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1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巻一百八十八 元史巻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巻一百九十 

儒學一 趙復 張䇓 金履祥 許謙 陳櫟 胡一桂 黃澤 蕭𣂏附:韓擇 侯均 同恕 恕弟子:第五居仁 安熙

[编辑]

前代史傳,皆以儒學之士,分而爲二,以經藝顓門者爲儒林,以文章名家者爲文苑。然儒之爲學一也,六經者斯道之所在,而文則所以載夫道者也。故經非文則無以發明其旨趣;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由是而言,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爲二也明矣。

元興百年,上自朝廷内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之士,以通經能文顯著當世者,彬彬焉衆矣。今皆不復爲之分別,而采取其尤卓然成名、可以輔教傳後者,合而録之,爲儒學傳。

趙復[编辑]

趙復字仁甫,德安人也。太宗乙未歳,命太子闊出帥師伐宋,德安以嘗逆戰,其民數十萬,皆俘戮無遺。時楊惟中行中書省軍前,姚樞奉詔即軍中求儒、道、釋、醫、卜士,凡儒生掛俘籍者,輒脱之以歸,復在其中。樞與之言,信奇士,以九族倶殘,不欲北,因與樞訣。樞恐其自裁,留帳中共宿。既覺,月色皓然,惟寢衣在,遽馳馬周號積屍間,無有也。行及水際,則見復已被髮徒跣,仰天而號,欲投水而未入。樞曉以徒死無益:「汝存,則子孫或可以傳緒百世;隨吾而北,必可無他。」復強從之。先是,南北道絶,載籍不相通;至是,復以所記程、朱所著諸經傳註,盡録以付樞。

自復至燕,學子從者百餘人。世祖在潛邸,嘗召見,問曰:「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對曰:「宋,吾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世祖悅,因不強之仕。惟中聞復論議,始嗜其學,乃與樞謀建太極書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張、楊、游、朱六君子配食,選取遺書八千餘巻,請復講授其中。復以周、程而後,其書廣博,學者未能貫通,乃原羲、農、堯、舜所以繼天立極,孔子、顏、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張、朱氏所以發明紹續者,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于後;別著伊洛發揮,以標其宗旨。朱子門人,散在四方,則以見諸登載與得諸傳聞者,共五十有三人,作師友圖,以寓私淑之志。又取伊尹、顏淵言行,作希賢録,使學者知所嚮慕,然後求端用力之方備矣。樞既退隱蘇門,乃即復傳其學,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復始。

復爲人,樂易而耿介,雖居燕,不忘故土。與人交,尤篤分誼。元好問文名擅一時,其南歸也,復贈之言,以博溺心、末喪本爲戒,以自修讀易求文王、孔子之用心爲勉。其愛人以德類若此。復家江漢之上,以江漢自號,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

張䇓[编辑]

張䇓字達善,其先蜀之導江人。蜀亡,僑寓江左。金華王柏,得朱熹三傳之學,嘗講道於台之上蔡書院,䇓從而受業焉。自六經、語、孟傳註,以及周、程、張氏之微言,朱子所嘗論定者,靡不潛心玩索,究極根柢。用功既專,久而不懈,所學益弘深微密,南北之士,鮮能及之。

至元中,行臺中丞呉曼慶聞其名,延致江寧學官,俾子弟受業,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朱子四書者,皆遣從䇓游,或闢私塾迎之。其在維揚,來學者尤衆,遠近翕然,尊爲碩師,不敢字呼,而稱曰導江先生。大臣薦諸朝,特命爲孔、顏、孟三氏教授,鄒、魯之人,服誦遺訓,久而不忘。

䇓氣宇端重,音吐洪亮,講説特精詳,子弟從之者,詵詵如也。其髙第弟子知名者甚多,夾谷之奇、楊剛中尤顯。䇓無子。有經説及文集行世。呉澄序其書,以爲議論正,援據博,貫穿縱橫,儼然新安朱氏之尸祝也。至正中,眞州守臣以䇓及郝經、呉澄皆嘗留儀眞,作祠宇祀之,曰三賢祠。

金履祥[编辑]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蘭溪人。其先本劉氏,後避呉越錢武肅王嫌名,更爲金氏。履祥從曾祖景文,當宋建炎、紹興間,以孝行著稱,其父母疾,齋禱于天,而靈應隨至。事聞于朝,爲改所居鄕曰純孝。

