教作雷學。〕

陳雷炮炙論三卷

胡道治方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隋誌百病方二卷,胡洽撰,唐誌、通志略、並作胡居士治百病要方,胡洽撰,宋誌一卷,作胡道洽方。〕

正元集要廣利方五卷唐德宗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正元作貞元,諸家書目並同,此避嫌名也,說見前,宋誌、不著撰人。〕

太和濟要方五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濟要作濟安,一卷,不著撰人,通志略、唐宣城公撰。〕

千金方三十卷孫思邈撰。

陳詩庭雲,今本作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合千金翼方為一書,又廣其卷數。

千金髓方二十卷孫思邈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思邈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傳信方二卷劉禹錫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續傳信方十卷王顏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昇元廣濟方三卷華宗壽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韋氏集驗獨行方三卷韋宙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唐誌、十二卷,通志略、無集驗二字,亦十二卷。〕

崔行功纂要方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群方秘要三卷蘇越撰。

〔侗按:舊本群方誤作群芳,今校改,宋誌、註雲,要一作會。〕

博濟安眾方二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三卷。〕

集諸要妙方一卷宋誌、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纂集韓待詔肘後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無纂集二字。〕

兵部手集方三卷李絳方、薛宏慶撰。

〔侗按:舊本脫方字,今校增,宋誌作李絳撰。〕

嵩臺集三卷李昭明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集作論。〕

鄭氏惠心方三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名,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劉涓子鬼遺方十卷原釋,宋龔慶宣撰,劉涓子者,晉末人,於丹陽縣得鬼遺方一卷,皆治癰疽之法,慶宣得而次第之。(中興書目引,見直齋書錄解題。)

〔侗按:書錄解題作劉涓子神仙遺論,李軸錄,按中興書目引崇文總目云云,今按唐誌有龔慶宣劉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書否,卷或一板,或止數行,名為十卷,實不多也,侗考隋誌,與此同,雲龔慶宣傳,宋誌亦作神仙遺論,李軸錄,後醫書類四,又有劉涓子鬼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或亦慶宣所得歟。〕

南行方十卷李繼臯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諸家書目並三卷。〕

秘要藥方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唐興集驗方五卷白仁敘撰。

千金秘要備急方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應驗方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包會撰,宋誌三卷,亦作包會,又重出一部三卷,不著撰人。〕

新集應病通神方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三卷,裴孝封撰宋誌無新集二字,亦三卷,不著撰人。〕

普濟方五卷王守愚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崔氏應驗方三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鄭氏惠民方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宋誌、並三卷,不著名。〕

篋中方三卷許孝宗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一卷,不著撰人。〕

塞上方三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梅崇獻方五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延年秘錄十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十一卷,不著撰人。〕

延齡至寶方十卷姚和撰。

〔侗按:唐誌、宋誌,延齡上並有眾童二字,通志略刪去童字,作姚和眾撰,以眾字並為人名,謬矣,後醫書類五有保童方一卷,宋誌亦作姚和眾撰,則又承通誌之誤。〕

備急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刪繁要略方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備要簡急方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鄭氏纂秘要藥方二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作鄭氏纂要秘要方三卷,不著名。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五。〕

〇醫書類三

共五十六部,計一百五十三卷。

〔侗按:舊本脫此條,今校增。〕

外臺秘要四十卷王壽撰。

〔侗按:舊本秘要訛作備要,今據通志略及今本校改,唐誌、遂初堂書目、書錄解題、讀書後誌、通考、秘要下並有方字,宋誌作外臺秘方。〕

外臺要略十卷王壽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外臺下有秘字,宋誌、不著撰人。〕

病源九經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誌九經作兆經,不著撰人。〕

醫明要略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醫家要妙五卷孫思邈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醫字闕,今校補。〕

通元經十卷支義方撰。

〔侗按:宋誌作文義,又一部作支觀撰。〕

醫門金寶鑒三卷衛嵩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無寶字。〕

耆■〈浦上女下〉八十四問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八十四作六十四。〕

六十四問一卷許詠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問下有秘要方三字,註雲,詠一作泳。〕

問答病狀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病狀作疾狀,不著撰人。〕

問病錄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百一問答方三卷蕭存禮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黃帝五臟論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神農五臟論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五臟旁通明鑒圖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道士裴元明撰,宋誌,孫思邈撰。〕

五臟榮衛論一卷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張仲景撰。〕

五臟論一卷原釋,張仲景撰。(見天一閣鈔本。)

黃庭五臟論七卷趙業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五臟論一卷原釋裴進撰。(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七卷,裴進作裴琎,唐誌,作裴梿。〕

五臟含鑒論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含鑒作金鑒。〕

大五臟論一卷張尚客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作張尚容,下書同,並傳寫之訛。〕

小五臟論一卷張尚客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五臟論應象一卷吳克撰。

〔侗按:宋誌,象上有家字。〕

五色旁通五臟圖一卷裴王廷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作裴光庭撰。〕

五臟類合賦五卷劉清海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宋誌、一卷。〕

連方五臟論一卷厚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圖一卷女子胡愔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舊本內景訛作內府,今校改,陳詩庭雲,通志略,作胡悟撰,誤。〕

臟府通元賦一卷張文懿撰,原釋闕。(見天一閣鈔本。)

耆■〈浦上女下〉五臟論一卷

萬全方三卷

〔侗按:宋誌註雲,全一作金,安文恢撰,通志略作安A1。〕

五臟鑒元四卷段元亮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唐誌、鑒作鏡,此避嫌諱,說見前,宋誌註雲,鑒元一作鑒原,元亮一作允亮。〕

五臟要訣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別集玉壺備急大方一卷

〔侗按:宋誌作玉壺備急方,韋宙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集諸纂驗方一卷

〔侗按:通誌、略集諸作諸集,不著撰人。〕

雜藥方一卷

楊太僕醫方一卷

〔侗按:唐誌雲,楊太僕失名,天授二年上,通志略、楊字闕。〕

行要備急方一卷元希聲撰。

錄驗備急諸方一卷

諸家明方一卷

趙馬備要方一卷段詠撰

〔侗按:宋誌備要作備急,註雲,詠一作泳。〕

北京要術二卷陳元撰。

〔侗按:諸家書目並一卷。〕

崔氏方三卷

〔侗按:宋誌有崔氏骨蒸方三卷,在海上集驗方之上,即此書,疑亦崔元亮撰也。〕

海上集驗方十卷崔元亮撰。

秘要方一卷

千金纂錄二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侗按:通志略、一卷。〕

還元丹方一卷

養性益壽備急方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仙人養性治身經三卷

〔侗按:宋誌、仙人上有雷公二字,註雲,雷一作靈,治一作理,考唐誌、有雷公集撰神農本草四卷,則此書即雷公撰矣。〕

巾箱集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王氏秘方五卷通志略,不著名。

集妙方三卷

〔侗按:通志略,沈承撰,宋誌作沈承澤。〕

川玉集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侗按:通誌、略川玉作穿玉,亦不著撰人。〕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六。〕

〇醫書類四

共六十五部,計一百三十九卷。

〔侗按:今核計實六十三部,一百四十六卷。〕

青溪子消渴論一卷

〔侗按:舊本青溪訛作清溪,今校改,通志略註雲,李暄撰。〕

鐵粉論一卷蘇遜撰。

龍樹眼論一卷

〔侗按:讀書後誌作三卷,雲佛經龍樹大士者能治眼病,或假其說,通考亦三卷。〕

口齒論三卷原釋,中和先生撰。(見天一閣鈔本。)

膳夫經手論四卷楊氏撰。

〔侗按:諸家書目、論並作錄。〕

南中四時攝養論一卷鄭景岫撰。

〔侗按:舊本南中訛作南仲,今校改,宋誌南中作廣南,唐誌、通志略、攝養並作攝生,校讎略雲,有應釋者,有不應釋者,崇文總目必欲一一為之釋,間有見名知義者,亦彊為之釋,如鄭景岫作南中四時攝生論,其名自可見,何用釋哉。〕

嚴龜食法十卷

產後論一卷

〔侗按:通志略、楊全迪、李壽撰,宋誌,不著撰人。〕

產寶三卷

〔侗按:讀書後誌、二卷,咎殷撰,通志略,周挺撰,宋誌,亦作昝殷。〕

子母秘錄十卷許仁則撰。

何首烏傳一卷李翺撰。

劉涓子鬼論一卷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劉涓子,說見醫書類二。〕

元感傳屁論一卷蘇遊撰。

〔侗按:唐誌、論作方宋誌作元感傳屍方,又重出一部作元感論,蘇巉撰,註雲,巉一作遊。〕

骨蒸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癰疽論一卷

〔侗按:隋誌、通志略、並作癰疽論方,宋誌、作癰疽方,並不著撰人。〕

水氣論三卷

〔侗按:通志略、蘭宗簡撰,宋誌作蕭宗簡註,註雲,蕭一作藺。〕

風疾論一卷朱元樸撰。

五癆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夭壽性術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新修鐘乳論一卷

〔侗按:通志略,吳弁等撰,宋誌作吳升,宋處撰。〕

鐘乳論一卷

〔侗按:通志略、褚知載撰,宋誌作褚知義。〕

腳氣論一卷蘇鑒、徐玉等撰。

〔侗按:通志略雲,集蘇鑒、徐玉,唐侍中三家之說,不著撰人,今從唐誌。〕

三家腳氣論一卷

〔侗按:通志略雲,集蘇徐唐三家之說稍異者。〕

癰疽論三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風論仙眺經二卷吳希言撰。

〔侗按:通志略、仙眺作山兆,宋誌、作風論仙兆經一卷,註雲,兆一作眺,考後醫書類五,有山眺針炙經,不作仙眺,則此仙字及宋誌,疑並傳寫之訛。〕

張果先生傷寒論一卷

發背論一卷原釋僧智宣。(見天一閣鈔本。)

發背論十卷原釋白岑。(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通志略、宋誌、並一卷。〕

新撰腳氣論三卷李暄撰。

論三十六種風一卷楊天業撰。

〔侗按:宋誌作三十六種風論,天業作大業。〕

青烏子風論一卷

〔侗按:宋誌作青烏子風經,又重出一部作青烏子論。〕

傷寒論十卷張仲景撰,王叔和編。

楚劉豹子眼一卷

〔侗按:宋誌作劉豹子眼論,舊本疑脫論字。〕

傷寒手鑒二卷田誼卿撰。

嶺南腳氣論一卷李暄撰。

〔侗按:宋誌、二卷。〕

傷寒證辨集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廣陵正師口齒論一卷

〔侗按:通志略,廣陵作唐陵,釋普濟撰,宋誌亦作唐陵,註雲唐一作廣。〕

口齒玉池論一卷釋普濟撰。

〔侗按:通志略,玉池作玉地。〕

咽喉口齒方論一卷

〔侗按:通志略、宋誌、並五卷,不著撰人。〕

張仲景口齒論一卷

西京巢家水氣論一卷

〔侗按:宋誌、巢家作巢氏,不著名。〕

醫眼針方論一卷

〔侗按:通志略、針下有鉤字,不著撰人,陳詩庭雲,宋誌有針眼鉤方一卷,註雲,針眼一作眼針,不著撰人,亦即此書。〕

口齒論一卷原釋邵英俊撰。(見天一閣鈔本。)

療口齒雜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百中傷寒論三卷陳昌允撰,原釋,百中者,取其必愈。(見通誌校讎略。)

〔侗按:校讎略雲,崇文總目間有見名知義者,亦彊為之釋,如陳昌允作百中傷寒論,其名亦可見,何必曰百中者,取其必愈乎。〕

瘡腫論一卷喻義撰。

〔侗按:通志略作藉喻義撰,誤也。〕

養身食法三卷宋誌,不著撰人。

食醫心鑒三卷昝殷撰。

〔侗按:宋誌、二卷,通志略、昝殷作昝商,避諱也,說見前。〕

蕭家法饌三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侍膳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江餐饌要一卷黃克明撰。

饌林五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侗按:宋誌、四卷。〕

產前後論一卷王守愚撰。

〔侗按:宋誌作產前產後論,通志略作王守忠。〕

集產後十九論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侗按:宋誌無集字。〕

家寶義囊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崔氏產鑒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名。

楊氏產乳集三卷楊歸厚撰。

侗按、通志略,集下有驗方二字。

草木諸藥單方一卷

〔侗按:通志略,張秀言撰,宋誌作章秀言。〕

腳氣方一卷李暄撰。

賈相公備急單方一卷賈眈撰。

奏聞單方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侗按:通志略,奏聞作秦聞。〕

單方一卷

〔侗按:通志略有此書,不著撰人,下註崇文總目四字,疑原本亦無名氏者。〕

穆昌敘眼方一卷

〔侗按:宋誌作療眼諸方,穆昌緒撰,註雲,緒一作敘。〕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七。〕

〇醫書類五

共六十五部,計一百三十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計實一百三十五卷。〕

銅人俞次針炙圖經三卷

〔侗按:讀書後誌無經字,王惟德撰,通志略作王惟一。〕

新集明堂炙法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嬰孩論二卷

童子秘訣三卷姚和撰。

〔侗按:唐誌、童子上有眾字。〕

妝臺方一卷宇文士及撰。

〔侗按:宋誌、方作記,六卷。〕

神杭方一卷

名醫傳一卷甘伯宗撰。

〔侗按:玉海雲,歷代名醫錄書目七卷,唐誌作名醫傳,崇文目同,今考唐誌亦七卷。〕

審的眼藥歌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黃帝針經一卷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誌、通志略、宋誌、並九卷。〕

山眺針炙經一卷

〔侗按:通志略,山眺作山兆,宋誌與此同,註雲,眺一作兆。〕

黃帝岐伯論針炙要訣一卷

〔侗按:宋誌無黃帝二字。〕

針經鈔三卷甄權撰。

〔侗按:宋誌作甄擁,誤。〕

公孫克針炙經一卷

炙經十卷

〔侗按:宋誌有顏齊□炙經十卷,當即此書。〕

明堂論一卷朱遂撰。

〔侗按:通志略雲,唐誌、朱作米。〕

金滕玉匱針經三卷呂博撰。

元悟四神針法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侗按:舊本、元悟訛作元誤,今校改,通志略,法作經。〕

扁鵲針傳一卷

〔侗按:隋誌有扁鵲偃炙圖三卷,此書疑即從中析出者。

又按:通誌校讎略雲,唐誌別出明堂經脈一條,而崇文總目合為醫書,據明堂一類,亦有數家,以為一條已自疏矣,況合於醫書,而其類又不相附,可乎。〕

經食草木法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服食神秘方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侗按:隋誌,上有神仙二字。〕

神仙金匱服食方二卷潛真子撰。

新集方二卷王朝昌撰。

〔侗按:通志略,一卷。〕

李八百方一卷

孟氏補養方三卷宋誌,不著名。

老子服食方一卷

集錄古今服食導養方三卷

〔侗按:宋誌無集字、不著撰人。〕

纂集秘要合煉神妙方五卷。

通元秘要術三卷

圃田通元秘術方三卷鄭氏(名失)撰。

〔侗按:宋誌無秘術二字。〕

返魂丹方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通元秘祿三卷

〔侗按:通誌校讎略引崇文總目、作通元秘訣。〕

嬰孩病源論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無源字,李言少撰。〕

崔氏小兒論一卷通志略,不著名。

嬰孺方十卷孫會撰。

〔侗按:宋誌、嬰孺作嬰孩,不著撰人。〕

療一兒論一卷

〔侗按:通志略有療小兒眼論一卷,疑即此書。〕

小兒五疳二十四候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小兒官氣集三卷

〔侗按:通志略、官氣作宮氣,不著撰人。〕

小兒方術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孩孺明珠變蒸七疳方論一卷

〔侗按:舊本脫疳字,今校增,通志略,朱篆撰,宋誌作朱傳。〕

孩子脈訣論一卷

〔侗按:宋誌無訣字,不著撰人。〕

小兒藥證一卷劉景裕撰。

〔侗按:宋誌、不著撰人。〕

小兒秘錄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仙人水鑒圖訣一卷王超撰。

〔侗按:舊本水鑒訛作冰鑒,今校改,唐誌、鑒作鏡,此避嫌諱,說見前,宋誌亦作仙人水鏡,無圖訣二字,王超作王起誤。〕

保童方一卷

〔侗按:通志略雲,周挺撰,宋誌作姚和眾撰,眾字誤,說見醫書類二。〕

嬰兒雜方五卷

〔侗按:通志略、嬰兒作嬰孩,不著撰人。〕

妝臺寶鑒集三卷

〔侗按:通志略、楊氏撰,宋誌註雲,楊氏南陽公主。〕

發焰錄一卷司空輿撰。

修玉丹粉口訣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服雲母訣一卷

〔侗按:舊本、雲字闕,今校補,宋誌作服雲母粉訣,不著撰人。〕

服火丹砂訣一卷

〔侗按:宋誌、訣下有敘字,不著撰人。

又按:通誌校讎略雲,唐藝文志與崇文總目既以外丹煆法為道家書矣,奈何崇文又於醫書中見服火丹砂通元秘訣數條,大抵爐火與服餌兩種,向來道家與醫家雜出,不獨藝文與崇文雖隋誌亦如此。〕

葛仙翁杏仁煎方一卷葛洪撰。

〔侗按:宋誌,仙翁作仙公。〕

元明粉方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神仙□丹粉方一卷

〔侗按:舊本闕一字,陳詩庭雲,宋誌有神仙雲母丹粉方,不著撰人,疑闕處是雲母二字。〕

吞字帖腫方一卷釋波利譯。

修纂療癰疽要訣一卷喻義撰。

〔侗按:唐誌無修字,通誌作癰疽要訣,無上三字。〕

瘰癧方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徒都子膜子外氣方一卷

〔侗按:通志略、宋誌、並無膜下子字,不著姓名。〕

意醫紀歷一卷吳群撰。

靈方誌一卷孔周南撰。

療黃經三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扁鵲撰。〕

療黃歌一卷蔣淮撰。

相色金妙訣一卷華氏撰

靈奇壁奧三卷

〔侗按:宋誌上標陶隱居三字。〕

審的選要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排玉集三卷邵英俊撰。

〔侗按:唐誌、二卷,下註口齒方三字,通志略亦二卷。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八。〕

卷四[編集]

〇卜筮類

共六十部,計一百一十四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五十六部,一百一十卷。〕

齊人行兵天文龜眼玉鈐經二卷

龜經一卷原釋,無名氏述龜卜之法。(天見一閣鈔本。)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龜經三卷原釋,無名氏亦述龜卜之法。(天見一閣鈔本。)

周易林十八卷焦贛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諸家書目並十六卷,經義考亦作十六卷,雲崇文總目同,誤也。〕

周易杜陵賁卜法一卷

郭璞洞林一卷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作郭璞林,卷同,諸家書目並三卷,通志略、洞林上有周易二字。〕

周易繚繞詞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雲,仙人張晉秘訣,宋誌作張胥撰。〕

周易中備雜機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統骨林一卷

周易六十四卦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指迷照膽訣二卷

〔錫鬯按:舊本膽訛作騰,今校改、通志略、一卷,浦乾虔瓘撰,宋誌三卷,蒲乾貫撰。〕

周易軌限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無周字,軌作晷,亦不著撰人。〕

靈棋經一卷

〔錫鬯按:讀書後誌、二卷,雲東方朔撰,又云張良、劉安,未知孰是。〕

龜經三卷原釋,史蘇撰,(見玉海藝文類。)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錫鬯按:讀書後誌、靈龜經一卷,雲崇文目三卷,通考亦作靈龜經,諸家書目並一卷,陳詩庭曰,宋誌又作五兆龜經。〕

龜經一卷原釋,無名氏述龜兆占五行。(天見一閣鈔本。)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春秋龜策經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龜經髓訣二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無經字。〕

龜經要略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二卷。〕

周易律歷一卷京房撰。

文王版詞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周易經類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周易窮書三卷郭璞撰。

陶隱居林一卷陶宏景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總目同。〕

易鑒三卷無惑子撰。

〔錫鬯按:通志略作易鏡,此避嫌諱,說見前。〕

周易卜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子夏十八章三卷

周易子夏占林一卷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作子夏林占,宋誌無林字。〕

周易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天門子卜法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清易經訣一卷

周易河圖術一卷靈隱子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無周易二字。〕

陶隱居易髓三卷陶宏景撰。

周易通神類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類作歌,無惑先生撰,宋誌亦作歌,王鄯撰。〕

周易探元九卷王守一撰。

〔錫鬯按:宋誌註雲,本十卷。〕

周易三備三卷

〔錫鬯按:唐誌無周字,宋誌註雲,題孔子師徒所述,蓋依托也。〕

管公明隔山照一卷

君平占卦法一卷

〔錫鬯按:君平即嚴君平,舊本君訛作居,今校改。〕

周易靈禎述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禎作真,避仁宗名也,下周易靈禎訣,通志略亦作真。〕

諸家易林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林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作陶宏景撰,然前已有陶隱居林一卷,疑此書非宏景撰也。〕

周易飛伏例二卷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諸家書目並一卷,不著撰人。〕

周易靈禎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飛燕穿關林窮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穿關作轉關,宋誌亦作轉,無窮字,不著撰人。〕

周易鬼靈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象罔元珠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舊本象罔訛作罔象,今校改。〕

卜筮雜占卦一卷

占法易隨三卷

易法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作法易,註雲一作易法。〕

周易通禎釋例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禎作真,一卷,宋誌作貞,無釋例二字,並避仁宗名。〕

周易備要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周易斷卦夢江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六神頌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歷數緯文軌■〈⺮折〉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折〉作算,不著撰人。〕

軌限立成歷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無歷字。〕

□術一卷

〔錫鬯按:舊本闕一字,考通志略有七術一卷,不著撰人,在人倫寶鑒卜式之上,即此書矣。〕

人倫寶鑒卜法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以上原卷三十九。〕

〇天文占書類

共五十一部,計一百九十七卷。

〔錫鬯按:玉海天文類兩引崇文總目並同,今核計實四十七部,一百八十一卷,玉海又云,自荊州劉石甘巫占至乾象新書,今考兩書並在中間,始於乙巳占,終於雲氣□氣,或被後人竄亂也。〕

乙巳占十卷李淳風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十二卷,遂初堂書目作乙巳瑞錄,舊唐誌、千卷,傳寫之訛。〕

古今通占鑒三十卷武密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鑒作鏡唐誌、通志略、並作鏡,書錄解題無鏡子,並避嫌諱刪去耳,說見前。〕

乾坤秘奧七卷李淳風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天文大象賦一卷李播撰。

丹元子步天歌一卷王希明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東觀余論校正崇文總目雲,丹元子步天歌,此但記列星所在並其象數,使人易識耳,非占說也。〕

通元玉鑒頌一卷原釋林仲子撰。(見玉海藝文類。)

〔錫鬯按:通志略作仲林子撰,此疑誤倒。〕

格子圖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有隔子圖一卷,宋誌作元象隔子圖,並不著撰人,當即此書。〕

星經手集二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括星詩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原釋,一名小象賦。(中興書目引,見玉海天文類。)

定風占詩一卷劉啟明撰。

〔錫鬯按:宋誌、三卷。〕

天涯地角經一卷

〔錫鬯按:宋誌地角作海角,註雲,不知作者,李麟註解。〕

占候雲雨賦一卷原釋,劉啟明。(見宋史藝文志。)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雲雨賦一卷,註雲,崇文總目有占候雲雨賦式,即此書也。〕

景祐乾象新舊三十卷楊惟德撰,

〔錫鬯按:讀書後誌、景祐乾象新書三卷,雲崇文目有三十卷,置之天文類。〕

天文錄三十卷祖暅之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錫鬯按:隋誌、宋誌、並祖暅撰,無之字,非也。〕

荊州劉石甘巫占一卷劉意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總目同。〕

天文星經五卷原釋,梁陶宏景校合三垣列宿,中外官三百十九名,各設圖象,著巫鹹甘德石申所記。(中興書目引,見玉海天文類。)

天文占一卷李淳風撰。

大象元文一卷李淳風撰。

〔錫鬯按:宋誌、二卷,不著撰人。〕

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一卷李淳風等撰。

長歷算五星所宿度圖二卷徐昇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長歷作長慶,所下有在字,一卷。〕

開元占經三卷釋悉達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一百十卷,通志略同,註雲,今存三卷,不著撰人,陳詩庭雲,宋誌、四卷,今本一百二十卷,又後人所編也。〕

〔錫鬯按:蕤有長短經十卷,今存九卷,其書乃縱橫家流,此天文篇疑即其中之一,今故從通志略所題。〕

天文總論十二卷康氏(名失)撰。

〔錫鬯按:玉海天文類兩引崇文目並同,宋誌不著姓。〕

靈憲圖三卷原釋仲林子撰。(見玉海天文類。)

征應集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徐彥卿撰,宋誌不著撰人。〕

星書要略六卷徐承嗣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象元機歌三卷原釋,閭邱崇撰。(見玉海天文類。)

〔錫鬯按:宋誌一卷,註雲,本三卷,殘缺,閭邱業撰,通志略又作閭兵崇,並誤。〕

妖瑞星圖一卷宋均撰。

天機立馬占一卷鐘湛然撰。

〔錫鬯按:宋誌、不著撰人。〕

天文錄經要訣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三卷,不著撰人,宋誌註雲,鈔祖暅書。〕

天象圖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象歷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二十八宿分野五星巡應占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入象度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推占龍母探珠詩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青雲玉蓋經一卷

宿曜度分域名錄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域作城,誤。〕

乾象秘訣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妖瑞星雜氣象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通志略下有圖字。〕

祥瑞圖一卷

〔錫鬯按:隋誌、十一卷,不著撰人,又八卷,侯亶撰,舊唐誌、宋誌、並十卷,不著撰人,通志略、一卷,顧野王撰,此書未知孰是。〕

大象垂萬列星圖三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無垂萬二字。〕

太霄論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占風九天元女經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氣象圖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象氣圖。〕

乾象占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占風雲氣候日月星長上下圖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無上下二字。〕

雲氣□氣一卷

〔錫鬯按:此條有闕誤,無本可證。〕

〔又按:通誌校讎略雲,崇文目有風雲氣候書,無日月之書,豈有宋朝而無日月之書乎,編次之時失之矣。〕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

〇歷數類

共四十六部,計二百二十九卷。

〔錫鬯按:玉海藝文類引崇文目同,歷律類引作四十七部,今核計實四十六部,二百五十七卷,咸平儀天曆十六卷史序等撰。〕

渾儀法要十卷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略例一卷

青蘿歷一卷王公佐撰。

〔錫鬯按:書錄解題作青蘿立成歷,今本無卷數,不著撰人。〕

應輪心照三卷蔣權卿撰。

稱心經一卷唐昧撰。

〔錫鬯按:通志略、宋誌、並三卷,讀事後誌亦三卷,不著撰人。〕

難逃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七曜論一卷

建隆應天歷六卷王處訥撰,原釋,以上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錫鬯按:玉海雲,建隆四年王處訥上新定應天歷經一卷,算草一卷,五更中星立成一卷,晨昏立成一卷,崇文目凡六卷。〕

太平乾元歷八卷

〔錫鬯按:通志略、吳昭素等撰,宋誌九卷,苗訓撰。〕

開元大衍曆三十卷釋一行撰。

〔錫鬯按:宋誌歷下有議字,十三卷,書錄解題作唐大衍曆議十卷,唐誌一卷,通志略十二卷。〕

寶應五紀歷經二卷郭獻之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無經字,四十卷,宋誌上有唐字,無經字,三卷。〕

建中貞元歷一卷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通志略、並二十八卷,不著撰人。〕

長慶宣明歷三十四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歷上有大字二卷。〕

長慶宣明歷要略一卷唐誌、通志略、並不著撰人。

宣明歷捷超例要略一卷

〔錫鬯按:唐誌、通志略、捷超並作超捷,不著撰人。〕

景福崇元歷四十一卷邊岡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誌、通志略、並四十卷,宋誌上有唐字十三卷。〕

天福調元歷二十卷馬重績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上有晉字二十三卷。〕

廣順明元歷一卷王處訥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誌上有周字。〕

顯德欽天歷十五卷王樸撰。

〔錫鬯按:宋誌上有周字。〕

武成永昌歷三卷胡秀林撰。

〔錫鬯按:宋誌上有蜀字,不著撰人。〕

正象歷經一卷胡秀林撰。

保大齊正歷十九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上有唐字三卷。〕

大衍通元鑒新歷三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大衍曆三卷。〕

萬分歷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新作歷經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大唐長歷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應寶歷經二卷

枝元長歷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通志略作拔長元歷,誤。〕

都利聿斯經二卷釋璩公譯。

〔錫鬯按:宋誌一卷,通志略註雲,本梵書,五卷。〕

都利聿斯訣一卷安脩睦撰,關子明註。

〔錫鬯按:通志略訣上有歌字。〕

新修聿斯四門經一卷陳輔修撰。

〔錫鬯按:宋誌、此書兩見,並不著撰人。〕

文殊菩薩所說宿曜經一卷釋不空譯。

曹公小歷一卷曹士蒍撰。

〔錫鬯按:通誌作曹蒍誤。〕

七曜符天人元歷三卷曹士蒍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聿斯鈔略旨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七曜符天歷一卷曹士蒍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舊本符天訛作伏天,今校改,宋誌、二卷,陳詩庭曰,困學紀聞雲,七曜符天歷,一雲合元萬分歷。〕

青玉鑒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青霄作清霄,鮑钅亥撰,宋誌、二卷,不著撰人。〕

符天行宮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氣神經三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符天九曜通元立成法二卷章浦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七曜氣神歷五卷

氣神鈐歷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氣神隨日用局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書撰人。

占課禽伯情性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七曜氣神歌訣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莊守德撰,又一部不著撰人。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一。〕

〇五行類上

共四十二部,計五百四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五百一卷。〕

樵子正行誌五卷濮陽夏撰。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陽夏撰宋,誌樵子作蕉,子濮陽復撰,並傳寫脫誤。〕

三鑒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月令圖一卷劉先之撰。

四民福祿論三卷李淳風撰。

〔錫鬯按:宋誌、二卷。〕

年鑒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陰陽二宅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淮南王見機八宅經一卷

陰陽二宅圖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廣聖歷一卷苗銳撰。

〔錫鬯按:宋誌上有新刪定三字,三卷。〕

壇經一卷趙同珍撰。

〔錫鬯按:隋誌、四等撰。〕

乾坤寶典四百十七卷史序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廣古今五行記三十卷竇惟鋈撰。

蓬瀛書三卷黎幹撰。

〔錫鬯按:宋誌書作經,不著撰人。〕

含文嘉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此書疑即禮緯含文嘉也。〕

黃帝朔書一卷原釋,托師曠東方朔太公撰。(見玉海天文類。)

〔錫鬯按:舊本朔字闕,今據玉海所引校補。〕

黃帝四敘堪輿經一卷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及諸家書目,並無經字,惟宋誌兩見,俱作黃帝四敘經,舊唐誌、通志略、並二卷,隋誌亦二卷,輿作余。〕

太史堪輿一卷

太史堪輿歷一卷殷紹撰。

〔錫鬯按:宋誌作商紹,避諱,說見前。〕

黃石公備氣三元神龜經一卷

〔錫鬯按:宋誌無神龜二字,二卷。〕

五符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上象陰陽星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天上九星修造吉凶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陰陽二宅心鑒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有王宅二宅心鑒三卷,疑即此書傳寫之訛。〕

陰陽實錄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勝金歷要訣一卷釋德濟撰。

陰陽二宅相占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濟家備急廣要錄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舊本脫卷數,今據諸家書目校補。〕

龍記聖異歷一卷李遠撰。

〔錫鬯按:唐誌、宋誌,龍記並作龍紀。〕

天寶歷一卷陳恭釗撰。

〔錫鬯按:宋誌歷下有註測二字,不著撰人。〕

廣濟陰陽百忌歷一卷呂才撰。

〔錫鬯按:書錄解題、通考、並二卷,宋誌無陰陽二字,亦二卷。〕

唐七聖歷一卷賈耽撰。

〔錫鬯按:宋誌、不著撰人。〕

五行家國通用圖錄一卷珞琭子撰。

〔錫鬯按:舊本脫國字,今校增,通志略錄作歷。〕

明時聰要歷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杜崇龜撰,宋誌、不著撰人。〕

師曠擇日法一卷

橫推歷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選日撰要歷四卷

〔錫鬯按:宋誌、擇要作樞要,不著撰人。〕

選日陰陽目鑒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宋誌、目並作月,不著撰人。〕

白虎通五經訣一卷鬼谷子撰。

〔錫鬯按:宋誌作白虎五通經訣。〕

婚書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通誌校讎略雲,婚書極多,崇文止有一卷而已。〕

西天陰府紫微七政論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論上有經字,宋誌同,陰府作陰符,並不著撰人。〕