履祥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即能記誦。比長,益自策勵,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暦之書,靡不畢究。及壯,知向濂、洛之學,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基則學于黃榦,而榦親承朱熹之傳者也。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邃。

時宋之國事已不可爲,履祥遂絶意進取。然負其經濟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會襄樊之師日急,宋人坐視而不敢救,履祥因進牽制擣虚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則襄樊之師,將不攻而自解。且備敍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巨洋別隝,難易遠近,歴歴可據以行。宋終莫能用。及後朱瑄、張淸獻海運之利,而所由海道,視履祥先所上書,咫尺無異者,然後人服其精確。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館編校起之,辭弗就。宋將改物,所在盜起,履祥屛居金華山中,兵燹稍息,則上下巖谷,追逐雲月,寄情嘯咏,視世故泊如也。平居獨處,終日儼然;至與物接,則盎然和懌。訓迪後學,諄切無倦,而尤篤於分義。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爲隸,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傾貲營購,卒贖以完;其子後貴,履祥終不自言,相見勞問辛苦而已。何基、王柏之喪,履祥率其同門之士,以義制服,觀者始知師弟子之繫於常倫也。

履祥嘗謂司馬文正公光作資治通鑑,祕書丞劉恕爲外紀,以記前事,不本於經,而信百家之説,是非謬於聖人,不足以傳信。自帝堯以前,不經夫子所定,固野而難質,夫子因魯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國之事,非有玉帛之使,則魯史不得而書,非聖人筆削之所加也。況左氏所記,或闕或誣,凡此類皆不得以辟經爲辭。乃用邵氏皇極經世暦、胡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衷,一以尚書爲主,下及詩、禮、春秋,旁採舊史諸子,表年繫事,斷自唐堯以下,接于通鑑之前,勒爲一書,二十巻,名曰通鑑前編。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正其義,多儒先所未發。既成,以授門人許謙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行,宜後王所當法,戰國申、商之術,其苛法亂政,亦後王所當戒,則是編不可以不著也。」他所著書:曰大學章句疎義二巻,論語孟子集註考證十七巻,書表注四巻,謙爲益加校定,皆傳于學者。天暦初,廉訪使鄭允中表上其書于朝。

初,履祥既見王柏,首問爲學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舉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爲學之大方也。及見何基,基謂之曰:「會之屢言賢者之賢,理欲之分,便當自今始。」會之,蓋柏字也。當時議者以爲基之淸介純實似尹和靜,柏之髙明剛正似謝上蔡,履祥則親得之二氏,而並充於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學者因稱爲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統初,里人呉師道爲國子博士,移書學官,祠履祥于鄕學。至正中,賜諡文安。

許謙[编辑]

許謙字益之,其先京兆人。九世祖延壽,宋刑部尚書。八世祖仲容,太子洗馬。仲容之子曰洸、曰洞,洞由進士起家,以文章政事知名于時。洸之子寔,事海陵胡瑗,能以師法終始者也。由平江徙婺之金華,至謙五世,爲金華人。父觥,登淳祐七年進士第,仕未顯以歿。

謙生數歳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經、論語,[1]入耳輒不忘。稍長,肆力於學,立程以自課,取四部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廢。既乃受業金履祥之門,履祥語之曰:「士之爲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醬既加,則酸醎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謙聞之,惕然。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奧。於書無不讀,窮探聖微,雖殘文羨語,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則不敢強;於先儒之説,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

讀四書章句集註,有叢説二十巻,謂學者曰:「學以聖人爲準的,然必得聖人之心,而後可學聖人之事。聖賢之心,具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於朱子,顧其辭約意廣,讀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讀詩集傳,有名物鈔八巻,正其音釋,考其名物度數,以補先儒之未備,仍存其逸義,旁采遠援,而以己意終之。讀書集傳,有叢説六巻。其觀史,有治忽幾微,倣史家年經國緯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秋九月尚書左僕射司馬光卒,備其世數,總其年歳,原其興亡,著其善惡,蓋以爲光卒,則中國之治不可復興,誠理亂之幾也。故附於續經而書孔子卒之義,以致其意焉。