怪書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郯子占烏經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烏作烏。〕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二。〕

〇五行類中

共七十三部,一百八十五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七十二部,一百七十七卷。〕

太乙金鑒式經十卷王希明撰。

〔錫鬯按:諸家書目及今本鑒並作境,此避嫌諱,說見前。〕

太乙飛烏十精歷一卷

〔錫鬯按:宋志略作太乙十精飛烏歷,宋誌烏亦作鳥,並不著撰人。〕

太乙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乙秘歌一卷道士廣夷撰。

三元經一卷李淳風撰。

〔錫鬯按:宋誌、不著撰人,又三卷亦同,今從唐誌。〕

元中祛惑遁甲經三卷劉烜撰。

〔錫鬯按:舊本脫元字,今校補。〕

遁甲十八局一卷釋一行撰。

〔錫鬯按:舊唐書一行姓張氏,先名遂,通志略、題唐一行撰,以唐為姓,誤矣。〕

陰陽三遁萬一訣四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遁甲搜元經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三元遁甲一卷

〔錫鬯按:許昉、劉毗、杜仲並有三元遁甲六卷,舊唐誌、唐誌、並有葛洪三元遁甲圖三卷,宋誌有三元遁甲經一卷,此書未知孰是。〕

遁甲符寶萬歲經國歷一卷司馬驤與其弟裕撰。

〔錫鬯按:宋誌、國作圖。〕

遁甲專征賦一卷員卓撰。

〔錫鬯按:宋誌、不著撰人。〕

遁甲玉女返閔局法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無法字。〕

金匱經三卷曹士蒍撰。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樞靈轄十卷樂產撰。

〔錫鬯按:宋誌靈轄下有經字,又重出一部作陳樂產撰,誤。〕

六壬瓶記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玉帳經一卷

〔錫鬯按:唐誌李靖撰,又一部不著撰人,宋誌兩見,並不著。〕

六壬鈐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秘寶翠羽歌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秘寶作秘賓,僧令岑撰,宋誌、不著撰人。〕

六壬心鑒歌三卷徐道符撰。

玉關歌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景祐遁甲符應經三卷原釋楊惟德奉詔撰。(見玉海天文類。)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書錄解題符應上有玉函二字,二卷。〕

景祐六壬神定經十卷原釋,楊惟德奉詔撰。(見玉海天文類。)

太乙佐秘珠五卷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太乙元鑒五卷李淳風撰。

〔錫鬯按:通志略、三卷,宋誌、十卷,不著撰人。〕

天寶太乙靈應式記五卷馬先撰。

〔錫鬯按:宋誌記作經,註雲,一作記,一作紀。〕

太乙樞會賦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無太乙二字。〕

太乙時紀陰陽二遁立成歷二卷胡萬頃撰。

日遊太乙五子元出軍勝負七十二局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新修中樞秘頌太乙明鑒五卷劉啟明撰。

太乙細行草二卷

〔錫鬯按:宋誌、一卷,不著撰人。〕

太乙雜集算草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算作筆。〕

太乙集十卷杜惟韓撰。

太乙新鑒一卷青溪子撰。

〔錫鬯按:宋誌三卷,不著撰人,陳詩庭雲,通志略新鑒作雜鑒。〕

陰陽二遁太乙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乙時記鈐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宋誌,記並作計,不著撰人。〕

太乙遁甲萬勝時定主客立成訣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舊本立成訛作生成,今校改。〕

十神太乙巡遊分野立成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立成下有歷字。〕

太乙陰陽二遁立成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立成下有歷字。〕

新修時遊太乙立成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作康洙敘,無新修二字。〕

太乙陽九百六經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太乙歌五卷原釋,不著名氏,以太乙雜術。(見天一閣鈔本。)

新修太乙青虎甲寅極一卷王處訥撰。

〔錫鬯按:宋誌無新修二字。〕

太乙神樞長歷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新修九宮一卷

三元飛化九宮法一卷

甲子太極導經一卷

遁甲元樞二卷馮繼明撰。

天乙遁甲陰局鈐圖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通志略陰下有陽字。〕

天乙遁甲兵機舉要歌一卷楊渭撰。

〔錫鬯按:宋誌、舉要歌作要訣二卷,不著撰人。〕

元女遁甲秘訣一卷

連珠明鑒式經十卷李鼎祚撰。

〔錫鬯按:通志略、鑒作鏡,此避嫌諱,說見前。〕

絳囊經一卷馬融撰。

〔錫鬯按:融唐居士,非漢馬融也,宋誌作雄誤。〕

六壬軍鑒式三卷胡萬頃撰。

元女青華經三卷

推人鈞元法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鈞元作鉤元,不著撰人。〕

三式參合立就歷三卷

六壬括明林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三傳四課鈐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六壬錄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六卷,不著撰人。〕

六壬元鑒一卷余琇撰。

五真降符六壬神武經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神武作神式,不著撰人。

六壬明鑒連珠歌一卷釋一行撰。

〔錫鬯按:唐誌、鑒作鏡,宋誌、無六壬二字,不著撰人,通志略作唐一行撰,誤,說見前。〕

六壬大玉帳歌十卷李筌撰。

〔錫鬯按:唐誌大作太,宋誌無上三字。〕

明鑒連珠起釋卦門課例法一卷

六壬六十四卦名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六壬軍帳賦一卷劉啟明撰。

〔錫鬯按:宋誌、不著撰人。〕

六壬戰勝歌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六壬啟蒙纂要一卷徐琬撰。

六壬詩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景祐太乙福應集要十卷楊惟德撰。

景祐三式目錄一卷原釋,楊惟德奉詔撰。(見玉海天文類。)

〔錫鬯按:以上原卷四十三。〕

〇五行類下

共五十部,計一百四十九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五十二部,一百六十卷。〕

葬範三卷孫季邕撰。

〔錫鬯按:宋誌、五卷,季邕作李邕,誤。〕

六壬鑒經三卷

〔錫鬯按:唐誌有僧一行六壬髓經三卷,疑即此。〕

竹論經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論作輪,一卷,不著撰人。〕

穆護詞一卷李燕撰。

五命洛碌賦一卷

〔錫鬯按:宋誌作珞琭子賦,註雲,不知姓名,李企註,又有珞琭子三命消息賦一卷,讀書後誌作三命賦,今本珞琭子賦二卷,徐子平註。〕

人倫龜鑒三卷孫知古撰。

麻子經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三卷,不著撰人。〕

肉眼通神論三卷唐舉撰。

月波洞中記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李耳撰,宋誌,不著撰人,讀書後誌雲,敘稱唐任逍遙得之於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凡九篇,相形術也,崇文目置之五行類,今本二卷。〕

元靈子相法一卷

柳隨風占氣色歌一卷

〔錫鬯按:宋誌作柳陰風,註雲,陰一作隨。〕

一十七家集眾相書一卷

〔錫鬯按:通誌無一眾二字,宋誌無一字,並不著撰人。〕

六神相押字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無六神二字,張元達撰。〕

相笏經一卷原釋,陳混掌撰。(見天一閣鈔本。)

占燈經一卷李淳風撰。

〔錫鬯按:讀書後誌雲,占燈法一卷,崇文總目亦有之。〕

淮南子術一卷

〔錫鬯按:舊唐誌、唐誌、並作淮南王萬畢術一卷,劉安撰。〕

乾坤寶典葬書三十卷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大唐地理政經十卷呂才撰。

〔錫鬯按:通志略無政字。〕

五行地理經十五卷釋一行撰。

〔錫鬯按:宋誌無五行二字,十二卷。〕

地理六壬六甲八仙經八卷

〔錫鬯按:宋誌仙作山,不著撰人。〕

地理三寶經九卷通志略五行作五音,不著撰人。

五婚合諸家風水地理一卷

推葬呼歷一卷

五行山罔訣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昭幽記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周易枯骨經一卷

周易括地林一卷郭璞撰。

金婁地鑒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作金婁地鏡,不著撰人,此避嫌諱作鑒,說見前,下地鑒同。〕

地鑒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老子地鑒訣秘術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作孝子地鏡秘術,不著撰人。〕

三命訣三卷孟遇撰。

孝平三命訣一卷孟遇撰。

〔錫鬯按:通志略、考平作考評。〕

人元秘術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秘術作秘樞,劉啟明撰,宋誌作秘樞經,不著撰人。〕

三命通元論三卷李申撰。

推計命錄厄運詩一百首一卷楊龍光撰。

〔錫鬯按:唐誌、通志略、並無一百首三字。〕

推太歲行年吉凶厄一卷王叔政撰。

五行九中歌一卷李燕撰。

三命大行年人局韜鈐三卷李吉甫撰。

司馬先生三十六禽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風後三命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舊本後訛作石,今校改,宋誌,三卷。〕

洪範碎金訓字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行年五鬼轉運九宮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轉運作運轉,亦不著撰人。〕

新集祿命書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祿命人元經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相書七卷

〔錫鬯按:唐誌、袁天綱撰,宋誌、不著撰人。〕

孤布子卿相法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孤作姑,不著撰人。〕

顯光師相法一卷

〔錫鬯按:舊本顯光訛作顯先,卷數亦未著,今據諸家書目校補,宋誌雲,郭峴述。〕

相錄歌一卷

〔錫鬯按:宋誌、二卷,不著撰人。〕

占氣色要訣圖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袁天綱要訣三卷

黃帝神光經一卷

相笏經三卷原釋,無名氏。(見天一閣鈔本。)

蘿書四卷盧重元撰。

〔錫鬯按:通志略作占夢書,陳詩庭雲,唐誌、宋誌、並與此同,宋誌又有陳襄校定夢書四卷。〕

夢儒一卷柳璨撰。

〔錫鬯按:通誌校讎略雲,軌革一家,其來舊矣,世有其書,唐誌、崇文目、並無,四庫始收入五行類。〕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四。〕

〇道書類一

共五十五部,計一百四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九十五卷。〕

太上黃庭內景玉經一卷

〔錫鬯按:東觀余論校正崇文總目雲黃庭經,此特梁邱子註爾。〕

黃庭外景經一卷原釋,記天皇氏至帝嚳受道得仙事。(見文獻通考。)

黃庭外景玉經訣一卷

太元真一本際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天真皇人九仙經一卷

元都津編八卷

老君家令一卷

赤松子誡一卷陳摶撰。

大道感應論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幽傳福壽論一卷

〔錫鬯按:唐誌、孫思邈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元金闕三洞八景陰陽仙班朝會圖五卷

洞奉道科誡二卷金明七真人撰。

〔錫鬯按:宋誌、三卷。〕

元都九章明科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醮人神法一卷

告元圖一卷王敬若等撰。

〔錫鬯按:舊本圖訛作圃,今校改。〕

五等朝儀一卷原釋,張萬福撰,不詳何代人。(見東觀余論。)

〔錫鬯按:黃長睿校正崇文總目雲,張萬福,唐人,有傳。〕

修黃箓齋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安鎮城邑宮闕儀一卷杜光庭撰。

醮靈官位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黃簫齋壇真文玉訣儀一卷杜光庭撰,

天經醮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醮南辰北斗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醮文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醮章奏儀十八卷杜光庭撰。

道門常朝禮懺文一卷

入靜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新修旨要三卷宋同微撰。

靈寶步虛詞一卷陸修靜撰。

太上靈寶度人消災禮懺文一卷

天黃內文一卷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天隱語洞章玉訣一卷

天真皇人經一卷通誌路、不著撰人。

天尊禁戒妙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回元九道飛行羽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老君枕中保生秘密經一卷鄭元一註。

太上洞元靈寶部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新歌註道德經一卷

九域經六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黃素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洞元靈寶謁真序一卷

上清青要紫書金根眾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一切道書音義敘一卷史崇等撰。

無上秘要一卷

〔錫鬯按:舊唐誌、唐誌、並七十二卷,通考、九十五卷,此作一卷,蓋不全本也。〕

真壇刊誤論一卷

三真旨要玉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二十八宿下降真刑圖一卷

〔錫鬯按:刑當作形。〕

太上洞靈寶長府之府九幽玉匱明貞科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元始靈寶五帝醮祭召真玉訣一卷

上清太上元錄一卷

三洞□□儀一卷

〔錫鬯按:舊本此條闕二字,無本可證。〕

許真君修九幽立成儀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亦名旌陽遺教。〕

洞元靈官五嶽名山朝經一卷司馬承禎撰。

〔錫鬯按:唐誌靈官作靈寶,朝下有儀字。〕

步虛洞章一卷原釋,陸修靜撰,不詳何代人。(見東觀余論。)

〔錫鬯按:黃長睿校正崇文總目雲,修靜,東晉道士,隱廬山。〕

昇元洞虛章一卷

評刊誤論三卷商回撰。

〔錫鬯按:以上原卷四十五。〕

〇道書類二

共五十部,計二百八十六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四十八部,三百八十卷。〕

真誥十卷陶宏景撰。

登真隱訣六十卷陶宏景撰。

〔錫鬯按:唐誌、通考、並二十五卷,宋誌、三十五卷。〕

上清握中訣三卷

〔錫鬯按:舊本脫握字,今據諸家書目校增。〕

仙傳拾遺四十卷杜光庭撰。

長生坐隅障五卷

〔錫鬯按:通志略、古說撰,宋誌作保聖長生纂要坐隅障五卷,吳克撰。〕

老子指歸十三卷嚴遵註。

〔錫鬯按:通志略,十一卷。〕

神仙可學論一卷吳筠撰。

〔錫鬯按:吳筠塘道士,所著道書甚多,唐誌並作吳均,疑誤。〕

坐忘論二卷司馬承禎撰。

〔錫鬯按:唐誌、書錄解題、並一卷,宋誌亦一卷,司馬子微撰,即承禎也,避諱,故稱字,說見前。〕

真綱論一卷吳筠撰。

明真辨偽論一卷吳筠撰。

凈土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元珠龜鑒三卷黃仲山撰。

〔錫鬯按:宋誌鑒作鏡,此避嫌諱,說見前。〕

心目論一卷吳筠撰。

道體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修行旨要三卷

元綱論一卷

〔錫鬯按:東觀余論校正崇文總目雲,此前已有所謂真綱論即此,蓋避聖祖名,陳詩庭雲,諸家書目並三卷,讀書附誌、宋誌、無論字。〕

復淳化論一卷吳筠撰。

輔正除非論一卷吳筠撰。

〔錫鬯按:唐誌、通志略、除非並作除邪。〕

優劣論一卷吳筠撰。

〔錫鬯按:唐誌上有道釋二字。〕

辨方正感論一卷吳筠撰。

靈臺秘寶符書一卷賢子通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玉清秘錄二十卷沖隱子撰。

十三虛無經一卷

五公子問虛無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演正一炁化圖二卷段思貴撰。

〔錫鬯按:舊本炁訛作無,今校改,唐誌三卷。〕

長生正義元門二十八卷

〔錫鬯按:通誌、元門下有大論二字,三十八卷,不著撰人。〕

三教解粉論十五卷孫夷中撰。

三洞瓊綱三卷張仙庭撰。

總仙記一百三十卷樂史撰。

〔錫鬯按:宋誌作總仙秘錄。〕

襲古書三卷萬朝撰。

靈信經旨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葛仙翁敘一卷原釋,葛洪。(見東觀余論。)

〔錫鬯按:黃長睿校正崇文總目,仙翁作仙公,雲此恐是葛元龍虎篇一卷孫思邈撰,周希彭孺登註。〕

大道清曠論一卷王承祐撰。

重真記一卷藍敏撰。

元真子三卷張誌和撰。

〔錫鬯按:舊本真訛作貞。〕

道生旨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谷神子撰,或作裴鉶。〕

左慈真人助相規戒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異書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道士元真子撰,疑非張誌和也。〕

大道形神論一卷元黃子撰。

正一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莊子通真論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賈參寥撰,宋誌、張烜撰。〕

保真養生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契真刊謬論一卷吳筠撰。

辨疑論一卷施肩吾撰。

靈寶修真論一卷林道綱撰。

元中子三卷林登暉撰。

嶽瀆福地圖一卷

〔錫鬯按:以上原卷四十六。〕

〇道書類三

共五十八部,計八十一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五十九部,八十二卷。〕

靈寶內觀經一卷

紫陽金碧經三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舊本金碧訛作論碧,今校改,讀書誌二卷雲,崇文目有三卷,今逸其一,宋誌一卷。〕

中黃經一卷

五廚經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尹愔註。〕

鳳露仙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攝生經一卷郭霽撰。

六氣道引圖一卷

四氣攝生圖一卷劉鼎撰。

孫思邈氣訣一卷

煙蘿子服內元氣訣一卷康仲熊撰。

〔錫鬯按:後又有服內元氣訣一卷,唐誌、通志略、亦並作康仲熊撰,疑即此書重出也。〕

養生服氣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調元氣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調三元氣訣一卷李真人撰。

中山玉櫃神氣訣一卷張道陵撰。

太上真君告王母服氣胎息令氣通訣一卷。

康真人氣訣一卷康仲熊撰。

老子五禽六氣訣六卷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華陀撰。〕

太上老君中黃妙經一卷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太上通元真經三卷

大洞真經一卷

黃元經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涓子傳,李遵疏,疑即劉涓子也。〕

天皇經一卷赤松子撰。

三一帝君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房內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保神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保聖長生經三卷

靈陽經一卷通志略、不善撰人。

養生適元經一卷

神仙服食五牙炁真經一卷

養生經一卷陶宏景撰。

胎息定觀經一卷達摩撰。

定觀經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長生攝養仙經一卷

黃庭五臟圖一卷

老子黃庭內視圖一卷

黃庭內景圖一卷

〔錫鬯按:唐誌、通志略、並作胡愔撰,考醫書類三有黃庭內景五臟六腑圖一卷,亦胡愔所著,或是一書。〕

黃庭外景圖一卷胡愔撰。

李老君道德經存想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黃庭經訣一卷

五帝雜修行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貞一子保秘訣一卷

黃庭五臟道引圖一卷

三洞上清貞元子集錄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司馬承祥修生養氣訣一卷

〔錫鬯按:舊本脫氣字,今據唐誌校增,司馬承祥即承禎也,此避仁宗嫌名。〕

證道胎息服氣絕粒長生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張果氣訣一卷

太和貞氣訣一卷河上公撰。

服內元氣訣一卷康仲熊撰。

太元先生炁訣一卷

〔錫鬯按:唐誌、太元作太氣,註雲,失名,大歷中遇羅浮王公傳氣術。〕

內指通真訣三卷

氣經新舊服法三卷康仲熊撰。

沈真人服氣長生秘訣八卷

〔錫鬯按:通志略六卷,不著名。〕

修養氣經一卷

黃老咽氣經一卷

服氣口訣一卷樊宗師撰。

真誥銘一卷

服氣經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抱一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調氣養生錄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以上原卷四十七。〕

〇道書類四

共八十三部,計九十八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七十九部,九十七卷。〕

神氣養形論一卷

胎息訣一卷原釋,無名氏述五臟容受之數圖。(見天一閣鈐本。)

胎息訣一卷原釋,無名氏集諸家存神之法。(見天一閣鈔本。)

達摩胎息訣一卷

〔錫鬯按:唐誌上有菩提二字。〕

金液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養生要錄一卷孫思邈撰。

新修攝生秘旨一卷逍遙子撰。

攝生月令一卷姚稱撰。

〔錫鬯按:宋誌、月令下有圖字。〕

形神可固論一卷吳筠撰。

〔錫鬯按:舊本固訛作因,今校改。〕

頤神論一卷李審撰。

〔錫鬯按:宋誌、二卷。〕

停廚丸方一卷

谷神賦一卷趙大信撰。

谷神妙訣三卷

服餌仙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茅君靜中吟一卷

〔錫鬯按:宋誌、茅君作矛真君。〕

孫思邈枕中記一卷

〔錫鬯按:唐誌作枕中素書。

按:摩要法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九真中經二卷

善生集略一卷

內貞通明歌一卷煙蘿子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大道存神五臟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氣養形論秘訣一卷

九貞秘訣一卷

修真延秘集一卷

無上元道絕粒訣一卷

玉皇聖胎神用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胎息指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真元胎息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天帝青童大君傳一卷

修真胎息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胎息元妙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修真府元洞幽訣一卷

黃帝玉房秘訣一卷

黃帝玉櫃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密受三一訣一卷

元珠新鑒詩一卷

參同契心鑒一卷鄭遠之撰。

〔錫鬯按:舊本闕契字,今據宋誌校補。〕

修真延秘集三卷楊文人撰。

煙蘿子內真通元訣一卷

〔錫鬯按:舊本通元訛作通方,今校改,宋誌訣作歌。〕

內真妙用訣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三卷,不著撰人。〕

王真人陰丹訣一卷王長生撰。

大道形神論一卷

〔錫鬯按:此書與道書類二重出。〕

金液中還秘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陰丹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真人□時修真神丹歌一卷

〔錫鬯按:舊本此條闕一字,無本可證。〕

出生入死法一卷

胎息精微論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逍遙秘訣一卷

胎息訣六卷原釋,不著名氏,集諸家胎息之法。(見天一閣鈔本。)

元珠歌一卷

攝生纂要錄一卷

了一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乙真人固命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薛君口訣一卷陳少微撰。

長生秘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秘訣三論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易元子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道樞一卷

〔錫鬯按:書錄解題、曾慥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保生纂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著生論一卷吳筠撰。

陰真君五精論一卷

養生延命錄一卷陶宏景撰。

〔錫鬯按:宋誌養生作養性,二卷。〕

四氣攝生錄一卷

攝生錄三卷唐亮福撰。

攝生纂錄一卷王仲邱撰。

養生自慎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大道靜神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傳命寶銘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攝生服食禁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遵成壁忌訣一卷

修行要訣一卷李審真撰。

至言二卷範修然撰。

谷神記一卷

指元篇一卷

混俗頤生錄二卷劉詞撰。

〔錫鬯按:舊本俗訛作谷,今校改,宋誌、一卷。〕

轅轅黃帝導引法一卷

羅浮山石壁記一卷太乙仙師撰。

繕生養性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老子心鑒一卷崔少元撰,王守愚註。

〔錫鬯按:通志略鑒作鏡,此避嫌諱,說見前。〕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八。〕

〇道書類五

共五十八部,計八十四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八十六卷。〕

陰符大丹經一卷驪山老母註。

陰符經元義一卷張魯撰。

玉清內書二卷

老君八純元鼎經一卷

三皇經三卷陰長生撰。

〔錫鬯按:宋誌一卷。〕

五金髓經一卷

日月混元經一卷玄元先生撰。

太丹九轉歌訣一卷

陳詩庭雲,宋誌元訣字,不著撰人。

龍虎上經金碧潛通訣三卷

參同契合金丹行狀十六變通真訣一卷

金液丹秘訣一卷羅浮真人撰。

金木萬靈訣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剛子丹訣一卷原釋,張道陵撰。(見天一閣鈔本。)

元君肘後方三卷

蓬壺集三卷陶植撰。

大丹歌一卷通元子撰。

七返靈砂歌一卷魏伯陽撰,黃君註。

日月元樞一卷劉知古撰。

青霞子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一卷

太乙真人五行重元論一卷

參同契太易誌圖三卷原釋,張處撰。(見郡齋讀書後誌。)

〔錫鬯按:讀書後誌雲,參同契太易圖一卷,不題撰人,按崇文總目雲,張處撰,而李獻臣以為天老神君撰,靈常子張處敘,亦名至藥丹訣,未知孰是,考通志略作一卷,宋誌無誌字,亦一卷。〕

太丹黃帝陰符經一卷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十卷

〔錫鬯按:通志略、二十卷。〕

太上真君石室秘訣服食還丹驗法一卷常田子撰。

龍虎上經金丹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還丹金術黃老經一卷陶直撰。

九洞練真寶經修服丹砂妙訣一卷陳少微撰。

〔錫鬯按:通志略、九洞作大洞。〕

太清石壁記三卷蘇元明撰。

〔錫鬯按:通志略一卷。〕

陰陽統略周易參同契三卷徐從事撰。

參同契太易誌圖一卷原釋,重元子註。(見天一閣鈔本。)

〔錫鬯按:玉海雲,崇文總目有參同契太易誌圖一卷。〕

參同契太易二十四氣煉修大丹圖一卷

太易丹書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參同契太易丹書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太易陰陽備訣手鑒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丹華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丹洞煉真寶經一卷陳少微撰。

五相類一卷

大丹記一卷魏伯陽撰。

指黃芽成大還丹歌三十首一卷

中還丹糝制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虎元君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還金丹訣三卷

土兌訣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龍虎丹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侯道華撰,宋誌、王元正撰。〕

五金龍虎歌一卷葛洪撰。

龍虎大丹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爐鼎要妙粉圖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靈妙聖石玉露丹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剛子丹訣一卷原釋,不著名氏。(見天一閣鈔本。)

五金龍虎歌一卷

大還丹金虎白龍論一卷還陽子撰

秦鑒語一卷守真子撰。

草衣子還丹契秘圖一卷

還金篇一卷

〔錫鬯按:唐誌、通志略、宋誌、並海蟾子元英撰。〕

點假驗真一卷楊無名撰。

金丹賦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張果進服丹砂訣一卷

〔錫鬯按:以上原卷四十九。〕

〇道書類六

共五十五部,計七十九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五十四部,七十五卷。〕

燒煉秘訣一卷孫思邈撰。

誦求五行圖一卷

狐剛子粉圖四卷

〔錫鬯按:舊本狐剛訛作孤剛,今校改,宋誌圖作圃,五卷,誤也。〕

龍虎亂日篇一卷孫思邈撰。

龍虎大還丹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陶真人金丹訣一卷陶宏景撰。

懸解錄一卷

龍虎通元訣一卷孫思邈撰。

中元論一卷李延章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神仙金汋經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元君傳道傳心訣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傳道作付道。〕

道術旨歸望江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石相數篇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液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證太丹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陰君金木火丹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密付金丹大還丹口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修丹砂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葛仙翁歌訣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仙翁作仙公,陳詩庭雲,前道書二,葛仙翁敘,原釋作葛洪,通志略亦同,東觀余論以為葛元此仙翁當是一人。〕

龍虎丹訣一卷魏伯陽撰。

龍虎丹訣別名一卷

靈砂受氣用藥訣一卷崔元真撰。

金陵子龍虎還丹訣二卷

〔錫鬯按:通志略四卷,不著名氏。〕

通幽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雜丹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李真人還丹歌一卷

金精石液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諸家丹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上清真秘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註金丹訣一卷陰長生撰。

還金丹訣三卷陶植撰,朱辭註。

金丹真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液丹秘訣一卷

〔錫鬯按:此書與道書五重出。〕

金液指掌論一卷蘇元素撰。

得一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道術藥經略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大藥秘盟了義口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五經雜訣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王君立制丹砂訣一卷

茅魏真人詩一卷

大丹至論一卷嚴靜撰。

修真歷驗鈔並圖一卷羅子一撰。

九轉真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羅公遠記一卷

真儀總鑒三卷真夷子撰。

大丹龜鑒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麻姑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白山十煉聖石神妙經二十一轉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朝煉大丹感應頌一卷李林甫撰。

〔錫鬯按:此書專記開元中道士孫太沖煉神丹事。〕

神丹經訣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水萬靈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錫鬯按:道書類五有金木萬靈訣一卷,或即此書重出。〕

魏伯陽感應訣一卷

明真證道論一卷張龜撰。

龍虎還丹通元要訣二卷蘇元明撰。

〔錫鬯按:以上原卷五十。〕

〇道書類七

共五十一部,計八十一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五十六部。〕

青霞子寶藏論一卷蘇元明撰。

〔錫鬯按:通志略三卷。〕

金石靈臺記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張素居撰。〕

蓬萊山東西竈還丹經一卷魏伯陽撰。

巨勝歌一卷

太上靈寶芝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芝草圖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丹房鑒源三卷

〔錫鬯按:此書與醫書類二重出。〕

藥枕方一卷

峨嵋山神異記三卷張道陵撰。

仙芽根方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有仙茅根方一卷,不著撰人,疑即此書。〕

四家要訣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陶真人金丹訣三卷

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一卷蘇元明撰。

〔錫鬯按:書錄解題、通考、並題羅浮山蘇真人撰,宋誌作青霞子,即元明也。〕

真元妙道經一卷

修身歷驗一卷

服龍虎丹訣一卷

還元丹論一卷李元光撰。

金液丹訣一卷

金碧要旨一卷劉演撰。

元珠歌逍遙歌內指黃芽歌一卷

金液神丹經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液神氣經十卷

〔錫鬯按:此書稱混元皇帝撰。〕

金華玉女經一卷

金石真宰通微論一卷

金液還丹龍虎歌一卷

水簾洞大還丹賦一卷

道書口訣秘法一卷

還陽先生黃芽傳一卷

金卷三魂法一卷

太清論食硫黃經一卷

金石還丹術一卷

學道神仙藥方一卷

雲母論二卷崔元真撰。

服雲母粉療患方一卷

蓬萊山草藥還丹訣一卷

太清真人煉雲母訣二卷孫思邈撰。

靈寶神仙玉芝瑞草,圖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芝草黃精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靈寶服食五芝晶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延壽靈芝瑞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白雲仙人靈草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石藥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得道靈藥經一卷張道陵撰。

太清諸石變化神方集要一卷

太清經藥方一卷

仙翁煉石經一卷

伏藥經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石藥爾雅一卷梅彪撰。

養生神仙方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洞靈仙方一卷梁邱子撰。

黑髮酒方一卷葛洪撰。

煉三十六水石法一卷

達靈經一卷陶宏景撰。

菊潭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小黃消丹應候訣一卷

九室指元篇一卷

〔錫鬯按:以上原卷五十一。〕

〇道書類八

共五十五部,計八十五卷。

〔錫鬯按:今核計寶四十九部。〕

天蓬神咒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五嶽真形圖文一卷葛洪撰。

太神左仙翁說法符經一卷

太上靈寶護身符錄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孫真人長生延壽經一卷

北帝神咒經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北帝靈文三卷葉靜能撰。

〔錫鬯按:唐誌上有太上二字。〕

延壽亦書一卷裴煜撰。

〔錫鬯按:宋誌作裴鉉,陳詩庭曰,唐誌、通志略、並作煜撰,宋誌鉉字,傳寫之訛。〕

九微心戒一卷楊士復撰。

〔錫鬯按:唐誌、九微作九征。〕

太上靈寶洞元大道無極自然真一五稱符經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三五思神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洞真飛行羽經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嘯旨一卷玉川子撰。

問天老歷十卷

〔錫鬯按:宋誌、問作門,赤松子撰。〕

墨子枕中記二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錫鬯按:通考、宋誌、並上有太上二字。〕

女青神律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老子六甲秘符妙錄一卷

修六丁八史用事糾法一卷

〔錫鬯按:自此以下至習仙經契符錄共十二部,通志略,並不著撰人。〕

六丁通應玉女真錄手訣一卷

九天元女六甲將軍手訣一卷

祭六丁神法一卷

太清起草一卷

靈飛六甲左右內名玉符一卷

太上北帝天蓬壇場印圖一卷

太上洞元靈寶元始五方赤書自然真文經一卷

靈寶五嶽真形圖一卷

黃帝八卦真形圖一卷

八卦仙人秘訣一卷

太上習仙經契符錄一卷

太上北帝靈文一卷葉靜能撰。

〔錫鬯按:前已有北帝靈文,唐誌亦有太上二字,與此同,疑此書重出,惟彼作三卷異爾。〕

金書玉券一卷任法知撰。

太上洞元靈寶投簡符文要訣一卷

太清洞真紫蘭北壁真文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禳解災厄吉兆玉箓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禳解災厄作禳災解厄。〕