又有自省編,晝之所爲,夜必書之,其不可書者,則不爲也。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貨、刑法、字學、音韻、醫經、術數之説,亦靡不該貫,旁而釋、老之言,亦洞究其蘊。嘗謂:「學者孰不曰闢異端,苟不深探其隱,而識其所以然,能辨其同異,別其是非也幾希。」又嘗句讀九經、儀禮及春秋三傳,於其宏綱要領,錯簡衍文,悉別以鉛黃朱墨,意有所明,則表而見之。其後呉師道購得呂祖謙點校儀禮,視謙所定,不同者十有三條而已。謙不喜矜露,所爲詩文,非扶翼經義,張維世教,則未嘗輕筆之書也。

延祐初,謙居東陽八華山,學者翕然從之。尋開門講學,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揚、呉、越,皆不憚百舍來受業焉。其教人也,至誠諄悉,内外殫盡,嘗曰:「己有知,使人亦知之,豈不快哉!」或有所問難,而詞不能自達,則爲之言其所欲言,而解其所惑。討論講貫,終日不倦,攝其粗疎,入於密微。聞者方傾耳聽受,而其出愈眞切。惰者作之,鋭者抑之,拘者開之,放者約之。及門之士,著録者千餘人,隨其材分,咸有所得。然獨不以科舉之文授人,曰:「此義、利之所由分也。」謙篤於孝友,有絶人之行。其處世不膠於古,不流於俗。不出里閭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門爲恥,縉紳先生之過其鄕邦者,必即其家存問焉。或訪以典禮政事,謙觀其會通,而爲之折衷,聞者無不厭服。

大德中,熒惑入南斗句已而行,謙以爲災在呉、楚,竊深憂之。是歳大侵,謙貌加瘠,或問曰:「豈食不足邪?」謙曰:「今公私匱竭,道殣相望,吾能獨飽邪!」其處心蓋如此。廉訪使劉庭直、副使趙宏偉,皆中州雅望,於謙深加推服,論薦于朝;中外名臣列其行義者,前後章數十上;而郡復以遺逸應詔;鄕闈大比,請司其文衡。皆莫能致。至其晩節,獨以身任正學之重,遠近學者,以其身之安否,爲斯道之隆替焉。至元三年卒,年六十八。嘗以白雲山人自號,世稱爲白雲先生。朝廷賜諡文懿。

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歿,其學猶未大顯,至謙而其道益著,故學者推原統緒,以爲朱熹之世適。江浙行中書省爲請于朝,建四賢書院,以奉祠事,而列于學官。

同郡朱震亨,字彦修,謙之髙第弟子也。其淸修苦節,絶類古篤行之士,所至人多化之。

陳櫟[编辑]

陳櫟字壽翁,徽之休寧人。櫟生三歳,祖母呉氏口授孝經、論語,輒成誦。五歳入小學,即渉獵經史。七歳通進士業。十五,鄕人皆師之。

宋亡,科舉廢,櫟慨然發憤,致力於聖人之學,涵濡玩索,貫穿古今。嘗以謂有功於聖門者,莫若朱熹氏,熹沒未久,而諸家之説,往往亂其本眞,乃著四書發明、書〔集〕傳纂疎、[2]禮記集義等書,亡慮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説,有畔於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備者,復爲説以補其闕。於是朱熹之説大明於世。

延祐初,詔以科舉取士,櫟不欲就試,有司強之,試鄕闈中選,遂不復赴禮部。教授於家,不出門戸者數十年。性孝友,尤剛正,日用之間,動中禮法。與人交,不以勢合,不以利遷。善誘學者,諄諄不倦。臨川呉澄,嘗稱櫟有功於朱氏爲多,凡江東人來受業於澄者,盡遣而歸櫟。櫟所居堂曰定宇,學者因以定宇先生稱之。元統二年卒,年八十三。

掲徯斯誌其墓,乃與呉澄並稱,曰:「澄居通都大邑,又數登用于朝,天下學者,四面而歸之,故其道遠而章,尊而明。櫟居萬山間,與木石倶,而足跡未嘗出鄕里,故其學必待其書之行,天下乃能知之。及其行也,亦莫之禦,是可謂豪傑之士矣。」世以爲知言。

胡一桂[编辑]

胡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人。父方平。一桂生而穎悟,好讀書,尤精於易。初,饒州德興沈貴寶,受易於董夢程,夢程受朱熹之易於黃榦,而一桂之父方平及從貴寶、夢程學,嘗著易學啓蒙通釋。一桂之學,出於方平,得朱熹氏源委之正。

宋景定甲子,一桂年十八,遂領鄕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書有周易本義附録纂疎、本義啓蒙翼傳、[3]朱子詩傳附録纂疎、十七史纂,並行于世。

其同郡胡炳文,字仲虎,亦以易名家,作易本義通釋,而於朱熹所著四書,用力尤深。餘干饒魯之學,本出於朱熹,而其爲説,多與熹牴牾,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辭異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辭同而指異者,析而辨之,往往發其未盡之蘊。東南學者,因其所自號,稱雲峰先生。炳文嘗用薦者,署明經書院山長,再調蘭溪州學正。

黃澤[编辑]

黃澤字楚望,其先長安人。唐末,舒藝知資州内江縣,卒,葬焉,子孫遂爲資州人。宋初,延節爲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累贈金紫光祿大夫,澤十一世祖也。五世祖拂,與二兄播、揆,同年登進士第,蜀人榮之。父儀可,累舉不第,隨兄驥子官九江,蜀亂,不能歸,因家焉。

澤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爲志,好爲苦思,屢以成疾,疾止復思,久之,如有所見,作顏淵仰髙鑽堅論。蜀人治經,必先古注疎,澤於名物度數,考覈精審,而義理一宗程、朱,作易春秋二經解、二禮祭祀述略。

大德中,江西行省相臣聞其名,授江州景星書院山長,使食其祿以施教。又爲山長於洪之東湖書院,受學者益衆。始澤嘗夢見夫子,以爲適然,既而屢夢見之,最後乃夢夫子手授所較六經,字畫如新,由是深有感發,始悟所解經多徇舊説爲非是,乃作思古吟十章,極言聖人德容之盛,上達於文王、周公。秩滿即歸,閉門授徒以養親,不復言仕。

嘗以爲去聖久遠,經籍殘闕,傳注家率多傅會,近世儒者,又各以才識求之,故議論雖多,而經旨愈晦;必積誠研精,有所悟入,然後可以窺見聖人之本眞。乃掲六經中疑義千有餘條,以示學者。既乃盡悟失傳之旨。自言毎於幽閒寂寞、顛沛流離、疾病無聊之際得之,及其久也,則豁然無不貫通。自天地定位、人物未生已前,沿而下之,凡邃古之初,萬化之原,載籍所不能具者,皆昭若發蒙,如示諸掌。然後由伏羲、神農、五帝、三王,以及春秋之末,皆若身在其間,而目撃其事者。於是易、春秋傳注之失,詩、書未決之疑,周禮非聖人書之謗,凡數十年苦思而未通者,皆渙然冰釋,各就條理。故於易以明象爲先,以因孔子之言,上求文王、周公之意爲主,而其機栝,則盡在十翼,作十翼舉要、忘象辯、象略、辯同論。於春秋以明書法爲主,其大要則在考覈三傳,以求向上之功,而脈絡盡在左傳,作三傳義例考、筆削本旨。又作元年春王正月辯、諸侯娶女立子通考、魯隱公不書即位義、殷周諸侯禘祫考、周廟太廟單祭合食説,作丘甲辯,凡如是者十餘通,以明古今禮俗不同,見虚辭説經之無益。

嘗言:「學者必悟經旨廢失之由,然後聖人本意可見,若易象與春秋書法廢失大略相似,苟通其一,則可觸機而悟矣。」又懼學者得於創聞,不復致思,故所著多引而不發,乃作易學濫觴、春秋指要,示人以求端用力之方。其於禮學,則謂鄭氏深而未完,王肅明而實淺,作禮經復古正言。如王肅混郊丘廢五天帝,併崑崙、神州爲一,趙伯循言王者禘其始祖之所自出,以始祖配之,而不及羣廟之主,胡宏家學不信周禮,以社爲祭地之類,皆引經以證其非。其辯釋諸經要旨,則有六經補注;詆排百家異義,則取杜牧不當言而言之義,作翼經罪言。近代覃思之學,推澤爲第一。