太上玉真章訣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北帝三備經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靈寶吞服真文玉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天乙太乙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行藏記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罔象成名圖一卷張果撰。

三屍經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天老神光經一卷蔡登撰

太上北帝治病道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高上紫虛法箓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北帝元樞內章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上清洞真瓊宮五帝靈飛六甲內文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泰乾秘要三卷李淳風撰。

〔錫鬯按:玉海雲,李淳風註泰乾秘要三卷,崇文目道書類。〕

青霞子神仙金銀論一卷蘇元明撰。

山棲要錄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守庚申服藥法一卷楊遇撰。

掌訣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三五禁氣步岡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靈寶飛行三界妙經一卷

太上靈書三魂七魄經一卷

〔錫鬯按:讀書後誌雲,太上說魂魄經二卷,崇文目題曰太上靈書,據此,則三魂七魄四字,乃後人所加,或後誌失檢也,今仍舊本。〕

金柯四時色氣元機歌一卷

〔錫鬯按:以上原卷五十二。〕

〇道書類九

共六十部,計一百六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一百卷。〕

翊聖保德真君傳三卷

老子出塞記一卷宣虞撰。

〔錫鬯按:書本闕卷數,今據通志略校補。〕

議化胡經狀一卷劉知璿等撰。

樓觀內傳二卷

列仙傳二卷原釋、劉向撰,凡七十二人。(觀玉海藝文類。)

〔錫鬯按:書錄解題雲列仙傳二卷,凡七十二人,館閣書目三卷,六十二人,崇文總目作二卷,七十二人,與此合。〕

續仙傳三卷沈汾撰。

〔錫鬯按:舊本仙訛作神,今據諸家書目校改,今本四卷。〕

賓仙傳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何光遠撰,宋誌三卷,晞旸子撰。〕

歷代帝王崇道記一卷杜光庭撰。

墉城集仙錄十卷杜光庭撰。

洞仙傳九卷

〔錫鬯按:通志略、宋誌、並十卷,見素子撰。〕

真系傳一卷李渤撰。

南嶽魏夫人內傳一卷

〔錫鬯按:宋誌、範邈撰,唐誌作紫虛元君魏夫人內傳,項宗撰。〕

劉真人內傳一卷

裴元人傳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鄧子雲撰,唐誌作清虛真人裴君內傳,鄭雲千撰,鄧與鄭子與千字形相近,疑通志略傳寫錯誤。〕

馬陰二君內傳一卷孫思邈撰。

〔錫鬯按:通志略趙昇等撰,考唐誌昇所撰稱仙人馬君陰君內傳,別為一書非即此也。〕

謫仙崔少元傳二卷王元師撰。

〔錫鬯按:通志略雲,少元崔氏女。〕

瞿童述一卷溫造撰。

潘真師傳一卷沖虛子撰。

〔錫鬯按:舊本潘訛作番,今校改。〕

洪崖先生傳一卷張說撰。

吳天師內傳一卷

〔錫鬯按:唐誌、宋誌、並謝良弼撰,通志略作唐良嗣。〕

胡慧超傳一卷沖虛子撰。

〔錫鬯按:慧超唐道士,舊本訛作慧趨,今校改。〕

山水穴實圖一卷

福地記一卷

紫庭秘訣一卷

老子內傳三卷尹喜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錫鬯按:唐誌上有高士二字。〕

老子開天紀一卷

皇天原太上老君現跡記一卷

〔錫鬯按:此書述文明元年老子降事,疑即鄔元宗所記也。〕

尹喜本行記一卷

神仙內傳一卷胡慧超撰。

神仙傳略一卷葛洪撰。

疑仙傳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晉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內傳一卷胡慧超撰。

道教記一卷

神仙纂要錄一卷

真教元符三卷

道經降代傳授年載記一卷杜光庭撰。

成都山望仙宮十真記一卷

八仙圖一卷

王清虛真人內傳一卷

〔錫鬯按:舊本王訛作玉,今校改,唐誌作清虛真人王君內傳。〕

茅山新小記一卷

茅三君內傳一卷原釋唐李遵撰。(見東觀余論。)

〔錫鬯按:黃長睿校正崇文總目雲,遵非唐人,陳詩庭雲,唐誌作茅君內傳,又重出一部有三字,宋誌、茅三作三茅。〕

同義山內傳一卷

元洲上卿蘇君記一卷周李通撰。

蘇耽傳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雲,耽漢人,又有成武丁傳附。〕

許邁傳一卷

〔錫鬯按:唐誌有王羲之許先生傳,疑即此書。〕

劉善慶傳一卷

許遜修行傳一卷胡法超撰。

葉君善傳二卷劉谷神撰。

〔錫鬯按:唐誌、君善作法善。〕

東極真人傳一卷李堅撰。

〔錫鬯按:宋誌真人上有謝字,即述謝自然事。〕

練師傳一卷吳淑撰。

平都山仙都觀記一卷

〔錫鬯按:與史部地理類重出,通志略二卷。〕

神光寺聖跡記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南嶽小錄一卷李沖昭撰。

〔錫鬯按:通志略、沖昭作仲昭,傳寫之訛。〕

元始上真記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紀聖賦一卷

寧州通真觀主宿真形圖贊一卷

二十四化記三卷段四貴撰。

正一真二十四治圖一卷令狐見堯撰。

元化圖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雲,朱閑集敘福地十洲之地。〕

混元圖十卷杜光庭撰。

〔錫鬯按:以上原卷五十三。〕

〇釋書類上

共五十七部,計三百三十六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五十五部,三百二十九卷。〕

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釋懷深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一卷。

楞嚴經十卷釋般刺密帝譯。

金剛經口訣義一卷釋惠能撰。

起信論二卷釋宗密撰。

〔錫鬯按:通考一卷。〕

壇經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錫鬯按:五行類上有壇經一卷,與此異。〕

佛說法句經一卷宋誌註失譯。

僧肇論二卷

〔錫鬯按:宋誌論上有寶字,君誌三卷。〕

辨正論八卷釋法琳撰。

寶藏論一卷釋僧肇撰。

〔錫鬯按:通志略、宋誌、並三卷。〕

景德傳鐙錄三十卷釋道原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釋道世撰。

〔錫鬯按:唐誌作法苑珠林集,今本一百二十卷。〕

釋迦氏譜略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

釋氏六帖十四卷釋義楚撰。

僧史略三卷釋贊寧撰。

釋氏蒙求五卷

〔錫鬯按:通志略、程讜撰,宋誌同,又重出一部,釋靈操撰。〕

法門名義集一卷李師政撰。

廣法門名義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釋修靜撰,宋誌一卷,釋居本撰。〕

寒山子詩七卷

〔錫鬯按:唐誌作釋智升對寒山子詩。〕

參元語錄十卷釋神清撰。

〔錫鬯按:宋誌上有北山二字。〕

元聖蘧廬一卷李繁撰。

首楞嚴經疏六卷釋惟愨撰,原釋以下闕。(見天一閣鈔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贊誦一卷

圓覺經疏六卷釋宗密撰。

〔錫鬯按:通考三卷。〕

金剛經報應記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盧永撰,宋誌作盧求。〕

金剛經訣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大白和尚撰。〕

釋摩訶衍論五卷

〔錫鬯按:通志略雲,馬鳴大師論,龍樹菩薩釋。〕

六祖大師金剛經大義訣二卷

佛說垂涅槃略說教戒經一卷

〔錫鬯按:宋誌無說字,註失譯。〕

佛說一乘竟究佛心成經一卷

〔錫鬯按:宋誌成作戒,註失譯。〕

佛說三停廚法經一卷

〔錫鬯按:宋誌停作亭,二卷,不著譯人。〕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一卷釋曇景譯。

〔錫鬯按:宋誌二卷。〕

起信論鈔三卷釋宗密撰。

勸修破迷論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探微子撰,宋誌註,不知撰人。〕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二卷

金砂論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砂作沙,不著撰人,宋誌亦作沙,釋政覺撰。〕

福田論一卷釋彥琮撰。

〔錫鬯按:宋誌作彥宗,誤。〕

真門聖胄集五卷釋元偉撰。

大藏經音四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藏經音義隨函三十卷釋司洪撰。

內典敘記集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感通決疑錄一卷釋道宣撰。

〔錫鬯按:通志略、感通作通感。〕

請禱集十卷釋十朋撰。

內典編要十卷釋夢微撰。

渾混子三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高僧纂要五卷釋覺旻撰。

法喜集二卷馬允孫撰。

看經讀一卷馬裔孫撰。

釋華嚴遊復偈一卷釋惟勁撰。

〔錫鬯按:通志略、宋誌、遊復並作漩澓。〕

惟勁禪師贊誦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誦作頌,宋誌作訟,誤也。〕

僧美三卷釋智月撰。

感通賦一卷釋延壽撰。

相傳雜語一卷

裴休拾遺問一卷

〔錫鬯按:舊本休訛作修,今校改。〕

七科義狀一卷段立之問,釋悟達答。

〔錫鬯按:宋誌作釋神澈撰。〕

〔又按:以上原卷五十四。〕

〇釋書類中

共五十四部,計八十九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九十八卷。〕

天臺止觀一卷釋智題撰。

華嚴法界觀門一卷釋法順撰。

禪源諸註集二卷釋宗密撰。

〔錫鬯按:通志略作一百一卷,陳詩庭雲,宋誌卷與此同。〕

達摩血脈一卷釋惠可撰。

〔錫鬯按:宋誌、不著撰人。〕

竹林集一卷釋本宣撰。

法眼禪師集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文益撰。〕

石頭和尚參同契一卷釋希遷撰。

龐居士歇一卷龐蘊撰。

法眼真贊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龍濟和尚語要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中觀論三十六門勢疏一卷釋元康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統略凈住子凈行法門一卷

〔錫鬯按:是書本二卷,蕭子良撰,釋道宣刪為一卷,陳詩庭雲,唐誌作統略凈註子,宋誌無子凈二字。〕

漳州羅漢和尚法要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弟子紹修撰,宋誌作釋時琛。〕

明道宗論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無論字。〕

祖堂集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八漸通真議一卷白居易撰。

〔錫鬯按:宋誌無通字。〕

雲居和尚示化實錄釋元偉撰。

大唐國師小錄要集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小錄下有法字。〕

元中語錄三卷張雲撰。

〔錫鬯按:宋誌、錄作寶。〕

圓覺道場修證儀十八卷釋宗密撰。

顯宗集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釋大閬撰。〕

大雲和尚要法一卷釋惠海撰。

無上秘密小錄五卷魏德暮撰。

〔錫鬯按:宋誌、無上作無止。〕

一宿覺傳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釋元覺撰。〕

見道頌一卷釋寶覺撰,寓言居士註。

永嘉一宿覺禪師宗集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無師字,魏靜撰。〕

行道難歌一卷傅大士撰。

禪宗理性偈一卷釋道瑾撰。

遺聖集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偈宗秘論十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宋誌一卷。〕

菩提心記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釋迦山主小參錄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忠國師語一卷釋惠忠撰。

東平大師默論一卷

天臺國師百會語要一卷釋義榮撰。

紫陵語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僧齊寶禪要三卷

〔錫鬯按:宋誌、禪要作神要。〕

百文廣語一卷釋懷和撰。

棲賢法雋一卷釋惠明撰。

無住和尚說法記二卷

〔錫鬯按:通志略、釋純休撰,宋誌、住作性一卷,純休作統休,又重出無住和尚說法記二卷,作鈍林集未知孰是。〕

和澤禪師微訣一卷

積元集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大乘入道坐禪次第要論一卷釋道信撰。

慧海大師入道要門論一卷

凈本和尚語論一卷

禪關入門一卷

〔錫鬯按:諸家書目、並有禪關八問一卷,唐誌雲,楊士達問,唐宗美答,疑即此書。〕

雍熙禪頌三卷

〔錫鬯按:通志略、釋辨隆撰,宋誌作建隆。〕

仰山辨宗論一卷

〔錫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誌、釋惠能撰。〕

禪門法印傳五卷

〔錫鬯按:通志略、法印作法師,句令元撰,宋誌作句令。〕

六祖傳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傅大士心王傳語一卷

〔錫鬯按:舊本士心二字並作誌字,今據宋誌校改。〕

相傳雜語要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德山集一卷原釋,不詳何人。(見東觀余論。)

〔錫鬯按:黃長睿校正崇文總目雲,德山在朗州,蓋宣鑒禪師,乃唐僖宗朝人,此雲不知何人,疏繆如此。〕

凈慧偈頌一卷

〔錫鬯按:宋誌、慧作惠,頌作訟。〕

〔又按:以上原卷五十五。〕

〇釋書類下

共二十七部,計二百二卷。

〔錫鬯按:今核計實二百九十八卷。〕

廬山集十卷釋惠遠撰。

比邱尼傳四卷釋寶唱撰。

〔錫鬯按:宋誌五卷。〕

洪明集十卷釋僧祐撰。

〔錫鬯按:諸家書目、洪並作宏,下書同,舊唐誌、唐誌、通志略及今本並十四卷。〕

廣洪明集三十卷釋道宣撰。

〔錫鬯按:宋誌無廣字,疑脫也。〕

寶林傳十卷釋智矩撰。

國清道場百錄一卷釋灌頂撰,智顗修。

〔錫鬯按:舊本脫國字,今據宋誌校補。〕

法顯傅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錫鬯按:通志略二卷。〕

僧法琳別傳三卷

〔錫鬯按:唐誌無僧字二卷,不著撰人,通志略亦二卷,釋彥源撰,宋誌作彥琮。〕

往生凈土傳五卷釋飛錫撰。

金陵塔寺記三十六卷釋清徹撰。

開皇三寶錄十四卷費長房撰,原釋,以下闕。(見天一閣鈔本。)

〔錫鬯按:唐誌作歷代三寶記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釋義靜撰。

〔錫鬯按:唐誌上有大唐二字。〕

真覺大師傳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高僧嫩殘傳一卷唐誌、通志略、並不著撰人。

六祖法寶記一卷釋法海撰。

舍利塔記一卷高越撰。

〔錫鬯按:舊本舍訛作金,今校改。〕

瑞象歷年記一卷釋十朋撰。

華嚴經纂靈記五卷釋賢首撰。

〔錫鬯按:宋誌無卷數。〕

前代國王修行記五十卷釋師哲撰。

〔錫鬯按:唐誌、通志略、並五卷,宋誌無國字,一卷,師哲作師質。〕

攝山棲霞寺記一卷釋靈湍撰。

〔錫鬯按:通志略作靈偳。〕

竺道生法師十四科元贊義一卷

〔錫鬯按:宋誌下有記字。〕

迦葉祖裔記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潤文官錄一卷通志略、宋誌、並不著撰人。

釋門要錄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僧伽行狀一卷辛崇撰。

〔錫鬯按:宋誌作卒崇誤。〕

妙香丸子法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破胡集一卷原釋,釋氏興於西域,自漢末始流於中國。(見東觀余論。)

〔錫鬯按:舊本胡訛作明,今校改,黃長睿校正崇文總目雲,破胡集後云云,非漢末,陳詩庭曰,唐誌註雲,會昌沙汰佛法詔敕。

又按:以上原卷五十六。〕

●崇文總目卷五

〇總集類上

共七十三部,計二千六百三十九卷。

〔鑒按:今核計實二千七百二十八卷。〕

楚詞十七卷王逸註。

文選三十卷原釋,呂延濟註。(見天一閣鈔本。)

文選六十卷梁太子統編,原釋,唐李善因五臣而自為註。(見東觀余論。)

〔鑒按:黃長睿校正崇文總目雲,按李善註在五臣前,此雲因五臣而自為註,非是。〕

東漢文類三十卷竇嚴編。

〔鑒按:舊本嚴訛作儼今校改,唐誌亦作嚴。〕

上清文苑四十卷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尚。〕

文苑英華一千卷原釋,宋白等奉詔撰,采前世諸儒雜著之文。(見文苑英華事始。)

文粹五十卷姚鉉編

〔鑒按:塵史及通考,宋誌並一百卷,讀書誌及書錄解題並作唐文粹,卷亦同,晁昭德雲,鉉采唐世文章分門編類,初為五十卷,後復增廣之,今本亦作唐文粹一百卷,此作五十卷,蓋初定之本。〕

唐德音錄三十卷

靈仟集賦二卷

〔鑒按:宋誌作賦集。〕

典麗賦集六十四卷楊翺編。

〔鑒按:遂初堂書目,宋誌並無集字。〕

兩廟贊文一卷原釋,以下闕。(見天一閣鈔本。)

〔鑒按:通志略雲,太宗真宗御製文宣武成王贊,宋誌兩廟上有國子監三字,下無文字。〕

明良集五百卷李虛己編。

〔鑒按:玉海雲,明良集五百卷,崇文目在總集。〕

文館詞林彈事四卷許敬宗編。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登科文選五十卷樂史編。

蜀國文英集八卷劉贊編。

〔鑒按:宋誌無集字。〕

名臣雜文二編

雜碑文六卷陳勰編。

〔鑒按:唐誌二十卷,通志略無雜字,亦作二十卷。〕

正元制敕書奏一卷

〔鑒按:貞作正,避仁宗嫌名,通志略不著撰人,正元作王元,誤。〕

元和制集十卷

〔鑒按:宋誌作制誥集,不著撰人。〕

唐舊制編錄六卷費乙編。

咸通後麻制一卷毛文晏編。

〔鑒按:宋誌無後字,疑別是一書。〕

王言曾最五卷馬文敏編。

〔鑒按:通志略十卷,宋誌下有鈔字。〕

擬狀註制一卷

〔鑒按:通志略十卷,宋誌註制下有集字。〕

東壁出言三卷毛文晏編。

批答一卷李紳撰。

〔鑒按:通志略上有唐字。〕

雜制詔集二十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宣底八卷

〔鑒按:玉海雲,唐故事中書舍人掌詔誥,皆寫兩本,一為底,一為宣,崇文目有宣底八卷,五代史雲,讀梁宣底,見敬季為崇政院使,宋誌作朱梁宣。〕

玉堂遺範三十卷李琪編。

兩制珠璣二卷

〔鑒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制集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麻槁集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鑒按:宋誌上有後唐二字。〕

長興制集四卷宋誌不著撰人。

顯德制集一卷

〔鑒按:通志略集作詔,陳詩庭雲,是書皆載顯德中賜外國書詔,疑作集者,非。

李慎儀集二十卷

〔鑒按:集下疑脫制字,通志略與此同。〕

內制雜編十卷

〔鑒按:通志略制作外,不著撰人。〕

雜麻制十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雜書詔一卷

奏議集二十卷馬總編。

〔鑒按:玉海雲,名臣奏議集二十卷,崇文目同唐誌三十卷。〕

唐名臣奏七卷吳克編。

〔鑒按:玉海雲,唐名臣奏十卷,崇文目七卷,唐誌亦作十卷,宋誌不著撰人。〕

諫書八十卷

〔鑒按:玉海雲,張易纂諫書八十卷,崇文目同,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諫靜集十卷趙元編。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宋誌並作趙元拱。〕

大唐直臣諫奏七卷張易編。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無大字。〕

奏議駁論一卷

〔鑒按:宋誌上有唐字,不著撰人。〕

羽書三卷臧嘉猷編。

續羽書六卷宋誌不著撰人。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總戎集十卷沈常編。

〔鑒按:唐誌三十卷,宋誌又有顧臨梁壽二書並十卷。〕

縱橫集二十卷李緯編。

止戈書五十卷趙化基撰。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王紹顏軍書十卷

論苑十卷楊協編。

〔鑒按:宋誌別有十卷,楊征編。〕

元和制策三卷元稹、獨孤郁、白居易撰。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古今類聚策苑十四卷周仁瞻編。

五子策林十卷許南容等五人撰。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禮部策十卷白居易撰。

薛氏賦集九卷薛珪撰。

唐吳英雋賦集七十卷楊氏(名失)編。

〔鑒按:宋誌作江文蔚唐吳英秀賦七十二卷。〕

賦苑二百卷徐鍇編。

賦選五卷李魯編,宋誌不著撰人。

諸田甲賦一卷

雜賦一卷

廣類賦二十五卷宋誌不著撰人。

類文賦集一卷

分史衡鑒十卷徐德言編。

掌記略十五卷李大華編。

〔鑒按:宋誌五卷,通志略作唐太華集,下新堂記略止題雲太華集,並脫李字。〕

新掌記略五卷李大華編。

〔鑒按:唐誌、宋誌並九卷。〕

續掌記略一卷林逢編。

〔鑒按:唐誌通志略並十卷,宋誌十五卷。〕

管記苑十卷張鉶編。

唐初表草一卷顏師古、張九齡等撰。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草作章,卷同,通志略二十卷。〕

類表五十卷曹恩編。

咸通初表奏集一卷宋誌不著撰人。

雜表疏一卷

分門文集十卷

代耕心鑒甲乙判一卷

〔鑒按:以上原卷五十七。〕

〇總集類下

共七十四部,計四百一十卷。

〔鑒按:今核計實七十二部,四百二十八卷。〕

續古今詩苑英華十卷僧惠凈編。

珠英學士集五卷崔融編。

樂府集十卷李壽昌編。

〔鑒按:宋誌李作朱。〕

正聲集三卷孫季良編。

〔鑒按:宋誌作孫翌。〕

南薰集三卷竇常編。

篋中集一卷元結編。

起予集五卷曹恩編。

才調集十卷韋谷編。

麗文集五卷劉昭素編。

麗則集五卷李吉甫編。

河嶽英靈集一卷殷璠編。

〔鑒按:宋誌二卷,今本三卷。〕

唐詩類選二十卷顧陶編。

〔鑒按:宋誌作顏陶。〕

中興間氣集二卷高仲武編。

元白三州唱和詩一卷元稹、白居易、崔元亮撰。

丹陽集一卷殷璠撰。

極元集一卷姚合編。

〔鑒按:今本二卷。〕

又元集一卷韋莊編。

〔鑒按:宋誌三卷,又一卷作采元集。〕

江南續又元集十卷劉吉編

擬元類集十卷陳康圖編。

垂風集十卷張籍等撰。

搜玉集十卷宋誌不知名。

奇章集四卷

連璧詩集三十二卷檀溪子道民編。

詩纂三卷陳康圖編。

臨沂子觀光集三卷王谷編。

廖氏家集一卷廖光圖編。

玉臺新詠十卷徐陵編。

玉臺後集十卷李康成編。

〔鑒按:宋誌作李康。〕

抒情集二卷盧環編。

〔鑒按:宋誌作盧環。〕

本事詩一卷孟棨編。

王右軍蘭亭詩集一卷王羲之編。

集賢院詩二卷唐誌不著撰人。

謝亭詩一卷李遜編。

〔鑒按:舊本訛作詩亭,今校改,宋誌有許孟容謝亭詩集。〕

宜陽錄六卷劉松編。

〔鑒按:諸家書目錄並作集,宋誌十卷。〕

留題惑山詩一卷

九華山錄一卷僧應物。

漢上題襟集十卷段成式、溫庭筠、余知古撰。

〔鑒按:宋誌無集字。〕

斷金集一卷李逢吉,令狐楚撰。

劉白唱和集一卷劉禹錫、白居易撰。

〔鑒按:通志略、宋誌並三卷。〕

漸東聯句集二卷李逢吉、令狐楚撰。

〔鑒按:唐誌句作唱,宋誌一卷。〕

西昆酬唱集二卷楊億、錢維演、劉筠等撰。

續正聲集五卷王正範編,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極元律詩例一卷

資吟集五卷鐘安禮編

正風集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鑒按:舊本闕正字,今校補。〕

國風總類五十卷王仁裕編。

名公攢綿集十二卷段子昂編。

騷雅精英三卷僧簡微編。

備遺綴英二十卷王承範編。

〔鑒按:舊本遺訛作道,今改正,宋誌陳正圖撰,掇英下有集字。〕

名賢絕句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雜詩一卷

前輩題詠詩二卷張為編,通志略不著撰人。

〔鑒按:宋誌三卷,輩作賢。〕

中書省試詠題詩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鑒按:東觀余論校正崇文總目雲,中書省試題詠詩,若集中純載詩,即不可謂之詩筆,前通志略所註集唐中元以來中興省試詩筆,即裴總目原釋之文也,試字舊訛作詩,今校改。〕

雜題詩一卷

雜編類詩集二十卷

李涉詩一卷

五僧詩一卷

瑤池新詠二卷蔡省風編。

道林寺詩二卷袁皓編。

燕歌行一卷

虎邱題真娘墓詩一卷劉禹錫等三十二人撰。

諸朝彥過顧況宅賦一卷

道途雜題詩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李昉唱和詩一卷

廬山遊覽集二十卷姜嶼撰。

新安累政詩二卷高德光編。

元和唱和集一卷

松陵集十卷皮日休陸龜蒙撰。

應制賞花集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翰林酬唱集一卷王溥等撰。

瑞花詩賦一卷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又按:以上原卷五十八。〕

〇別集類一

共九十九部,計一千一百三十六卷。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別集九十九部,與此同,雲始於董仲舒一集。〕

董仲舒集一卷

〔鑒按:舊唐誌通志略並二卷。〕

蔡邕文集五卷

〔鑒按:舊唐誌、唐誌、通志略並二十卷,宋誌、書錄解題、通考並十卷,今存六卷。〕

陳琳文集九卷

〔鑒按:舊唐誌、唐誌、通志略、通考並十卷。〕

嵇康集十卷

〔鑒按:舊唐誌、唐誌、通志略、通考並十五卷。〕

阮步兵集十卷阮籍撰。

〔鑒按:舊唐誌、唐誌並五卷,通志略十三卷。〕

劉琨集十卷

陸雲集八卷

〔鑒按:舊唐誌、唐誌、書錄解題、通考並十卷,通志略十二卷,今本十卷。〕

陶潛集十卷

〔鑒按:唐誌、通志略並二十卷,今存八卷。〕

孔稚圭集十卷

〔鑒按:通志略、通考並一卷。〕

王融文集七卷

〔鑒按:舊唐誌十卷,今存二卷。〕

謝元暉文集十卷謝朓撰。

〔鑒按:書錄解題、通考並五卷,通志略十二卷。〕

江淹集十卷

〔鑒按:通志略作後集,唐誌作前集十卷後集十卷,今存四卷。〕

沈約集九卷

〔鑒按:通考十五卷,別集一卷,又九卷,舊唐誌、唐誌、通志略並一百卷。〕

吳均集十卷

〔鑒按:舊唐誌、通志略並二十卷,唐誌十卷,通考、宋誌並三卷。〕

徐陵文集二卷

〔鑒按:舊唐誌、通志略並三十卷。〕

唐太宗集一卷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書錄解題、通考並三卷,舊唐誌三十卷、唐誌、通志略並四十卷。〕

許恭宗集十卷

〔鑒按:舊唐誌六十卷,唐誌、通志略並八十卷,敬作恭,避翼祖諱。〕

東臯子集二卷王績撰。

〔鑒按:舊唐誌、書錄解題、通考並五卷,今存三卷,宋誌續誤作績,又重出東臯集略。〕

王勃文集三十卷

〔鑒按:通考二十卷。〕

盈川集二十卷楊炯撰。

〔鑒按:舊唐誌、唐誌、通誌路並三十卷,通考、宋誌並二十卷,今存十卷,附錄一卷。〕

唐照鄰集十卷

〔鑒按:唐誌通志略並二十卷,通考宋誌十卷,今存七卷。〕

駱賓王集十卷

〔鑒按:今存四卷。〕

陳拾遺集十卷陳子昂撰。

任希古文集十卷

宋之問集十卷

〔鑒按:今存二卷。〕

沈佺期集十卷

〔鑒按:通考五卷。〕

張九齡集二十卷

吳筠集五卷

〔鑒按:通考十卷。〕

符載文集十四卷

元子編十卷元結撰。

王維文集十卷

蕭穎士文集十卷

李華集二十卷

鮑防集五卷

〔鑒按:曾子固敘雲,鮑溶詩集六卷,史館書舊題雲,鮑防集,崇文總目敘別集亦然。〕

賈至文集十卷

李翰林別集十卷李白撰。

〔鑒按:書錄解題三十卷,今本同。〕

杜甫集二十卷

〔鑒按:唐誌、通志略並六十卷。〕

岑參集十卷

高適文集十卷

〔鑒按:唐誌、通志略並二十卷。〕

常相文集三十卷常兗撰。

楊炎文集一卷

〔鑒按:唐誌、通志略並十卷。〕

梁肅文集二十卷

〔鑒按:通志略十卷。〕

歐陽詹集十卷

毗陵集二十卷獨孤及撰。

鳳策聯華三卷顧雲撰。

〔鑒按:玉海雲,唐鳳策聯華,崇文目別集類。〕

皮日休文藪十卷

〔鑒按:宋誌一卷,文藪作藪文,誤。〕

集遺具錄十卷顧雲撰。

孫樵經緯集三卷

〔鑒按:書錄解題十卷,今本同。〕

劉綺莊集十卷

江南集十卷李善夷撰。

〔鑒按:舊本脫江字,今校增。〕

張元安文集十卷

邱說文集十卷

〔鑒按:舊本邱訛作仰,今校改。〕

武后訓記雜載十卷原釋,以下闕。(見天一閣鈔本。)

王勃雕蟲集一卷

〔鑒按:勃當作助。〕

幽憂子三卷盧照鄰撰。

崔融表集四卷

羅隱集二十卷

吳越掌記集三卷羅隱撰。

苕川總載集十卷顧雲撰。

鄭準渚宮文集十卷

王秉集五卷

〔鑒按:以上原卷五十九。〕

〇別集類二

共一百一十三部,計一千四百六十四卷。

歐陽兗文集三卷

毛欽一文集三卷

〔鑒按:通考二卷,宋誌無集字。〕

施肩吾集十卷

劉軻文一卷

陳黯文集三卷

景臺編十卷沈棲遠撰。

張安石涪江集一卷

投知小錄五卷秦韜玉撰。

鄭畋文集五卷

陳陶文集十卷

〔鑒按:通考二卷,唐誌集作錄。〕

一鳴集三十卷司空圖撰。

〔鑒按:今存十卷。〕

屠龍集五卷熊皞撰。

金門集十卷李琪撰。

鞏湖編玩三卷孫光憲撰。

範質文集三十卷

呂溫集十卷

權文公集五十卷權德輿撰。

〔鑒按:今存十卷。〕

馮宿文集一卷

韓愈集四十卷

〔鑒按:今本又有外集十卷。〕

柳子厚集三十卷柳宗元撰。

〔鑒按:今本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新編外集一卷。〕

白氏文集七十卷白居易撰。

〔鑒按:今本七十二卷。〕

舒元輿文一卷

李觀文集三卷

李翺文集一卷

〔鑒按:書錄解題唐誌並十卷,通考十八卷,今本十八卷。〕

穆員集九卷

孫逖文集二十卷

皇甫湜文集一卷

〔鑒按:唐誌三卷,通考六卷,今本同。〕

會昌一品集二十卷李德裕撰。

〔鑒按:李商隱撰,會昌一品集敘雲,合詔誥奏議碑贊等凡一帙,一十五卷。〕

姑臧集五卷李德裕撰,段令緯集。

〔鑒按:舊本闕臧字,今校補。〕

樊川集二十卷杜牧撰。

李甘文一卷

丹陽集一卷

〔鑒按:東觀余論校正崇文總目雲,丹陽集已見總集,此重出,舊本闕陽字,今校補。〕

沈亞之集九卷

〔鑒按:通考十卷,今本十二卷。〕

劉三復文一卷

孫子文纂四十卷

孫邰文集四十卷

〔鑒按:通考一卷。〕

孫氏小集三卷孫郃撰。

程晏集七卷

〔鑒按:通考一卷。〕

握蘭集三卷溫庭筠撰。

金荃集十卷溫庭筠撰。

顧況文集十九卷

皮日休文集十卷

〔鑒按:疑即前文藪重出。〕

江東後集十卷

笠澤叢書三卷陸龜家撰。

〔鑒按:今本四卷。〕

陶谷文集十卷

扈載文集二十卷

李至集四十卷

小畜集三十卷王禹偁撰。

東觀集十卷原釋,羅處約撰,淳化二年七月上之藏史館。(見玉海藝文類。)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宋白文集一百卷