呉澄嘗觀其書,以爲平生所見明經士,未有能及之者,謂人曰:「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楚望眞其人乎!」然澤雅自愼重,未嘗輕與人言。李泂使過九江,請北面稱弟子,受一經,且將經紀其家,澤謝曰:「以君之才,何經不可明,然亦不過筆授其義而已。若余則於艱苦之餘,乃能有見,吾非邵子,不敢以二十年林下期君也。」泂歎息而去。或問澤:「自閟如此,寧無不傳之懼?」澤曰:「聖經興廢,上關天運,子以爲區區人力所致耶!」

澤家甚窶貧,且年老,不復能教授,經歳大侵,家人采木實草根以療饑,晏然曾不動其意,惟以聖人之心不明,而經學失傳,若己有罪爲大戚。至正六年卒,年八十七。其書存于世者十二三。門人惟新安趙汸爲髙第,得其春秋之學爲多。

蕭𣂏[编辑]

蕭𣂏字惟斗,其先北海人。父仕秦中,遂爲奉元人。𣂏性至孝,自爲兒時,翹楚不凡。稍出爲府史,上官語不合,即引退,讀書南山者三十年。製一革衣,由身半以下,及臥,輒倚其榻,玩誦不少置,於是博極羣書,天文、地理、律暦、算數,靡不研究。侯均謂元有天下百年,惟蕭惟斗爲識字人。學者及其門受業者甚衆。嘗出,遇一婦人,失金釵道旁,疑𣂏拾之,謂曰:「殊無他人,獨翁居後耳。」𣂏令隨至門,取家釵以償,其婦後得所遺釵,愧謝還之。鄕人有自城中暮歸者,遇寇,欲加害,詭言「我蕭先生也」,寇驚愕釋去。

世祖分藩在秦,辟𣂏與楊恭懿、韓擇侍秦邸,𣂏以疾辭,授陝西儒學提舉,不赴。省憲大臣即其家具宴爲賀,使一從史先詣𣂏舍,𣂏方汲水灌園,從史至,不知其爲𣂏也,使飲其馬,即應之不拒,及冠帶迎賓,從史見𣂏,有懼色,𣂏殊不爲意。後累授集賢直學士、國子司業,改集賢侍讀學士,皆不赴。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諭德,扶病至京師,入覲東宮,書酒誥爲獻,以朝廷時尚酒故也。尋以病力請去職,人問其故,則曰:「在禮,東宮東面,師傅西面,此禮今可行乎?」俄除集賢學士、國子祭酒,依前右諭德,疾作,固辭而歸。卒年七十八,賜諡貞敏。

𣂏制行甚髙,眞履實踐,其教人,必自小學始。爲文辭,立意精深,言近而指遠,一以洙、泗爲本,濂、洛、考亭爲據,關輔之士,翕然宗之,稱爲一代醇儒。所著有三禮説、小學標題駁論、九州志,及勤齋文集,行于世。

附 韓擇[编辑]

韓擇者,字從善,亦奉元人。天資超異,信道不惑,其教學者,雖中歳以後,亦必使自小學等書始。或疑爲陵節勤苦,則曰:「人不知學,白首童心,且童蒙所當知,而皓首不知,可乎?」擇尤邃禮學,有質問者,口講指畫無倦容。士大夫游宦過秦中,必往見擇,莫不虚往而實歸焉。世祖嘗召之赴京,疾,不果行。其卒也,門人爲服緦麻者百餘人。

附 侯均[编辑]

侯均者,字伯仁,亦奉元人。父母蚤亡,獨與繼母居,賣薪以給奉養。積學四十年,羣經百氏,無不淹貫,旁通釋、老外典。毎讀書,必熟誦乃已。嘗言:「人讀書不至千徧,終於己無益。」故其答諸生所問,窮索極探,如取諸篋笥,名振關中,學者宗之。用薦者起爲太常博士,後以上疎忤時相意,不待報可,即歸休田里。

均貌魁梧,而氣剛正,人多嚴憚之,及其應接之際,則和易款洽。雖方言古語,世所未曉者,莫不隨問而答,世咸服其博聞。

附 同恕[编辑]