盧植曲肱集六卷

〔鑒按:通志略,宋誌植並作稹。〕

種隱君小集二卷種放撰。

河東先生集十五卷柳開撰。

徐鉉文集二十卷

李瑩文集十卷

武夷集二十卷楊億撰。

冊府應言十卷劉筠撰。

杜光庭集三十卷

〔鑒按:唐誌三卷。〕

聲書十卷沈顏撰。

〔鑒按:通考聱作贅,宋誌作聲。〕

解聲書十五卷沈顏撰。

〔鑒按:宋誌無書字。〕

李煜集十卷

宋齊邱集四卷

成文幹梅嶺集五卷

〔鑒按:舊本嶺訛作頂,今校改。〕

孫晟文集五卷

〔鑒按:通考三卷,宋誌一卷。〕

徐鍇集十卷

從政文集三卷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段金緯文集五卷

齊夔集一卷

鄭氏貽孫集四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李善夷集一卷

〔鑒按:唐誌十卷,疑即前江南集重出。〕

譚正夫集一卷

張友正雜編一卷

〔鑒按:編宋誌作文〕

鄭賨文集十卷

〔鑒按:舊本賨訛作賓,今校改。〕

陸鸞文一卷

秣陵子文集一卷來擇撰。

東平小集三卷呂述撰。

寧蘇集五卷周慎辭撰。

沈堯文集五卷

羅襄集三卷

〔鑒按:通志略二卷,襄作兗。〕

袁浩文集一卷

霧居子十卷黃璞撰。

陸扆集七卷

樂安公德文集五卷

邱光庭文集三卷

鳳鳴集三卷王超撰。

賈緯文集三十卷

崔拙文集二卷

梁震文集一卷

珠林集四卷公乘億撰。

一飛集一卷張沈撰。

紫閣集十一卷王仁裕撰。

〔鑒按:宋誌五卷。〕

白沙集十卷李愚撰。

李氏應歷小集十卷李澣撰。

李松雜文一卷

續草集十卷

演論集五十卷知疑撰。

〔鑒按:宋誌三十卷。〕

酈元集一卷

〔鑒按:元當作炎,東觀余論校正崇文總目雲,酈炎集當在前。〕

王仁裕乘輅集五卷

薛廷珪文集一卷

遊藝集五十卷和凝撰。

王博文集二十卷

趙上交文集二十卷

薛居正集二十卷

高錫集一卷

柳冕文集一卷

南卓文集一卷

文泉子十卷劉蛻撰。

楊夔集五卷

楊夔冗書十卷

楊夔冗余集一卷

胥臺集七卷皮日休撰。

端撰集四十五卷竇儀撰。

竇儼文集五十卷

鰲山集一卷

王氏文集二十卷

文懿集三十卷郭贄撰。

西垣集四十卷孫何撰。

文正集十卷王旦撰。

張泊集五十卷

李昉集五十卷

朱昂文集三十卷

□□集二十卷

〔鑒按:二字原缺,無本可證。〕

劉寅文集一卷

鞠氏文集二十卷鞠常撰。

浣花集二十卷韋莊撰。

〔鑒按:宋誌十卷。〕

王超洋源集二卷

要錄十卷楊九齡撰。

簪履編十卷高錫撰。

〔鑒按:宋誌七卷。〕

龍吟集三卷馮涓撰。

長樂集一卷馮涓撰。

遊恭文集一卷

小東裏集三卷遊恭撰。

〔鑒按:宋誌無小字。〕

廣東裏集四十卷遊恭撰。

〔鑒按:宋誌二十卷。〕

湯文圭登龍集十卷

周延禧百一匯二十卷

李煜集略十卷

〔鑒按:此條重出,多一略字,通志略同。〕

蕓閣集十卷郭昭度撰。

裴文集五卷

孟拱辰文集三卷

潘舍人文集二十卷潘佑撰。

僧匯征集七卷

孫開物文集十六卷

遺榮集三卷

張琳文集十卷

徐果集八卷

東堂集三卷竇夢證撰。

張琛文集三卷

宋嚴文集一卷

嘉喜集五十卷

〔鑒按:通誌校讎略雲,凡編書皆欲成類,取簡而易曉,如文集之作甚多,唐人所作自是一類,宋朝人所作自是一類,但記姓名可也,何須一一言唐人撰,一一言宋朝人撰,然崇文之作所以為衍文者,不知其為幾何,此非不達理也,著書之時,元不經心耳,鑒考崇文總目集類論說,今已無從得見,不知究竟一一標出與否,若姓名上標某代書目,體固宜然,鄭漁仲不知其例,反執此說譏之,謬妄甚矣,且漁仲所撰,藝文略往往逐一標出,原不可謂之非是,但既以此譏總目,而於自撰之書仍復行之,更屬矛盾。

又按:以上原卷六十,所錄皆文集類,以下則專錄詩集,考書錄解題別集後,復有詩集類雲凡無他文而獨有詩,及雖有他文而詩集復獨行者,別為一類,蓋因此書之例也。〕

〇別集類三

共七十六部,計三百二卷。

劉琨詩集十卷

鮑照詩集一卷

劉孝威詩一卷

陳後主集十卷

〔鑒按:通志略五十五卷。〕

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白撰。

杜工部小集六卷杜甫撰,樊晃集。

高適詩一卷

李嘉祐詩一卷

姚合詩一卷

〔鑒按:今本十卷。〕

馬戴詩一卷

〔鑒按:唐誌戴作載。〕

王昌齡詩一卷

〔鑒按:通志略五卷,宋誌十卷。〕

孟浩然詩三卷

〔鑒按:今本四卷。〕

韋應物詩一卷

〔鑒按:今本十卷。〕

王建詩二卷

錢起詩一卷

〔鑒按:今本十卷。〕

李端詩三卷

韓翃詩五卷

司空署詩二卷

武元衡詩一卷

元稹長慶集十卷

孟郊詩五卷

〔鑒按:今本十卷。〕

張籍詩七卷

〔鑒按:今本八卷。〕

玉川子詩一卷盧仝撰。

劉賓客集外詩三卷劉禹錫撰。

〔鑒按:書錄解題三十卷外集十卷。〕

劉商詩集十卷

楊巨源詩一卷

任翻詩一卷

朱慶余詩一卷

王涯詩一卷

湄南集三卷趙嘏撰。

李郢詩一卷

李義山詩三卷李商隱撰。

劉德仁詩一卷

戴叔倫詩一卷

李頻詩一卷

李群玉詩三卷

〔鑒按:今本又有後集三卷。〕

丁卯集三卷許渾撰。

賈島集十卷

元英先生詩集十卷方千撰。

皮日休詩一卷

陸龜蒙詩十卷

高駢詩一卷

朱卜詩四卷

〔鑒按:唐誌卜作樸。〕

李洞詩一卷

鄭谷雲臺編三卷

津陽門詩一卷鄭嵎撰。

高蟾詩一卷

張祜詩一卷

於武陵詩一卷

薛逢詩十卷

薛能詩十卷

清塞詩集一卷

僧尚顏詩一卷

虛中詩一卷

僧修陸詩一卷

禪月詩三卷僧貫休撰。

〔鑒按:今本二十五卷。〕

碧雲集三卷

李季蘭詩一卷

鮑防雜感詩一卷原釋,以下闕。(見天一閣鈔本。)

百篇集一卷

李群玉後集五卷

賈島小集三卷

行朝詩一卷

鄭谷宜陽外集一卷

□□詩集五卷

僧自牧詩十卷

僧無願詩一卷

僧處默詩一卷

僧智暹詩一卷

僧康白詩集十卷

詠劉子詩一卷陸元皓撰。

白蓮集十卷僧齊己撰。

僧應之詩一卷

白蓮外編十卷

天臺山道士主父果詩一卷

〔鑒按:以上原卷六十一。〕

〇別集類四

共一百一十八部,計三百五十一卷。

李嶠雜詠詩十二卷

趙氏編年詩二卷

追昔遊詩三卷李紳撰。

〔鑒按:舊本缺昔字今校補。〕

汪遵詠史詩一卷

周曇詠史詩八卷

曹唐大遊仙詩一卷

曹唐小遊仙詩一卷

盧綸集十八卷

李山甫詩一卷

羅鄴詩一卷

省題詩一卷

項斯詩一卷

周賀詩一卷

薛瑩洞庭詩集一卷

朱澍詩集四卷

曾鄴詩一卷

雍陶詩一卷

〔鑒按:唐誌十卷〕

張碧謌行集二卷

周樸詩二卷

朱景元詩一卷

李遠詩集一卷

劉希夷詩集四卷

聶夷中詩二卷

韓琮詩一卷

曹松詩三卷

劉駕詩一卷

張喬詩一卷

崔塗詩一卷

王谷詩集三卷

裴說詩二卷

張為詩一卷

雍裕之詩一卷

桂香詩一卷喬舜撰。

邱光庭詩一卷

嚴郾詩二卷

耿湋集二卷

翁承贊詩一卷

劉威詩一卷

戎昱詩一卷

鄭雲叟詩三卷

張蠙詩一卷

盧綸詩十卷

杜荀鶴詩集一卷

韓偓詩一卷

甲乙集十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褚載詠史詩三卷原釋,以下闕。(見天一閣鈔本。)

疑諷諫集五卷

謝磻隱雜感詩二卷

〔鑒按:唐誌磻作蟠。〕

紀遇詩七卷

金陵古跡詩四卷,李存撰。

頤山錄詩一卷陸希聲撰。

詔程詩一卷韋文化撰。

春山百韻詩一卷

羅源浩詩一卷

鄭渥詩一卷

譚藏用詩一卷

〔鑒按:舊本缺用字,今校補,今本又有集外詩。〕

趙搏歌詩二卷

申唐詩三卷崔道融撰。

陳光詩一卷

王德輿詩一卷

王駕詩六卷

潛陽雜題詩三卷湯緒撰。

韋靄詩一卷

盧延讓詩一卷

孟庭詩一卷

劉史詩一卷

吳仁壁詩一卷

姚郃詩一卷

政余集五卷羅紹威撰。

韋莊幽居雜編一卷

〔鑒按:以上原卷六十二。〕

〇別集類五

共四十二部,計一百二卷。

稽聖賦一卷顏之推撰,李淳風註。

〔鑒按:書錄解題三卷,之推孫師古註。〕

哀江南賦一卷原釋,王道珪註。(見天一閣鈔本。)

哀江南賦一卷原釋,張廷秀註。(見天一閣鈔本。)

〔鑒按:唐誌、通志略並作廷芳。〕

海潮賦一卷盧肇撰。

大統賦二卷林絢撰,盧肇註,安裕重箋。

江都宮賦一卷侯圭撰,楊守業註。

懷秦賦一卷馮涓撰。

李德裕賦二卷

玉溪生賦一卷李商隱撰。

李山甫賦三卷

〔鑒按:唐誌二卷,通志略一卷。〕

探龍集一卷徐寅撰。

高聲詩一卷

孫光憲摘齋集二卷

王操詩一卷

沈彬詩二卷

江南李王詩一卷

冥搜集二十卷殷文圭撰。

孫魴詩三卷

李建勛詩二卷

江為詩一卷

鐘山公集二十卷

浣花集二十卷

〔鑒按:此條與別集二重出。〕

章碣詩一卷

莊南傑歌詩一卷

孫該詩二卷

於濆古風一卷

王振詩一卷

來鵬詩集一卷

〔鑒按:東觀余論鵬作朋雲,崇文總目,蔡融、來朋皆唐人,見丹陽集,鑒撿此書,並無蔡融集,惟別集二及別集三有闕佚姓名二書,蔡融當即所闕中之一也。〕

通屈賦一卷盧肇撰,原釋,以下闕。(見天一閣鈔本。)

大統賦六卷

湣征賦一卷盧獻卿撰。

大隱賦一卷皇甫松撰。

吊梁郊賦一卷

數賦一卷崔葆撰,王克昭註。

魯史分門層賦二卷崔昇撰。

大紀賦一卷沈顏撰。

沃焦山賦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陳詩庭雲,沃下疑脫山字。

謝璧賦一卷

王翃賦一卷

宋言賦一卷

朱鄴賦集三卷

〔鑒按:通志略一卷。〕

賈嵩賦三卷

薛逢賦集四卷

謝觀賦八卷

蔣凝賦三卷

〔鑒按:通志略一卷。〕

公乘億賦集十二卷

林嵩賦一卷

顧雲賦一卷

陳汴賦一卷

〔鑒按:通志略汴作汀。〕

陸龜蒙賦六卷

羅隱賦一卷

桑雜翰賦二卷

樂朋龜賦一卷

徐寅賦一卷

體物集一卷郭賁撰。

倪曙賦一卷

〔鑒按:通志略曙作曉,避英宗諱也,下同。〕

獲槁三卷倪曙撰。

邱旭賦一卷

江翰林賦集三卷江之蔚撰。

丹臺集三卷

張味道詩一卷

馮道詩十卷

彰武間吟一卷

趙晟金山詩一卷

錢昭度詩集一卷

策名集一卷

邱旭詩一卷

錢希白甲乙集一卷

張翼詩一卷

孟諸詩二十卷

倪明基詩一卷

章震詩十卷

廖凝詩七卷

馮彥己集一卷

季叔文詩一卷

郭鵬詩一卷

李明詩五卷

鄉黨斐然集五卷

劉昭禹詩一卷

廖邈詩二卷

廖融詩二卷

廖圖詩二卷

蔡琨詩五卷

周汾詩三卷

詠高士詩一卷諸家書目並不著撰人。

韋鼎詩一卷

衛單詩一卷

〔鑒按:以上原卷六十三。〕

〇別集類六

共六十二部,計三百二十二卷。

淩煙閣功臣贊一卷唐太宗撰。

才命論一卷張鷟撰,郤昂註,一雲張悅撰,潘詢註。

魏文正公時務策五卷

策林十卷

劉賁策一卷

羅隱啟事一卷

讒書五卷羅隱撰。

羅隱讒書本三卷

陸贄制集二卷

長慶小集十卷元稹撰。

玉堂集二十卷獨孤霖撰。

崔嘏制誥集十卷

鄭畋玉堂集五卷

〔鑒按:別集二,有鄭畋文集五卷,疑此條重出。〕

鳳閣書詞十卷薛廷珪撰。

盧文度制集一卷

西掖雅言五卷原釋不著撰人名氏。(見玉海藝文類。)

〔鑒按:玉海引崇文目作西掖雜言。〕

承明集十卷王禹偁撰。

陸贄翰苑集十卷

李絳論三卷

表奏集十卷

令狐楚章奏集二十卷

〔鑒按:通志略無章字,十卷。〕

李磎表疏一卷

王黃州奏議三卷

曲臺奏議集二十卷陳致雍撰。

霸國箴一卷李靖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鑒按:舊本霸訛作羈,今校改。〕

舟中纂序五卷王勃撰。

實圖贊一卷崔融撰,王起註。

安邦策一卷郭元振撰。

武成王廟十哲贊一卷盧挺撰。

杜元穎五題一卷

〔鑒按:卷數原闕,下窮愁誌同,今據宋誌校補。〕

窮愁誌二卷□李德裕撰。

牛僧孺論集一卷

丁友亮唐興贊論一卷

〔鑒按:贊當作替。〕

吳武陵書一卷

大中年與涼州書一卷夏侯韞撰。

顧雲啟事一卷

吳越石壁記二卷錢镠撰。

〔鑒按:宋誌一卷。〕

離騷約二卷

質論一卷徐鉉撰。

〔鑒按:通志略二卷,東觀余論校正崇文總目雲,李後主與徐鉉書雲,為爾於質論,前作得一小敘子,即此論也。〕

唐孝悌贊五卷樂史撰。

元稹制集二卷李紳註。

李紳批答一卷

〔鑒按:此條與總集類重出。〕

翰槀八卷封敖撰。

中和制集十卷劉崇望撰。

吳融制誥一卷

舟中錄二卷錢珝撰。

李磎制集四卷

李虞仲制集四卷

樂朋龜綸閣集十卷

紅藥編五卷和凝撰。

程遜辛卯錄十卷

幹旗制集六卷崔氏(名失)撰。

翰苑制草集二十卷

王內翰制集十二卷

江南揖議錄七卷陳嶽撰。

朱梁制誥二卷

九煉書一卷郭元振撰。

論議表疏集十二卷

令狐綯薦子集及諫疏一卷

朱樸雜表一卷

常莊諫疏集三卷

曾致堯直言集一卷

〔鑒按:以上原卷六十四。〕

〇別集類七

共六十二部,計五百三十六卷。

〔鑒按:今核計實六十部,計五百六十五卷。〕

龍筋鳳髓十卷張文成撰。

令狐楚梁苑文類三卷

李程表狀一卷

臨淮尺題二卷武元衡撰。

樊南四六甲集二十卷李商隱撰。

漢南真槁集十卷

湘南應用三卷羅隱撰。

真珠集五卷李嵩撰。

駱賓王百道判一卷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閣鈔本。)

鄭寬百道判一卷

崔銳判一卷

吳康仁判一卷

苑咸集一卷李林甫撰。

〔鑒按:舊本苑訛作阮,今校改。〕

賀知章入道表一卷

樊南四六乙集二十卷李商隱撰。

問遺雜錄三卷

趙玲表狀集一卷

甘棠集三卷唐劉鄴撰。

薛逢別紙十三卷

顧氏遺編十卷

安定集十卷胡曾撰。

愈風集十卷盧嗣業撰。

呂城後寓集五卷毛文晏撰。

金臺倚馬集五卷朱閱撰。

樊景四六集五卷

桂苑筆耕二十卷崔致遠撰。

崔致遠四六集一卷

張濬書狀一卷

〔鑒按:通志略書作表。〕

李巨川四六集三卷

沈文昌記室集三卷

王次宗集六卷

黃臺江西表狀二卷

彭霽雜狀啟一卷

〔鑒按:通志略彭作彬。〕

纂新文苑十卷顧雲撰。

斂河集十五卷張澤撰。

〔鑒按:通志略斂作飲。〕

鄭準四六集一卷

淮海寓言七卷羅隱撰。

吳越應用集三卷羅隱撰

金臺鳳藻集五十卷李氏(名失)撰。

恭翔表奏十卷

〔鑒按:敬作恭,避諱,說見前。〕

新集寶囊五卷梁嚴虔撰。

李琪應用三卷

白巖四六五卷

羅貫書啟二卷

華林集三卷公乘億撰。

蘇易簡章表十卷

虢略七卷楊億撰。

林鼎吳江應用集二十卷

湯筠戎機集五卷

從軍稿二十卷湯文圭撰。

湯文圭筆耕一卷

啟霸集三十卷宋潯撰。

〔鑒按:宋誌作朱潯,上有昌吳二字。〕

鏤冰集略三卷

李洪臯表狀一卷馬氏(名失)編。

金行啟運集十卷庾傳昌編。

經諱略一百卷李偽撰。

南燕染翰集十卷王鐸撰。

磨盾集一卷

孫光憲筆備集十卷

孫光憲金臺集四十卷

〔鑒按:以上原卷六十五。〕

〇文史類

共二十五部,計七十卷。

〔鑒按:實九十部。〕

文心雕龍十卷劉勰撰。

鐘嶸詩品三卷

王昌齡詩格二卷

畫公詩式五卷

姚合詩例一卷

賈島詩句圖一卷李洞編。

〔鑒按:舊本脫詩字。〕

文章龜鑒一卷倪宥編。

倪宥詩圖一卷

炙谷子詩格一卷王叡撰。

詩格一卷

〔鑒按:王維、王昌齡、王杞、元克、徐銳、僧齊己,僧神彧,並有詩格一卷,此書未知何人所撰。〕

白氏制樸三卷白居易撰。

〔鑒按:宋誌一卷。〕

浩虛舟賦門一卷

紀幹俞賦格一卷

〔鑒按:通志略宋誌紀並作紇。〕

賦訣一卷範傳正撰。

翰林論三卷李充撰,原釋,以下俱闕。(見天一稅鈔本。)

孫郃文格二卷

古今詩文秀句二卷元克編。

〔鑒按:通志略、宋誌文並作人,此作詩文,疑誤。〕

續古詩人秀句二卷僧元鑒編。

〔鑒按:古下疑脫今字。〕

詩律大格一卷

大中新行詩格一卷王起撰。

應求類上下二卷劉遽編。

賈島詩格一卷

〔鑒按:宋誌格下有密旨二字。〕

賦樞三卷張仲素撰。

〔鑒按:宋誌一卷。〕

王瑜文旨一卷

登科記題解二十卷樂史撰。

〔鑒按:以上原卷六十六。〕

崇文總目

附錄[編集]

崇文總目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堯臣等奉勅撰葢以四館書併合著錄者也宋制以昭文史館集賢爲三館太平興國三年於左升龍門東北建崇文院謂之三館新修書院端拱元年詔分三館之書萬餘卷別爲書庫名曰秘閣以別貯禁中之籍與三館合稱四館景祐元年閏六月以三館及秘閣所藏或謬濫不全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等看詳定其存廢訛謬者刪去差漏者補寫因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校正條曰討論撰次定著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分類編目總成六十六卷於慶厯元年十二月已醜上之賜名曰崇文總目後神宗改崇文院曰秘書省徽宗時因改是書曰秘書總目然自南宋以來諸書援引仍謂之崇文總目從其朔也李燾續通鑑長編雲崇文總目六十卷麟臺故事亦同中興書目雲六十六卷江少虞事實類苑則雲六十七卷文獻通考則雲六十四卷宋史藝文志則據中興書目作六十六卷其說參差不一考原本於毎條之下具有論說逮南宋時鄭樵作通誌始謂其文繁無用紹興中遂從而去其序釋故晁公武讀書誌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皆云一卷是刊除序釋之後全本巳不甚行南宋諸家或不見其原書故所記卷數各異也考漢書藝文志本劉歆七畧而作班固已有自註隋書經籍誌參考七錄互註存佚亦沿其例唐書於作者姓名不見紀傳者尙間有註文以資考核後來得畧見古書之崖畧實緣於此不可謂之繁文鄭樵作通誌二十畧務欲淩跨前人而藝文一畧非目睹其書則不能詳究原委自揣海濵寒畯不能窺中秘之全無以駕乎其上遂惡其害巳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厥後托克托等作宋史藝文志紕漏顚倒瑕隙百出於諸史誌中最爲叢脞是卽高宗誤用樵言刪除序釋之流弊也宋人官私書目存於今者四家晁氏陳氏二目諸家藉爲考証之資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及此書則若存若亡幾希湮滅是亦有說無說之明效矣此本爲範欽天一閣所藏朱彛尊抄而傳之始稍見於世亦無序釋彛尊曝書亭集有康熙庚辰九月作是書跋謂欲從六一居士集曁文獻通考所載別抄一本以補之然是時彛尊年七十二矣竟未能辦今以其言考之其毎類之序見於歐陽修集者秖經史二類及子類之半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載論說亦然晁公武讀書誌陳振孫書錄解題皆在通考之前惟公武所見多通考一條陳氏則但見六十六卷之目題曰紹興改定者而巳永樂大典所引亦卽從晁陳二家目中採出無所增益巳不能復睹其全然蒐輯排比尙可得十之三四是亦較勝於無矣謹依其原次以類補入釐爲一十二卷其六十六卷之原次仍註於各類之下又續宋會要載大觀四年五月祕書監何誌同言慶厯間集四庫爲籍今按籍求之十纔六七宜頒其名類於天下總目之外別有異書並借傳寫紹興十二年十二月權發遣旴眙軍向子固言乞下本省以唐藝文志及崇文總目所闕之書註闕字於其下付諸州軍照應搜訪云云今所傳本毎書之下多註闕字蓋由於此今亦仍之王應麟玉海稱當時國史謂總目序錄多所謬誤黃伯思東觀餘論有校正崇文總目十七條鄭樵通誌校讐畧則全爲攻擊此書而作李燾長編亦云總目或有相重亦有可取而誤棄不錄者今觀其書載籍浩繁牴牾誠所難保然數千年著作之曰總滙於斯百世而下藉以騐存佚辨眞贋核同異固不失爲冊府之驪淵藝林之玉圃也(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

崇文總目一卷

景祐初學士王堯臣同聶冠卿郭縝【案文獻通攷作稹】呂公綽王洙歐陽脩等撰定凡六十六卷諸儒皆有論議歐公文集頗見數條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題雲紹興改定【案晁公武讀書誌是書刋正訛謬條次之凡四十六類計三萬六百六十九卷通考作總目六十四卷此雲一卷者或因鄭漁仲之言以排比諸儒毎書之下必出新意著説嫌其繁蕪無用故紹興中從而去其序釋僅存其目也】(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卷八)

崇文總目一卷

右唐朝崇文院書目也隋嘉則殿書三十六萬卷至唐散失已多崇文書比之唐十得二三而已自經丙午之亂存者無幾矣(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郡齋讀書誌卷二下)

崇文總目六十四卷

鼂氏曰皇朝王堯臣等撰書刋正訛謬條次之凢四十六類計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康定三年景祐中詔張觀李若谷宋庠取昭文史館集賢祕閣書成堯臣及提舉官聶冠卿郭稹加階邑編修官呂公綽王洙刁約歐陽修楊儀陳經各進秩有差國史謂書録自劉向至毋焸所著皆不存由是古書難考故此書多所謬誤

陳氏曰時撰定諸儒皆有論議歐公文集頗見數條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題雲紹興改定

夾漈鄭氏曰崇文總目衆手爲之其間有兩類極有條理古人不及後來無以復加也道書一類有九節九節相屬而無雜揉又雜史一類雖不標別然分上下二卷即爲二家不勝冗濫及覩崇文九節正所謂大熱而濯以清風也雜史一家隋唐二誌皆不成條理今觀崇文之作賢於二誌遠矣此二類徃徃是一手所編惜乎當時不盡以其書屬之也

又曰崇文總目出新意毎書之下必著説焉據標類自見何用更爲之説且爲之説也已自繁矣何用一一説焉至於無説者或後書與前書不殊者則強爲之説使人意怠且太平廣記者乃太平御覽別出廣記一書專記異事奈何崇文之目所説不及此意但以謂愽采羣書以類分門凢是類書皆可博採羣書以類分門不知御覽之與廣記又何異崇文所釋大槩如此舉此一條可見其他(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文獻通考卷二百七)

國朝崇文總目王堯臣等撰也其書之總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書悉歸藏室太宗真宗訪求遺逸起祕閣以貯禁中之籍至景祐中仁宗始詔羣儒校定修為總目嘉祐搜訪闕書目首載嘉祐六年六月訪求遺書詔書蓋崇文總目書成後仁宗患祕府所藏遺逸尚多於是開獻書之路下諸道求訪皇朝祕閣書目不知作者以類分二十九門總六千七百九卷史館新定書目不知作者載皇祐史館所藏書其目分經史子集四部總一萬四千四百九卷國子監書目熈寧中國子監書庫鬻書之數總一百二十五部祕書省書目不知作者録祕閣書目凡一萬四千九百餘卷髙宗中興紹興初再改定崇文總目與祕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至淳熈中陳騤等復定中興館閣書目與崇文總目並行參會衆見輯成書目七十卷等例一卷凡五十二門計見在書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較之崇文所載實多一萬三千八百一十七卷復參三朝所誌多八千二百九十卷兩朝所誌多三萬五千九百九十二卷【並中興書目編集古録歐陽修所撰】自三代以迄秦漢隋唐五代古文籀篆分隷諸家之字書莫不皆有序卷帖次第無時世後先者蓋隨其所得録之耳(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群書考索卷十八)

慶厯崇文總目

慶厯元年十二月己丑翰林學士王堯臣等上新修崇文總目六十卷【堯臣與聶冠卿郭稹呂公綽王沬歐陽修等撰以四館書並合著録中興書目雲六十六卷當考國史誌崇文總目六十六卷序録一卷多所繆誤長編雲總目亦有可取而誤棄不録者】其書總數凡三萬六千六十九卷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書悉歸藏室太宗真宗訪求遺逸小則償以金帛大則授之以官又經書未有板者悉令刋刻由是大備起秘閣貯之禁中景祐元年閏六月以三館秘閣所藏有繆濫不全之書辛酉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將館閣正副本書看詳定其存廢偽謬重復並從刪去內有差漏者令補寫校對倣開元四部録約國史藝文志著為目録仍令翰林學士盛度等看詳至是上之庚寅以提舉張觀宋庠王堯臣及冠卿稹並加階封編修呂公綽等進職崇文目有目録十九部一百七十九卷始於符瑞圖目一卷終於學士院雜撰目一卷(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玉海卷五十二)

崇文總目

王堯臣(字伯庸;號不詳)(北宋)撰(官修)

王洙(字原叔;號不詳)(北宋)撰(官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文忠)(北宋)撰(官修)

部:史類:目錄類屬:經籍之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六十六卷,北宋王堯臣等撰。王堯臣(1003—1058),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今屬河南省)人,著名目錄學家。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第一,授將作監丞、通判湖州。累擢權知制誥、翰林學士。宋夏戰事起,歷任陜西體量安撫使、涇原路安撫使,於邊防部署、將帥任用等事多所建言。又為權三司使,遷翰林學士承旨兼端明殿學士,為群牧使。皇祐三年(1051),充樞密副使。至和三年(1056),拜參知政事。宋初,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掌修史、藏書、校書。太宗即位後,修建三館書院,賜名崇文院,收藏三館書籍。端拱元年(988),又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閣,仍與三館總稱崇文院,藏三館真本書籍及書畫。三館秘閣分別都編有庫藏目錄,真宗時綜合這些書目修成《三朝國史藝文志》,著錄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官府藏書三萬六千二百八十卷。仁宗景祐元年(1034),以三館、秘閣所藏有謬濫及不全之書,遂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定其存廢、刪去重復、補寫校對差漏,「仿開元四部錄,約國史藝文志,著為目錄」。(《玉海》卷五二《書目藏書》)參預編錄者,又有歐陽修、宋庠、王洙、呂公綽及聶冠卿、郭稹等。前後歷時七年半,至慶歷元年十二月(1042年1月),由翰林學士承旨王堯臣領銜上奏,仁宗賜名《崇文總目》。神宗以崇文院為秘書省,又命訪遺書增補入總目,徽宗時更名為《秘書總目》。《崇文總目》六十六卷,按四部分四十五類。經部八卷九類: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樂類、春秋類、孝經類、論語類、小學類。史部十五卷十三類:正史類、編年類、實錄類、雜史類、偽史類、職官類、儀註類、刑法類、地理類、氏族類、歲時類、傳記類、目錄類。子部三十三卷二十類:儒家類、道家類、法家類、名家類、墨家類、縱橫家類、雜家類、農家類、小說類、兵家類、類書類、算術類、藝術類、醫書類、卜筮類、天文占書類、歷數類、五行類、道書類、釋書類。集部十卷三類:總集類、別集類、文史類。全目共著錄北宋前期圖書三千四百四十五部,計為三萬零六百六十九卷。其編纂體例,有敘有釋,主要為歐陽修所撰寫。《歐陽文忠公集》中有《崇文總目敘釋》一卷,經部八類各一則,史部除目錄類每類一則,子部儒家類至兵家類每類一則,即所謂「敘」。每部書下,都有提要,即所謂「釋」,介紹撰人姓氏、篇卷存佚、本書沿革以及得失品評等。該書類目的變動,最為引人註目的是,道經、佛經正式列為子部的兩個類目。該書目至南宋已不甚流行,各家著錄其卷數參差不一。明嘉靖至萬曆年間,範欽天一閣有該書目藏本。清康熙年間,朱彜尊抄錄天一閣藏本,使該書目再現於世。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該書目,雖已不能復其全貌,但搜輯排比尚可得其十之三四。又依其原次,以類補入,分為十二卷,原六十六卷之序次仍註於各類之下,又續以《宋會要》所載徽宗大觀四年、高宗紹興十二年所搜訪之書及已缺情況。嘉慶年間,錢東垣兄弟、秦鑒等據家藏天一閣抄本,搜輯補遺,撰成《崇文總目輯釋》五卷、《補遺》一卷,得原敘三十則、原釋九百八十條,引證四百二十條。原釋無從考見者,乃稽諸史誌,補釋撰人,並批註考證,糾其訛漏,間以商榷之語,是為「汗筠齋叢書」本。其後,「粵雅堂叢書」、「後知不足齋叢書」、「叢書集成」等本,都屬這後一個系統的翻刻或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