同恕字寬甫,其先太原人。五世祖遷秦中,遂爲奉元人。祖昇。父繼先,博學能文,廉希憲宣撫陝右,辟掌庫鑰。家世業儒,同居二百口,無間言。

恕安靜端凝,羈丱如成人,從鄕先生學,日記數千言。年十三,以書經魁鄕校。至元間,朝廷始分六部,選名士爲吏屬,關陝以恕貢禮曹,辭不行。仁宗踐阼,即其家拜國子司業,階儒林郎,使三召,不起。陝西行臺侍御史趙世延,請即奉元置魯齋書院,中書奏恕領教事,制可之。先後來學者殆千數。延祐設科,再主鄕試,人服其公。六年,以奉議大夫、太子左贊善召,入見東宮,賜酒慰問。繼而獻書,歴陳古誼,盡開悟涵養之道。明年春,英宗繼統,以疾歸。致和元年,拜集賢侍讀學士,以老疾辭。

恕之學,由程、朱上遡孔、孟,務貫浹事理,以利於行。教人曲爲開導,使得趣向之正。性整潔,平居雖大暑,不去冠帶。母張夫人卒,事異母如事所生。父喪,哀毀致目疾,時祀齋肅詳至。嘗曰:「養生有不備,事猶可復,追遠有不誠,是誣神也,可逭罪乎!」與人交,雖外無適莫,而中有繩尺。里人借騾而死,償其直,不受,曰:「物之數也,何以償爲!」家無儋石之儲,而聚書數萬巻,扁所居曰榘菴。時蕭𣂏居南山下,亦以道髙當世,入城府,必主恕家,士論稱之曰蕭同。

恕自京還,家居十三年,縉紳望之若景星麟鳳,鄕里稱爲先生而不姓。至順二年卒,年七十八。制贈翰林直學士,封京兆郡侯,諡文貞。其所著曰榘菴集,二十巻。

恕弟子 第五居仁[编辑]

恕弟子第五居仁,字士安,幼師蕭𣂏,弱冠從恕受學。博通經史,躬率子弟致力農畝,而學徒滿門。其宏度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嘗行田間,遇有竊其桑者,居仁輒避之。鄕里髙其行義,率多化服。作字必楷整,遊其門者,不惟學明,而行加修焉。卒之日,門人相與議易名之禮,私諡之曰靜安先生。

安熙[编辑]

安熙字敬仲,眞定藁城人。祖滔,父松,皆以學行淑其鄕人。熙既承其家學,及聞保定劉因之學,心向慕焉。熙家與因所居相去數百里,因亦聞熙力於爲己之學,深許與之。熙方將造其門,而因已歿,乃從因門人烏叔備問其緒説。蓋自因得宋儒朱熹之書,即尊信力行之,故其教人,必尊朱氏。然因之爲人,髙明堅勇,其進莫遏。熙則簡靚和易,務爲下學之功。其告先聖文有曰:「追憶舊聞,卒究前業。灑掃應對,謹行信言。餘力學文,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發軔聖途,以存諸心,以行諸己,以及於物,以化於鄕。」其用功平實切密,可謂善學朱氏者。

熙遭時承平,不屑仕進,家居教授垂數十年,四方之來學者,多所成就。既歿,鄕人爲立祠於藁城之西筦鎭。其門人蘇天爵,爲輯其遺文,而虞集序之曰:「使熙得見劉氏,廓之以髙明,厲之以奮發,則劉氏之學,當益昌大於時矣。」

校勘記[编辑]

  1. 世母陶氏 考異云:「案黃溍撰墓誌云:考諱觥,無子,以從父兄貢士日宣之次子嗣,即先生也。先生甫能言,貢士君之夫人陶氏授以孝經、論語。則陶氏實謙之本生母。傳云世母者,考之未審爾。」
  2. 書〔集〕傳纂疎 按此書今存,題尚書集傳纂疎。千頃堂書目作書集傳纂疎。自序稱,是書之作旨在纂疎蔡沈書集傳。此處脱「集」字,今補。
  3. 本義啓蒙翼傳 按此書今存,題易學啓蒙翼傳。千頃堂書目作周易啓蒙翼傳。自序稱其父胡方平嘗作啓蒙通釋以釋易,胡一桂「復爲本義附録纂疎」,「又成翼傳四篇」。此處「本義」當渉前文衍誤,實應作「周易」。
 巻一百八十八 ↑返回頂部 巻一百九十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